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1992)

UP:2024-08-24

四十不惑

评分:7.3 导演:李少红 编剧:刘恒
主演:李雪健 / 宋丹丹 / 叶静
类型:剧情
片长:95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Family Portrait
上映:1992-08(洛迦诺电影节)
IMDb:tt0108145

四十不惑简介

1980年代,中国大陆迎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许多夫妻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要一个小孩。人到中年的北京摄影记者曹德培(李雪健)和年轻漂亮的妻子段京华(宋丹丹)便是其中代表,他们与5岁的儿子汉汉组成幸福的三口之家。曹德培个人也即将迎来事业上的高潮,他的影展正在筹划中。
  某日,曹德培接到要他去儿童福利院领回儿子的电话,不明所以。来到福利院后,他见到一个带着一封信来京寻找父亲的沉默不语的10多岁男孩,而该信正是他写给远在东北的前妻的。他下乡插队时结识前妻,两人离婚后前妻留在了那里。为了弄明真相,他带着男孩去了东北。
  通过前妻的后任丈夫之口,曹德培得知前妻已经去世,而在两人离婚时,她已怀有身孕,这个名叫赵小木(叶静)的男孩的确是他的儿子。一时无措的曹德培想将小木先留在东北,哪知他尾随着上了火车。到京后,曹德培将小木安置在他冲洗照片的地下室暗房中,几番挣扎准备向段京华说明一切时,他被对方告知怀了身孕,而对于摄影展,他似乎已无心过问。

第4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李少红

简评

6/10。影片以城市和地下室为主要表现空间,天坛边上的交谊舞、地下通道非法交易的一阵骚动和鸟市的人潮,林林种种的城市景观说明了个人心灵与城市的隔绝,当曹德培去福利院认领儿子,人被镶嵌在一个通风口处,与儿子共同出现的构图被建筑物挤压在画面左侧,借住时心口不一地向同事说没事一边愣在电梯口半天,曹德培向妻子说明情况和妻子怀孕二人各怀心事的厨房场景,墙壁的阻隔将曹德培表情掩盖暗示二人微妙的距离感,音乐广场上妻子行走深思的表现是一个大大的俯拍摇移,传递出现心灵的渺小与城市的浩大。小牧母亲的幻灯片暗藏着父亲心事,阴暗的地下室指代小牧是多余的孩子,每天只能一个人对着窗口,玩耍时拿玩具枪对汉汉扫射是一种心理不平衡感的宣泄。挑拨心弦的电话特写、抽闷烟和茫然搅咖啡的动作设计体现人物情感的压抑困惑,但设计颇为程式化。

李少红导演,宋丹丹李雪健主演。话说宋丹丹年轻时真秀气。剧情真的可耻,一个孩子莫名其妙没有了妈妈独自来找父亲,一个母亲和妻子莫名其妙要接受多一个儿子,不接受不行,接受了也不行。片头铺天盖地的计划生育宣传,这意思是平白无故家里得二娃吗?假装镜子的窗户后面偷拍有意思。最后啥意思?老二走丢了?老大名正言顺的回来了?

后期的城市电影,一段寻常人的舞台化故事,温情脉脉的梦幻泡影,有点像第四代那种形式感很强的片子,不免的就有些刻意。结尾就更强行了,我不是很能理解,小孩子表现出来都够烦人的,突然就和解了,中年人的疲惫生活倒是表现出一点,但总归是情节剧罢了,“心软”、“人情”是这种电影的叙事动力和逻辑,也就很容易就显得牵强。涉及了一些计划生育的社会化议题,但不多。有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摇滚青年》、《轮回》和这部都有一个和电梯(都市的能指)互动的场景,而这个互动基本都是以对抗的性质出现的。还有一点就是为什么构图上总是切头啊,故意的吗还是失误啊。

李少红《四十不惑》应是最早触及独生/双子女家庭问题的当代电影之一,它也比王小帅在此政策终结时回顾同一问题的《地久天长》更显得尖锐,更有影像质感。它提供了一种关键的时代氛围——独生/双子女家庭在当时是官方对公务员等体制内职员进行升迁和提拔的重要正面参数,因此,一个突然出现的“遗腹子”才会凸显为问题,它不仅挤占了未出生的孩子的位置,对新建立的核心家庭的平衡是不利的,而且对于“四十不惑”的男人的career也是不利的。独生子女政策使所有“多余”的孩子都成为幽灵般的存在,因此它被关在地下室的暗房里,男人短暂地被置于双重生活之中。

