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1989)

The Birth of New ChinaUP:2021-01-05

《开国大典》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9年拍摄的一部中国电影,由古月、孙飞虎、黄凯等主演。

开国大典

评分:7.6 导演:李前宽 / 肖桂云 编剧:张天民 / 张笑天 / 刘星 / 郭晨
主演:古月 / 孙飞虎 / 黄凯 / 邵宏来 / 刘怀正 / 郭法曾 / 路希 / 智一桐 / 刘锡田 / 卢奇 / 傅学诚 / 祝普恭 / 叶庆林 / 肖惠芳 / 丁笑宜 / 田甬 / 林中华 / 朱德承 / 陈国典 / 石维坚 / 刘之冰 / 肖立昂 / 张安安 / 郭柏松 / 鲍烈 / 陈学刚 / 陈继铭 / 潘家鸣 / 申云 / 马尔·丁斯 / 张连伏 / 李叔廉 / 维尔旦 / 黄小立 / 刘龙 / 张启德 / 张奕 / 卞正威 / 蒋伯平 / 星海 / 林农 / 赵庆华 / 牛星丽 / 佘晨光 /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71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Birth of New China
上映:1989-09-21(中国大陆)
IMDb:tt1220564

开国大典简介

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西柏坡军民欢庆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使蒋家王朝摇摇欲坠,蒋介石(孙飞虎 饰)发表“新年文告”、推出李宗仁(邵宏来 饰)任代总统,导演了一幕假隐退真操纵的丑剧。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由汤恩伯(叶庆林 饰)、蒋经国(陈国典 饰)等陪同,最后一次登上中山陵,之后又在其老家奉化溪口主持了高级军事会议,妄图阻止解放军过长江。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4月,毛泽东(古月 饰)与朱德(刘怀正 饰)。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攻占总统府,南京胜利解放。5月24日,蒋介石逃往台湾。5月26日,上海解放。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城市都获得解放。毛泽东先后在中南海会见了国民党起义将领和各界民主人士。开国大典迫在眉睫......

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第10届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刘龙

简评

电影频道今天播啦,第一次看。为什么给人一种剧情略碎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是错觉。也许是不会欣赏吧,嚼得不如大决战哩。倒是常凯申的几场(吃瘪)戏有亮点。PS:它当然吊打建国大业,但是对我来说观影体验不如后者,因为一样是流水账,后者熟悉的明星云集,观之有一种猎奇的愉悦。

开国大典,这应该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篇章最辉煌的时刻。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毛泽东思想与亿万人民的伟大胜利。本片容量很大,诸多的历史瞬间非常值得去学习与了解,细节上的考究与纪录片似的平稳叙事,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

七分。优点是基本把那段历史讲清楚了,对于国民党败因共产党胜因也有了分析。缺点是节奏太缓、情节太散,导致故事吸引力完全不够,反而是李襄南等虚构情节有点意思。还有一个有趣的点:邵宏来在《开天辟地》中扮演了陈独秀,在《开国大典》中扮演了李宗仁。

拍的比《建国大业》更真实一点,《建国大业》实际上拍的也挺好的,但和这部剧的差别在于演员和官方的态度。两部剧的演员演技都挺好,但自觉带入和主动出演演出来效果是很不同的。而官方的态度,大力支持和同意拍摄差别也很大,实际操作起来差别更大。历朝历代建国都不容易,人头滚滚,腥风血雨。国民党的失败,直接原因是军事的失败,其他原因才是制度和人的问题。

屁股歪的歪七咧八,被认为有政治问题正常的很。几声“人民万岁”是对影片内容的最大反讽。既不是官方口吻,也不是某主义叙事。有明显的精英历史观,但也很明显是受了八十年代风潮的影响,事件选取上十分割裂。摄像机时刻与这群伟人保持相当距离,这也是延续至今的主流伟人片拍摄语法,我党领导人仅仅看起来像是神像,反而失败者有了更多的表演发挥空间(政治问题之一),不过毛私访百京是个很有趣的点,这是个值得深挖的部分-《异乡人mzd》

