午后的迷惘(1943)

Meshes of the AfternoonUP:2021-09-10

《午后的迷惘》(英语:Meshes of the Afternoon)是1943年一部短篇的实验电影,由美国电影导演玛雅·黛伦和捷克斯洛伐克导演亚历山大·哈米德(英语:Alexandr Hackenschmied)这对夫妻团队担任导演。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为循环式,并且重复数个相同的主题,这包括有手持的花朵、漫长的车道、掉落的钥匙,上锁的门扉、面包刀和坏掉的电话、披着斗篷且有着镜子脸孔的的死神身影、以及海洋与旁边的沙滩。

剧照演员表影评
午后的迷惘

评分:8.8 导演:梅雅·黛伦 / 亚历山大·罕密德 编剧:梅雅·黛伦
主演:梅雅·黛伦 / 亚历山大·罕密德
类型:短片
片长:14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午后的罗网
上映:1943
IMDb:tt0036154

故事

在电影中一名女人走在街上步行回家,她到她的房间并睡在椅子上。在她睡着时她进入梦境,梦见她多次尝试追逐一名披着黑色斗篷和有着镜子脸孔的神秘角色,但始终无法拦住他。每次失败她都会再次进入她家,并且看到像是钥匙、刀子、花朵、电话和留声机等众多家用物品。该女子跟随着穿着著兜帽的神秘人物进入她的卧室,她看到的该把刀子藏在枕头下。随后她看到许多自己的相同实体,而她们都是在刚刚梦境中其所经历过的自己。

该名女子试图用刀子杀死她熟睡的身体,但画面则转而是一名男子惊醒。该名男子在她的卧室中带领其活动,这使得她意识到她所见到的梦中一切是实际上发生的。随后在男子在枕头底下藏着刀子的举动,她注意到该名男子的姿势类似于先前戴着兜帽的身影时。该名女子随后把刀子丢向男子试图伤害他,但是并没有结果。到了电影接近尾声处,该名男子走进屋里看到破碎的镜子掉落在潮湿的地面上,之后他看到原本躺在椅子上睡着的女子最终已经死去。

制作

《午后的迷惘》是由美国电影导演玛雅·黛伦和捷克斯洛伐克导演亚历山大·哈米德(英语:Alexandr Hackenschmied)所执导的前卫独立制片电影,在电影画面中主要处理毁灭性的心理问题,在手法上则类似1920年代的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类似风格的作品有西班牙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和西班牙电影导演路易斯·布纽尔于1929年的《一条安达鲁狗》、以及1930年《黄金年代》。在电影制作上黛伦和哈米德共同负责编剧、执导和拍摄,而影片中的女子和男子也是由两人共同演出。

虽然黛伦通常被视为整部电影的其主要艺术创作者,不过与夫妻两人熟识的美国导演斯坦·布拉哈格则在著作《电影束手无策:八位前卫电影制作人》(Film at Wit's End: Eight Avant-Garde Filmmakers)中提到《午后的迷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哈米德创作,而当两人结婚后黛伦才开始为这部电影的制作扮演更多角色。原本发表的《午后的迷惘》并没有提供配乐,不过1959年时在黛伦的监制之下,则由她第三任丈夫、同时也是日本作曲家的伊藤贞司(英语:Teiji Ito)为电影添加日本古典音乐。

《午后的迷惘》透过创造性的剪辑、独特的镜头角度和慢动作营造出超现实主义的感受,使得电影中描绘的世界逐渐与现实世界脱节。1990年,连续2年登记参与评选投票的《午后的迷惘》因为电影在「文化、历史或审美上的显著影响」,而由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成为国会图书馆保存的国家影片登记表中。

简评

夢是想象的滑倒,大腦有創傷,醒來會頭疼。夢的思維是最自然的思維,片斷式的印象、昨日哐哐聲演變出的刀刃感和語無倫次地跳躍——或許會在某日醒來時,因為疼痛而變成生活的思維。影片表達得很細膩,尤其是無法分清某些聯繫時拉扯的狀態(水果刀兩側邊緣的渙散的鏡像),以及人物移動的力,似由夢裏踩空驚醒的慣性轉換而來。沉默、快、精彩。(我看的版本沒有配樂,下次一定再看一次有配樂的版本)也許人總是因為一些不經意的事情而變得如同午覺一般混沌——輕輕吻你企圖叫醒你的人,在你醒來前夢境的最後一秒被迅速地誤會——現實中的匍匐在夢境中是拿著兇器即將刺入自己身體的恍惚,透明,黑白,亦有點色彩。或許夢境和生活的界限只是發光,而分得並不明白。

连续两次观看,太有趣了,惊叹于黛伦对影像所具有的先锋超前的探索。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法国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深入自我的潜意识,探究梦境的无限魅力。其快速的主客观视角的切换,利用具有限制性的视角、失重与升格拍摄制造梦魇,螺旋式的楼梯映射着外部空间与内在心理扭曲的重合。将花、刀与钥匙等物品的出现作为隐喻符号,影子的随处跟随,自我的不断分裂复制,在梦境中的动作行为的一再重复,分身试图跨越沙滩草坪杀死肉体,那是在现实中被压抑禁锢的本我。借助镜面人的存在反射内心心境迷惘,打碎镜像,从梦中重回现实,却不知梦境早已开始。

《午后的迷惘》+《女巫的摇篮》+《在陆地上》+《摄影机舞蹈习作》+《时间变形中的仪式》+《猫的私生活》实验性电影,意念影像。别人的梦境是天马行空,误入他人梦境就是如坠云雾。倒是对第一个镜头:从镜头上方伸下一只巨大的手,在地上放下一朵花的镜头印象深刻。

灵活的摄影机:用镜头调度呈现出人物幽灵式的游走,主观镜头模拟人物视点;超现实特技加持:升格表现飘荡的窗纱和身体、多重曝光让3个梅雅黛伦同框;天马行空的蒙太奇:定格快剪表现人的错乱感、刀子刺破的三重影像(人脸、玻璃、海浪)、刀子钥匙鲜花的镜头并置模拟人的幻觉;套层结构模拟了神秘的多重梦境,也增添了荒诞梦幻感,真亦假时假亦真,在慵懒迷惘午后自我粉碎…… sum :飘浮和海浪让这种超现实有种莫名的诗意感,自导自演的早期女性影人梅雅黛伦凭借其经典将永垂影史,respect!

