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1998)

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UP:2021-10-09

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英语:Yang±Yin: Gender in Chinese Cinema)是1996年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执导的电影纪录片,采访了大陆香港台湾诸多电影导演,明星集合而成。关锦鹏也凭借此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宣布出柜。此外本片还于2000年在彩虹绕东京电影节上映。

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评分:8.7 导演:关锦鹏 编剧:林奕华
主演:张彻 / 陈凯歌 / 张国荣 / 焦雄屏 / 方育平 / 侯孝贤 / 李安 / 李小龙 / 汤尼·雷恩 / 狄龙 / 蔡明亮 / 徐克 / 吴宇森 / 成龙 / 杨德昌
类型:纪录片
片长:USA: 80 分钟地区:英国 / 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影片别名:Yang ± Yin: Gender in Chinese Cinema
上映:1998-06-05(纽约同性恋电影节)
IMDb:tt0118203

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简介

电影百年之关锦鹏作品《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差不多所有的关锦鹏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题,那么作为一个男性导演,他是怎样易地而处?他曾试由早年丧父的孩提岁月开始,把个人的成长与观影经验连结在一起,并且走访中、港、台导演、演员及幕后工作者,感性地以性别为话题,从而找寻个人及华语电影的本体身份。

简评

极度具有问题意识的一套纪录片:从关锦鹏自己的影像作品出发,探寻中港台三地华语导演电影中关于性别议题的表达;所有受访对象又都是一时之选:张彻、吴宇森、侯杨李蔡、张国荣、徐克、陈凯歌、谢晋以及他英年早逝的儿子谢衍……非常精彩的一篇影像论文。(我想编剧同样功不可没:林奕华)

对华语电影中性别议题的一个大概梳理,主要是从男生女相切入,关锦鹏的问题意识很强,持续的发问,持续的探索,最后落在自己身上,母亲擦眼泪结束,好像这些问题不止是在问华语电影,也是在问自己为什么成为了自己。(陈凯歌的那句“与你和为你”真的是精准的戳中了中国式的父子之殇)

拍摄于星光灿烂的90年代,是这个世代不可能再出现的宝贵影像资料。但是男同性恋真的有够爱卖乖,不论是导演、演员、影评人的选择中的性别失衡,问题的倾向性也非常好笑,为什么“女扮男装”比“男扮女装”更容易受观众认可,当然是因为男人是世界的主导、绝对不可撼动的第一性啊,为什么男人反串成女人/演了被插入一方的角色就会被挑剔、被挑战“男性尊严”(都当0了还在乎这个也很好笑),当然是因为“女性特质”是低于男性气质、被凝视的、低下的东西啊,你们建构的世界秩序,挑战导致自身性压抑的父权的同时还要针对在异性恋关系中身为受害者的女人,好贱。所以关锦鹏永远不可能像他自称和自以为的那样懂女人,就像男同性恋不会真的理解女人(包含女同性恋和男跨女及女跨男)一样。

张国荣说的,大众对男女演员跨性别演出持有不同宽容态度的问题,私以为深层次上也许还是源于传统的男性地位观念。因为很多人在潜意识上持有对男性的地位意识,那么面对出演女性的男演员,态度便是—务必要演出像样的异性之美,否则是丢人之耻;而对出演男性的女演员,态度则像是—本就没有想到能看见真正男性的魅力,单是有跨越的尝试也就能够产生满足。

……想槽的过多了总之(本保守派)不适,出于1些人文关怀的3★而非-1()全片特别是前半段,导演宛如被上身一般抓着人袖子问你拍的啥啥是不是真的(多为男同性恋),被逼无奈的受访者只好表示虽然我没想到但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联想,论证过程好似两个男的在一个镜头内都脱了衣服就是预备上床,让人很难相信导演拍出过阮玲玉、蓝宇之流的作品。导演以女性视角自诩,然而全程两句话所提及的女同性恋竟是为了佐证男同性恋的正确……奋力为男同性恋争取了一些权利,然而本质仍认为男同性恋是对男性的异化,即男同性恋有偏女性(第二性)的特征,并以此为耻,甚至于某恋与否的本质是人而非性别也要从一个异性恋导演口中说出作为辩白,只能令人感到震惊。还有最后采访其母的片段,也许导演想反抗什么,然而抽刀更向弱者,只觉诛心。

