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大帝(1980)
Ο ΜεγαλέξανδροςUP:2025-06-08

亚历山大大帝简介
本片故事发生在巴黎公社后的希腊,片中的亚历山大原本是一个土匪,后演变成民间英雄。他从监狱逃脱后,劫持了几个英国贵族,开出的“赎金”是地主将土地归还给农民。公社成立后,社会主义的理想被内讧所取代,一群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激进份子以及只有信仰没有根基的人士为了抢班夺权不择手段。
第3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第37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第37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获得奖项
- 第37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Prize / 评审团特别奖 / 费比西奖-最佳影片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导演
贝里奇·蒙迪纳罗 Brizio Montinaro演员
陶拉·斯塔索普洛斯 Toula Stathopoulou演员
奥梅罗·安东努蒂 Omero Antonutti演员
伊娃·科塔曼尼多 Eva Kotamanidou演员
米哈利斯·扬纳托斯 Mihalis Giannatos演员
简评
植根希腊的政治历史寓言剧。安哲的村庄不禁令人联想到姜文的鹅城,二者同是把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各个历史情境浓缩至一个微观的本土区域。殖民主义与民粹主义以及威权主义与安那其主义的漫长互动,最终仍然避免不了充当解构角色的暴力。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希腊的“城邦”场域被本片置换为了现代希腊的“村庄”场域,一个古典叙事以外的边缘地带、一众精英阶层以外的底层人群获得了一次长久的被知晓、被凝视。电影结尾,“卡里斯马”的肉身遁为与血相凝的石膏塑像,一次倒置意义和反讽意味的incarnation(“肉身成道”)。
自此补完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所有长片,大致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脑残粉。回头看了这部“希腊近代史三部曲”与“沉默三部曲”之间的《亚历山大大帝》,题材和风格上更接近于前个三部曲,而安哲维度则是转折之作,下个三部曲开始就是更为娴熟的摄影,以及艾莲妮•卡兰德罗的配乐。情节略像是安哲版《撒旦探戈》——类似的小镇、类似的走向毁灭(分裂)。主角不仅化名亚历山大大帝,剧情还用到希腊神话甚至出现酮体。最终结尾,化为断裂石像的头颅。安哲,1980年。
人民需要独裁者,人民成就独裁者,人民颠覆独裁者,人民纪念独裁者,历史的轮回围绕着不变的占有与权力,人民对庇护的渴望、对力量的恐惧、自由理想面对个人欲望时的无力与渺小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独裁者。三个亚历山大代表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亚历山大成为传说,一个亚历山大化为塑像,一个亚历山大的故事刚刚开始,最后两个镜头极具力量,如萦绕在广场上的幽魂马蹄声般悠长,又如雕像头颅下渗入地面的血迹般隽永。但除了结尾和偶有佳句以外,就是不停的凹构图、凹调度、凹运镜,手法又缺乏多样性,显得做作卖弄,这也是一直对安哲杨索这些导演一直不太喜欢的起来的原因。
安哲关于人民公社/无政府主义和军人专制之间角力的政治寓言电影,结尾的超现实画面让电影升华到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学批判。片子也是希腊现代历史的写照,又一次上演了希共缴枪的情节,也有很多政治音乐剧的元素。此片安哲的美学元素已经完全成熟,景观化的画面、错落有致的群像、缓慢的节奏、长镜头,独特的空间美感,属上乘之作,就是太慢了。克里斯玛气质的亚历山大,从希腊历史中走来,死后凝结为大理石雕像,马蹄却在历史中回响,新的亚历山大在暮色中策马进入雅典,带来又一场的历史循环。
[A+B 102+106min] 安哲再一次成熟地诠释希腊近代史,运镜画面以及音乐几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完全地嵌入安哲的个人表达,以亚历山大的角色引申,从希腊近代史的争斗中重点聚焦希腊共产党的浮沉,民主与专制的冲突就像硬币的两面,相互制衡又相互依存,推动着希腊历史的发展。