。从头到尾都是梦境,反应的是两性关系中女性对男性绝对主导地位的反抗以及最终的反抗失败。电影运用了大量符号、叙事结构、意象或者各种设计来表示这样的梦境(具体见长评)。但是视觉(没说听觉是因为这是默片)上其实除了奇异晦涩并没有足够的压抑偏执感,但故事和符号的信息却分明是具有压抑偏执感的。可以说视觉和结构上的设计很有创新,但视觉对气氛的营造还有待提高。,短片的话个人评分都会降一档(原因参照《堤》),

充满了各种富有想象力的jump cut,并杂糅了弗洛伊德潜意识,拉康镜像的实验电影,需要观众不断地重构与解析。出现的几个motif:花朵,钥匙,唱片机,电话,和小刀。三个自己坐一桌,如果是喜剧,我可能以为要凑一桌麻将。。。到底是自我,本我还是超我会赢呢?镜面无脸男就是死神化身,不断套层的梦里开始追不上,进入房子,直至最后死去。

超越时代的一封预言信,迷惘焦灼的午后,心悄悄地开了锁。潜意识出让着由权力与意志包裹着的爱与欲。想象建构的封闭空间里,失重的恐惧、摇晃的眩晕、镜面的破碎、直至缠绕到窒息的死亡,关于爱情的隐喻都在这跨世纪的短片里了。感情结束对爱到极致的人而言,无异于一场小型死亡,破碎的是距离产生美的想象力滤镜,埋葬的是恋爱脑发作,放任放纵的自己。

这个电影拍摄角度很奇特,开始4分半,女主的脸都没有露出来,只能看到女主的影子、手脚,最多只有眼睛,拍摄的视角有拍摄者视角和女主自己的视角。在梦里,女主的容颜第一次完全展示出来,上楼的时候,是无声的,感觉是轻飘飘的,从窗户飞出去要掉下楼梯那里,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女主的挣扎。后面再一次上楼,摇晃的镜头,好像女主已经没有了挣扎的力气,跌跌撞撞。不确定完全看懂了这个影片,只能理解到是梦中的自己一次次的进来,相遇。黑衣人的镜子做的脸非常独特。

玛雅德伦的先锋实验短片用14分钟营造出了女人,空间,以及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空间流动感,拿着花的手开幕从上向下调度放置花朵,大量拍摄跟随影子和下半身的人物半身像,钥匙作为空间变化的关键道具出现在手中嘴里;纱帘遮盖女人身体“空间和空气好似薄纱一般被阻断”;刀具,镜像的使用袭承法国印象派物化女子的分裂和痴狂;音乐如梦魇和呢喃一般萦绕整场“梦之交响曲”;空间的流动变化之感太美,流动似水跟随摄影机摇摆的楼梯(想起诺兰的《盗梦空间》);像蜘蛛一般在屋顶游走的女人之身体,死亡之步态在房间和不同外景之间切换;梦与现实层层交叠女人的自杀与癫狂,一袭黑衣没有脸的镜面女人,肉与灵的分割断裂与自我凝视,空间与时间的模糊对调对应着认知体系的失败模糊;打碎面孔↓打碎镜子↓掉落海面↓女人自杀一气呵成;哈米德和德伦真配

太先锋了太实验了,以至于几十年后的许多的实验片子里都能看到此片的影子。花是贞操是纯洁,钥匙打开了名为性爱的门,然而谋杀和死亡也许是从未消弭于亲密关系中的主题,一旦欲望渐起,从镜子里看到丑陋的自己,就会如镜子一般破裂成碎片,最后在一个迷惘的午后,惨死于阁楼的沙发里。

让我想到了这几行诗“昨天,我身边有个人/大声喊出你的名字/我觉得仿佛一朵玫瑰/自敞开的窗口抛入/今天,虽然你和我在一起/我把脸转向墙壁/玫瑰?玫瑰是什么样子?/是一朵花,还是一块石头”,与诗的内容无关,只是影片中她试图追寻与印证而不得解的茫然与诗句里“玫瑰是什么样子”的错愕感相仿。片头抛掷落下的花不知是否也是一朵谁的玫瑰。

#西岸美术馆玛雅德伦放映展#最喜欢的一部。女主角身着黑衣,反复进入房间,是在不断进入自己的意识结构。身体作为媒介来连接内外世界,将内在的欲望投射到外部的具体物质:从口中吐出的钥匙,枕边的花,手与钥匙与刀的蒙太奇。第一次出现的物件会不断重复出现,在每一个新的轮回带来不同的解释,带来女主角对自身,恋人,爱情和可能的伤害的迷惘。女主角反复对镜面人的追逐未果,使得迷惘更显真实:究竟谁是我,什么是真实?午后的梦境也许并不随着结局镜子碎裂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