《四十不惑》,中年男人曹德培遭遇的危机并不典型——有几个男人会在四十岁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呢?所以更关注演员本身,92年的片子,永远令人怀念的上世纪九十年代,那种昂扬的欣欣然的氛围。那一年,李雪健已经因为《渴望》炙手可热,宋丹丹也因为春晚小品有很高的人气。只不过不管这部电影前的春晚小品,还是一年以后才上映的《我爱我家》,都很少有人意识到她其实很美吧。叶静小时候也好漂亮,还记得他跟金铭演的戏,绝对金童玉女。

透过一位新闻记者的摄影展,我们不仅发现了各种匪夷所思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乱象,同时在他濒临破产的婚姻中也真实地感受到了荒诞的生活真相。很明显,九十年代初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并非是《四十不惑》里的焦点议题,较比这个因不能曝光而被PS掉的无异议的统一认识,影片也只能迂回地将镜头对准如何落实《乡下人》的《城市梦》这个更具争议性的主题上。一个都以为被摘掉的农村娃已然顺藤摸瓜追到了城里人的家,李少红这部探讨城乡矛盾的作品不像《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那样偏执和幼稚,在面对和处理这一复杂而又始料未及的「父子关系」时也真正显示出了一个失意中年人的精神面貌和办事风格。尽管暂时没有解决办法,眼下也只能左右权衡上下折腾,但她的镜头里却展现出对于人的基本体恤,以及对于《生活的颤音》和爱情的旋律这组「内部矛盾」的充分理解。

李少红拍东西总觉得憋着一股实在界来的冲动,拍《银蛇谋杀案》是,拍《四十不惑》这种家庭伦理剧也是,你间或能在角色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唐突插入的画外音乐中觅得,但更多时候它被一层又一层工整且程式化的镜语与符号遮蔽,降格为了她画面中的言外之意。连带着被隐匿在角落的,还有五代对被历史裹挟的人质的解救,那对确立“父”的渴望业已消失,甚至“父”之名本身也失去了魅力,在“金钱”与人潮中逆流寻子的,似乎仅剩下了那些经历过苦难与分别的“子一代”。

1、同样的中年危机话题,许鞍华比李少红、张艾嘉好太多。2、宋丹丹、李雪健、英达,加上私生子、二胎话题导致常串台到“我爱我家”。3、女导演没男导演狠,所以“成就”上大多难以抗衡吧,比如电影里大量沉默的片段,不说伯格曼,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都高出好几个档次。

知青创伤引发矛盾的家庭情节剧,90年代市井风情穿插其间,多次使用空镜转场,摄影风格偏新现实主义,整体观感像《民警故事》《本命年》《赵先生》,李雪健方法派表演出色。结局没看懂,在家境优渥却还要流掉二胎的年代,安排两个孩子住在一起,不怕被查么。// 戴锦华说李少红主动隐藏女性身份向男权社会投诚,我觉得有点偏驳了。

这样的男人,这样的女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看感受和细节应该还会有不同感觉。本子真好,但是将近结尾处的几块想要制造臆想朦胧与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有些格格不入,或许这种反差也正杂糅着导演的观点:四十不惑,生活是万花筒,不停转动,一些事情来了,影响却很大,改变了人的选择。在少红导演的镜头中性别是鲜明的,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男人和女人,没有尽头的无尽。

很有味道的老电影,极其耐看,讲两孩/独生问题,讲中年人的处境,讲城市化的进程以及阶级差异,作为一部都市片,社会面貌和历史景观都自然地被包裹其中,老北京的花鸟市场,高档的休闲广场,喧嚣叫卖的绿皮火车,破败的废弃影院和富丽堂皇的钢琴舞台,父与子透过时间看到了穿越时代的折痕。演员也演得好,李雪健的愧疚和宋丹丹的隐忍,计划生育只是个引子,牵扯出的是近代中国巨大的城市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人难以抹灭的时代伤害。四十不惑?四十正惑!

其实我真的觉得挺好的,文本很简约,叙述也很克制,不知道为啥,可能我们的电影太爱戏剧化,所以每次遇到简约克制的文本都让我蛮惊喜的。当时这一批以现代都市为叙事空间的电影很容易让人觉得电视剧感很重,但真的觉得这部电影感不错。人到中年大概就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吧…… version... 还有就是我们这边的电影总是以大人的视角去写儿童角色,这部里相对没那么刻板

获得奖项

  • 第4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第4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Golden Leopard
四十不惑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