以观众视角介入银幕内外,将影片文本与作者阐释串剪联通,所引发的不只是对电影文本的再理解,更是对两岸三地之中国现代历史的再理解。镜头背后的“观众”作为作者的作者-导演的导演,以个人记忆赋格历史的性别书写,其寻找身份的叙事无疑包含了某种浓厚的宗教色彩,导演,观众,明星,家庭等等元素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也超脱了时间框架,无论是大陆的四代五代六代,抑或香港新浪潮前后影人,均被浓缩到作为观众的关锦鹏的个人意志中,且放置于1997的语境之下,诸多话语的意味值得反复咀嚼

生如是,亦如是,无所二分,亦无二元。相望、相知、相守,本就动人。不管是戏文里诀别回环的情绪,也不管是军营里相互照应,也不论是相同遭遇相互慰籍。都是爱,其实在一夫一妻,以及女权运动兴起后,人们都过于去标签化生活了。生活更复杂,爱与情欲也更复杂,除去道德上需要负责任的感情,还有更多见不得光、人们各自心照不宣的成人情欲故事。苟合也罢、噬爱也罢,总是千百年来就这样生活着。不过只有讲不得讲,说不说罢了。

关锦鹏先是把“男生女相”的男女形象问题约化为了男同和女同,所以不大注重性别模糊和倒错的问题,后是把男同问题简化为了父权的流失问题(这可能跟他自己的性经验相关)。但是,在华语世界里讨论性别议题本身就很值得赞赏,且这个阵容在今天根本找不到了。徐克、李安、狄龙和关妈妈可谓是这部纪录片里最可爱的四个人,Leslie依然光彩四射,陈凯歌那时也异常实诚,张老师和吴宇森就别解释了嘿嘿嘿,谁心里没座背背山呢。

从《喋血双雄》中的同性情谊和欲望流动,到《梁祝》中异性恋规范下的性别错置,以性别与酷儿视角重读中港台华语电影。对陈凯歌和徐克的恐同情结直接提出质疑,可一窥陈凯歌"kill a queer"的奇观化处理,以及徐克对情欲“虚实”的价值判断。从关锦鹏父亲的缺席开端,到母亲的接纳结束,期间篇章讨论容貌与肉身、异装与变性、阴柔与阳刚,也对关自身生命中空白的父亲和兄长进行了私人家庭情感的探索。

本片效仿美國紀錄片《赛璐路壁橱》的形式來探討華語片中隱晦的同性戲碼,但因為華語片的關於性別議題的題材比較少,所以本片觀感不如《赛璐路壁橱》。但比較有特色是通過關錦鵬的採訪,對兩岸三地的電影中的“同性因素”有了一次全方面回顧,像是揭秘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中的“假戲真做”,李安的《喜宴》中的“舉手投降”,徐克的《梁祝》中的“性別倒錯”等等,是一部很具學術性的紀錄片。

华语同性恋电影编年史,采访不虚(不愧是同为导演 问的问题很有价值)范围之广(从张彻到吴宇森到徐克 从侯孝贤到李安 从谢晋到陈凯歌到张元 从狄龙到张国荣,几乎讨论了70-00年代所有有男男倾向的作品和导演和演员的初衷)全是干货(对研究同性恋电影大有帮助)感情真挚(最后关妈拿出手绢的时候,那是怕给儿子增加负担的一种爱啊)

论文式电影,访谈法辅以电影同人剪辑拼接论证,关锦鹏访遍两岸三地名导,访谈对象群星熠熠。论文主题是百年中国电影男性气质流变,切入点牢牢紧扣创作者父子关系。一方面是受访者似乎只有焦雄屏与关锦鹏母亲两位女士且不以创作者身份出现;另一方面华人家庭中父子关系似乎总是至关重要且非常微妙,正如我从小看康熙时常听到蔡康永提起父子关系,母亲则更多作为一种家庭阶层身份生活习惯的意象被提及。但是在无数的父子故事后,全篇最动人的,还是关导母亲的眼泪。一点格外的意趣,中港台导演气质对比十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