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侦察记(1954)

UP:2025-06-24

渡江侦察记

评分:7.7 导演:汤晓丹 编剧:沈默君
主演:孙道临 / 康泰 / 陈述 / 齐衡 / 孙永平 / 中叔皇 / 穆宏 / 王少奇 / 崔超明 / 李玲君 / 莫愁 / 辛克 / 石灵 / 郑敏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1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Reconnaissance Across The Yangtze
上映:1954
IMDb:tt6478958

渡江侦察记简介

1949年,我人民解放军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砺兵秣马,准备横渡长江。大军渡江之前,特派李连长(孙道临 饰)带领一个侦察班先行渡江了解敌人的江防情况。接受命令后,他带领吴老贵(齐衡 饰)、周长喜(康泰 饰)、杨威(中叔皇 饰)、小马(孙永平 饰)等迅速过江,并及时和游击队刘四姐(李玲君 饰)取得了联系。他们混入江边修工事的老百姓中,略施小计搞到一份江防工事图,并及时汇报给上级。不久,他们得知敌人新增一个榴弹炮团,于是他们假扮敌人工兵混入敌炮阵地,出色完成了侦察任务,在返回的路上,周长喜为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军事机密的再三泄露,令敌军长(崔超明 饰)火冒三丈,他下令炮击我游击队根据地,正和上级通话的步话机被敌炮火击中,怎么办,吴老贵和小马临危受命......

简评

2023-06-11/BILI字幕 黑白内战4/男主受伤被女救上小船。渡江侦查与游击队联系,去大队长小老婆家押做人质过桥,大队长跳河逃被女游击队长打死。混入江边修工事的老百姓中,淹死参谋取得江防工事图放入鱼肚中。侦察到敌新增榴弹炮点,劫下卡车假扮敌人混入敌炮阵地完成侦察任务,返回时被情报处长陈述识破,周长喜开车撞向敌人牺牲。发报机打坏又被敌人包围,二人带情报过江班长被打死,小马一人渡江。摧毁敌人沿江工事渡过长江,司令坠车死,情报处长被抓。.3

经典的红色叙事,展现了渡江战役中侦察兵的勇敢和机智,影片中的解放军都是浓眉大眼,对待群众如亲人,国民党则是像日本人一样粗鲁无礼并且愚蠢,通过反差对比达到影片的意识形态目的,里面的爱情都是革命性的,革命大于一切,一切都是为战争胜利而斗争,个人的情感是被隐藏,革命战斗的力量被放大。

老片子,很不错啊。主要视角放在渡江侦查的一支小队上,塑造了三四个主要人物,也通过立反派、强化反行动线的手法刻画人物;对国军的毛病用很多细节体现出来了,如打仗不上心,国统区严重通货膨胀,买盒烟好几万等。问题在于布光手法有些落后,人物的层次感,还有敌我差距太大,因为势力而好坏分明,没有“楚云飞”那种角色。角色调度和构图安排上,其实还是蛮腻人的,伟光正的感觉很明显,演员也还都没摆脱舞台感,写实程度是不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较为想当然,撂了人就跑,几条枪就可以抢汽车等,说白了,还是50年代过于依赖观众的审美本位主义。值得注意的是连长和游击队女队长隐约的情感线,戏份不大,但串了很多场,比如用花作隐喻,跟现在的好莱坞商业电影一毛一样,只是好莱坞帅哥能得到一个吻,连长得到的是握手和一句“我一直等着你”。

小时候看得津津有味的战争片,描写侦察兵故事。这类电影还有《三进山城》、《侦察兵》、《奇袭》等,可以算作战争片中的一大类型。这部影片除了故事惊险曲折外,最突出的是人物塑造得非常鲜明、有性格,令人过目难忘,如孙道临扮演的连长、齐衡扮演的吴老贵、李玲君扮演的女游击队长刘四姐和陈述扮演的情报处长等,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建国初期的电影大概率还原了史实,当然主旋律片子的毛病一个不少,丑化弱化敌人,其实并不能给正方增色,这是现在才扭转过来的观念。防线小队渗透,敌后情报搜集,潜伏伪装破坏,夜抱浮木渡江,放在今天,这个故事够拍三部战狼。为什么给到四星,这个故事一直隐隐约约有点爱情萌芽的意思,嗯,就这点就挺可爱的。

学习聂凤智军长事迹的时候了解到的这部电影,应该很有名吧,但小时候真的没看过。整体上又感动又激动,有很多艺术处理的地方,那时候的黑白电影怎么一点都不做作呢,人物丰满又立体,眼神里全是戏。游击队漫山遍野地冒出来的时候,差点哭了,太了不起了!

一个细节上的设定:影片开始的时候是夜晚,几个侦查员趁着夜色的掩护嵌入江南的敌方阵营,而战斗打响、我军渡江的时候,天色已明,通过暗与明的对比,表达了战斗焦灼和胜利两种状态的变化。黑夜/白天的隐喻也是共产党解放/翻身叙事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比如在《红色娘子军》中也是如此。

李连长恨死勤务兵了!每次他与刘四姐的情感互动刚要到升级的当口都被勤务兵老远处的喊叫搅局——当然这更是为了导演有意也是被迫克制的爱情线叙述,毕竟那个年代的革命题材在这个问题上不允许过分浓烈直白。而对孙道临自己来说,如果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关于“听”,那么渡江侦察记就是关于“看”。乔装改变深入敌后的故事特性决定了导演必须采用大量视线剪辑正反打去叙述冲突。假扮民工的李连长斜眼偷瞄江边工事图;敌情报处长认出车上的大个子,李连长也从对方的看和反应中看出了伪装暴露于是果断出手;结尾的三枚信号弹与三处火堆的交映生辉更是将“看戏”推向了最高潮!……三星半。

连长和游击队长的重逢和告别,镜头一切,是军民之间宏大的重逢与告别场面,从微观的个人感情到宏观的军民鱼水情无缝衔接。小家庭的残缺迎来结尾革命大家庭的建立。爱情置换为革命情谊。结尾一定要有一个战士的牺牲换来更大的胜利。种种表明,老革命电影中的个人情感都要统摄在一个更高层面的集体情感中才具有价值与合法性。和英雄虎胆一样,共党都很主动,反派都很消极,“这年头,树大招风,能混就混吧”,阿兰:“能痛快一天是一天,谁知道明天怎么样呢。”

作为现在的青年人应该很少人看过这种片子,在我的记忆里都是爸爸他们喜欢看这种电影,而这部电影上映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电影里的“吴老贵”这个角色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他英勇,聪明,又勇敢,最后她牺牲了,在那个时代,我们拥有那个年代的英雄,他们无私的奉献,值得我们尊重和尊敬,整部电影是抗日题材也表达了我们中国人不怕死,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汤导无烂片。汤导49年后绝对算高产导演,也基本上不主动要求拍电影,他说“都是让我拍什么我就拍什么”。他只是在被许可的限度内把那个故事排得最好看,在被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宣传色彩,尽量增加常识,尽量反映情感。70年代命令他重拍,他遵命重拍,让他讲意见,他一言不发。76年之后,70年代所有的重拍片现在都成了地下室里的垃圾。

3·5,1、大手笔,制作很成熟,比某些其他的什么记,水平明显要高,正面人物塑造很出彩,也有好的细节,2、很好的开头,渡江之前甚至比后面更好看;3长江黄河的梗原来是出自这里,两岸对信号的部分最能感动人;4、问题也不少,如果说人物刻板化无可避免,但是对手塑造得太弱智也太让人出戏了……,(ps:侦察小兵游上岸来走出水中的时候,我怎么想起了海王)

渡江侦察记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