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鏖战鲁西南(1996)
UP:2025-01-27
大转折——鏖战鲁西南简介
生灵涂炭的八年抗战终于结束,而国共两党之间的解放战争也正式拉开序幕。蒋介石(孙飞虎 饰)调动大军从延安向西北扫荡,大有将异己彻底剿灭之势头。毛泽东(古月 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向北撤退,期间更与陕北失去联系,革命面临着最危急的时刻。在此紧要关头,刘邓大军决定冒险渡河,砍断蒋军的哑铃把子。然而一千里路的黄河自然环境极其凶险恶劣,此外沿途早有国军重兵把守,尤其是六十六师宋瑞珂挂帅的鲁西南兵团,是刘伯承(傅学诚 饰)、邓小平(卢奇 饰)挺近的重大阻碍。
狭路相逢勇者胜,反攻前夕,决定中国历史的鲁西南战役正式打响……
第2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获得奖项
- 第2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韦廉 Lian Wei导演
卢奇 Qi Lu饰 邓小平
古月 Yue Gu饰 毛泽东
孙飞虎 Feihu Sun饰 蒋介石
宁晓志 Xiaozhi Ning饰 陈锡联
吴俊全 Junquan Wu配音
简评
主要刻画了刘邓两位军队领导的决策过程,对于士兵的艰苦生活、共产党军队的朴素、实干、民主决策过程的描画也较为细腻。开篇题词是由江主席书写的,印象中他对多部拍摄于1990年代的军旅题材电影题写了片目。对于以蒋为代表的国军的形象,延续了几乎成为俗套的视觉修辞:吃洋面包、走上层路线、住洋房或避暑别墅、训斥部下,但因此似乎稍显薄弱。
电影《大转折》的上集,制作理念力求“工笔”,但稍显造作和过犹不及,观影体验就是为了制作精细而精细、拍摄过满、不够灵动,当然也不够厚实,明显还是差了一口气。影片结尾对于是否及时挺进大别山的讨论与焦灼,很值得玩味。#大别山/湖北麻城/大中华腹地
三个解放战争系列电影中,我最后看的是这一部。大转折两部里导演拍了很多伤亡和泥淖中挣扎跋涉近距离的,拉近真实场面的镜头,让观影者去体味真实的战争。准备一口气再多看几部这个卢廉导演的电影。大转折两部片中很合很耐人寻味的情节是,蒋多次拒绝白崇禧的意见又马上被不幸而言中。这部一开始白崇禧提醒要预防刘邓跳出内线战场到外线作战,蒋顾不听,可是马上应验。刘邓到外线后白马上建议用宋瑞珂做集团军总司令,蒋最后用了顾祝同,最后各部分军队不能统一调配。打的最硬气,造成刘邓一方伤亡最严重的就是宋瑞珂,他最后也败于援助无法赶来。进入大别山后白让刘邓吃了大苦头,但是因为围堵作战没去救援湖北友军,被蒋严重责备。
1947年,蒋开始对陕北和山东重点进攻,中间晋冀鲁豫兵力空虚,为了将战线从内线解放区引到外线,中野主力刘邓大军执行中央军委指示,向南强渡黄河,在鲁西南求歼敌军,而后要行进一千里进击大别山,这种战略就像一把尖刀插向蒋南京老巢。其实这也是诱饵,把敌军向南引,刘邓牺牲自己从大局出发,同时也使解放战争从防御转向进攻。有个细节印象很深,其中羊山战役损失惨重,小平下来看望伤员,听到一个团长一下午就在哭,什么也没干,他便将该团长调到后方了,这个细节非常塑造角色,伟人堪称伟人,希望胜利不会胜利,只有承担艰苦敢于胜利才会胜利,遇到事情就哭哭啼啼,永远也做不成事情。
《大决战》余波荡漾,八一厂承前启后又投拍了好几个解放战争系列,大转折也曾经在家乡影院上映过的,记忆中并未分上下部,因此显得非常长。相较于三大战役气壮山河的波澜壮阔,《大转折》开头结尾均引用286的回忆,并没有《大决战》那么恢弘的战争场面,其中上集《鏖战鲁西南》更像是个引子,将挺进大别山的军事准备、思想准备和背景环境一一交代,直达刘邓做出战略挺进的决定,实际上解放战争并不像后人以为的那么势如破竹,豫东战役前的两年形势是非常焦灼的,上集就充分说明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必须经历过那些艰难困苦,才会走向胜利的道路。
装备、兵力都占绝对优势,竟然每每被对手的劣势所制。究其根源,在指挥调度和后勤补给上两军不是一个量级。继整编74师之后,又一个精锐整编66师也被同样的方式打掉。老蒋随然看到了问题所在,却以艺术家的方式处理,只是没想到家底会很快被败光。
如果以《大决战》系列作为标杆,显然这部电影在制作上比不过,但是这部电影主要从“刘邓”切入,比较注重历史人物的细节描述和刻画,伟人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在挫折和压力面前也会有各种焦虑的表现,这是这部电影给人较为突出的感受。
要结合地图才能看清当时国共的势力范围,我党的势力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是山东和陕西,中间呈防御姿态,这场战为了打乱蒋的部署,刘邓从中间主动出击渡过黄河,在鲁西南合围66师并消灭,相当于主动吸引火力了。这部剧里展现了是否真的挺进大别山的艰难抉择;下雨天道路泥泞,伤员转移的困难,一脚一脚踩在泥巴里动不了;邓政委看到一个基层政委只哭自己部队伤员多太艰难而不积极解决问题,说把他送到后方去。
中影史:该片分为上、下集:《鏖战鲁西南》和《挺进大别山》,是继《大决战》之后又一宏篇巨制。这部纪实性的故事片,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多角度、多层面,战争场面激烈、紧张。毛泽东、刘伯承、邓小平等领袖人物扮演者都是为观众熟悉的演员。影片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整体比《大进军》要好。对基层指战员的观照很多,大胆出现的血腥镜头和羊山攻防的宏大场景都提升了电影的境界与水准,大战后敲打棺材的寂静可以说比《大决战》系列的类似情节更有艺术性。在历史人物与基层指战员的互动中,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也不是那么刻板的,更有性格,撤掉那个政委的命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革命者不是没有情感不会伤心,但行动的意志要能贯彻到底,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悲伤的原地。
刘帅爱兵如子,邓政委也完全理解和支持刘帅作为军事主官的决定进而坚定地执行。反观老蒋却是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一个兵团长官的任命都要扯半天,更别提之后的通过力协作并肩作战了。从此之后到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了。
题材被糟蹋了,影片名字是《鏖战鲁西南》可片中的战斗场面太少了,基本一带而过,有场战斗的展现形式竟然是通过广播,影片拍摄水平一般,节省成本的能力却是一流,服了!我找到的版本片尾小平同志的讲话还不全,果断全片删除,因为残缺不全的电影怎么看啊?这题材拍成纪录片能给五星评价,而这部电影,两星都是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