“开奥的缪斯,蒂奥的缪斯;那英雄的竖琴,恋人的琵琶,曾在你的岸上博得了声誉,如今在这发源地反倒喑哑;那歌声早已向西流传,远超你祖先的海岛乐园...”亚历山大大帝从始至终只是海岛先民的一个意象,是安哲揭示巴尔干半岛被殖民被压迫的痛苦药引;正像拜伦的诗句所说“古代的英魂像瀑布一样喧哗,而活人却不理不睬”,古代的辉煌与如今懦弱而又自私的希腊子民无关,背负了千百年殖民痛苦记忆的希腊即便拥有它最辉煌的领袖的指引也无法雄起;况且这拥有亚历山大大帝之名的只是一名不知何处来的土匪...在影片的最后,起义的希腊人倒戈向亚历山大大帝,被众人围住而又散去的荒凉的大地上只剩下了染血的头雕。所谓复兴在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只是黄粱一梦。
生啃英字是真难。安哲跳出了希腊历史的局限,将一个寓言化的左翼革命故事搬上了银幕。以更加抽象的方式讨论革命、政治制度与权力。标志性的360度摇镜更频繁出现,无源音乐也开始在他的电影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8/10。在月光透过林与雾照射的圆形仪式场,亚帝戴上头盔骑着白马,像是从民间神话中走出的英雄,他和随从到村里举行晚宴与宴后的摔跤表演、站在屠龙勇士的画布前照相,象征他的权力是被人民神化而来的。然而神话仪式凝聚的威权终究是泡影,树上吊的尸体和宰羊的祭祀、佯装癫痫以逼迫村民交枪的愚昧传统,都指向了权力的荒谬。山丘上的审判中亚帝违背诺言、公然枪杀法官,希望借外敌来镇压村民土地被充公的愤怒,最终无计可施:逃跑的无政府者把钟破坏,否定了阻碍历史进步的极权主义,亚帝养母的继女穿着那一件胸前染血的婚衣,被和无政府者一同枪决,当跑到教员囚窗下的男孩,亲吻着被处决的尸体的时候,无力理解权力造成的悲剧,亚帝亦摘下头盔,垂头丧气地思考这个问题。最终败退到广场的亚帝被村民紧紧围住,他的生命幻灭成为了冰冷的石像和一滩血。
若有政治片这一类型,该片肯定划入此类。亚历山大大帝以越狱、绑架等暴力革命起家,以把土地归还农民为口号,试图打造他理想中的“共产村”,但是残暴、恐怖、专制充斥在他的统治中,乌托邦化为乌有,最后他被愤怒的村民们挫骨扬灰。我觉得编导以一个自命不凡、暴虐无道的所谓“领袖”人物,以一个贫穷蒙昧的山村,作为当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一个缩影,是持有批判、戏谑态度的。本片善用360°环绕、大纵深镜头,但是一个镜头磨磨蹭蹭半天,由于节奏人为拉长,使得里面的人物也显得呆头呆脑的。镜头总是与人物刻意保持距离,没有一个特写,试图作为一个旁观者,直到最后我也没看清楚亚历山大大帝的脸长得啥样。主角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对白,这是故意对这位大人物保留神秘感吗?看的是210分钟版,235分钟版也不会再看了,太迂墨了。。
不时会抽风晕倒的逃狱的囚犯自称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偏僻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扎根,帮着村民打倒了地主赢得了土地所有权,其后为了稳固政权开始杀戮,不仅是贵族还有共产主义分子,最后在外国敌军面前溃败,一身黑衣的“乌合之众”一涌而上,亚历山大大帝被斩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物极必反,高度集权的政治无论以任何思想上位都必将被另一种暴力所毁灭,复仇的亚历山大最后在另一个亚历山大心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为伟人建起丰碑,拨快钟表重启时间,只不过是一场恋母的自我满足而已,而这母亲是人也是土地是国家。熟悉的戛然而止的歌舞、跟风的群众、吃喝跳舞的贵族,熟悉的凝滞肃杀残酷和摇镜,早已不需过多语言,实在是太爱了。几个人站一排总让我想起《三峡好人》
亚历山大最后变成了流血的雕像,颇具寓言意味。安哲想要讨论所有政治主义,讨论权力的运作,用一个身世都具有神话寓言色彩的亚历山大(娶了“母亲”又与养女暧昧)来贯穿这个村子的寓言,因此亚历山大象征是一种流血的历史,流血的历史面前所有主义都是月光下的死鲱鱼。而最后的年轻人骑着马镜头转向了现代城市,更是一种复沓轮回,影片中依赖母亲的小男孩也叫亚历山大,这即是一种互文也是多义性的表明亚历山大大帝似乎永远存在他本身就是流血的残损雕像,就是希腊的历史。
看完安哲。原来哭泣的草原是抄的这部…(不是)配乐多了感觉好多场景都立起来了…好了不少,但是字幕太烂以及状态不好所以我倒下去了…悲痛。我是矫情b我没有欣赏前期干巴巴的安哲的品味…最喜欢的前期作品还是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