本片是主旋律題材的佳作,以大氣魄重現了共和國建國前的一段歷史,對國共之間的歷史描寫力求真實,儘可能把編導的主觀趨向進行隱藏。本片最大特點是跳出同類題材對反面人物的處理臉譜化和符號化的侷限,尤其對蔣介石去台灣前的一幕處理得甚好,沒有教科書上的刻板印象,頗見功力。

不谈视觉观赏性和商业化策略,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品质和人物塑造确实要高出如今的主旋律一大截,都追求扎实的情节和人物,而不是如何博得市场关注;把纪录片和拍摄有机结合,虽然手法并不新鲜,但的确行之有效,从纪实到演绎的过渡如此自然流畅,不仅增强了纪实性,更是主旋律电影的一次艺术求变;最精彩的是人物塑造,不是脸谱化描摹,而是通过很多日常细节来丰富人物,打破一贯的刻板印象,伟大领袖也有可爱平凡之处,也有父子间的矛盾和战友间的深情,独裁总统也有闪光之处,对权力的迷恋,对孙儿的疼爱,构成了蒋介石的复杂人性,尤其是艾伦吟诵李煜的《破阵子》那幕,蒋介石那种“独木难支”的无力感令人喟叹,但他们的失败,何尝不是因为他对权利的贪恋呢?

实在是震撼,比新世纪以后搞的几部同题材电影不知道要好看多少倍。本片不回避解放时的问题。即便是跑龙套的角色都极为生动,几个主要角色更是有血有肉,特别是老蒋和教员,两者对比更是强烈:蒋在消沉中溃逃,毛在喜悦中忐忑。在合理虚构的情况下使得故事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厚重感,也有了些许文学色彩。此外本片对于历史影像的还原更是诚意满满。片尾喜悦的烟花,像是在告慰英灵,也像是在提醒我们:烈士燃烧生命也为我们照亮前进的路。看到最后主席独自喊着“人民万岁”,台下喊着“毛主席万岁”,不觉得是同喜,只为他感到心痛。

堪称史诗的革命题材老电影。片中除了主旋律题材的内容外,还创造性的设计了领导人父子日常的交谈、理念想法上的矛盾等内容。第一代特型演员也是集体演出,表演堪称完美,最后的开国大典段落更是绝对的经典,从形象、表演到配音都是完美复原。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是放了一段录像,而且我相信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这么认为的。

1989年上映的《开国大典》不论是从艺术性,还是从技术性都有着某种意义的极致,虽然这些极致并不被部分影迷们所推崇,但奈何影视片中的正片或者说是主旋律电影也是一种电影类型,他们可以批判主旋律,但却不能将这种类型的电影从电影类型中划归出去。因此,《开国大典》作为一种电影还是值得讨论的。

很难想象开国大典几乎拍了整个49年,李宗仁和蒋经国的特型演员过于逼真了,这么好的年代和这么真实的电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决战之后》《周恩来》部部经典,再看看10年代这《三建》,拍的什么玩意儿?有些行业的有些题材放开市场化真不是什么好事情

老片重映,比预期精彩很多。从选角、表演、服化道到口音,都太贴合人物气质形象了,总体质感要甩现在那些献礼片几条街。虽然叫《开国大典》但是关于开国大典的片段只有结尾部分,主要内容还是建国前夕的一系列政治风云变换。多线交叉推进叙事,匹配剪辑、蒙太奇的技巧炉火纯青。由烟花到炮火、由纪念碑到尸骸,克制而工整。开会戏、麻将戏、谈判戏,每场戏都意味深长啊,派系的斗争、各怀的心事都在这些心照不宣的机锋中了。彩色黑白画面之间的过渡、以及述说人物命运的旁白,多少带有些历史必然发展趋势的色彩。站在一个更广阔的时间线上,与其说这是一场红色政权对白色政权的檄缴,倒不如说这是一场革命史观对人民意志的收编。

获得奖项

  • 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最佳剪辑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录音 / 最佳化妆
  • 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第10届金凤凰奖
    第10届金凤凰奖
    获奖: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