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

UP:2022-07-21

《在那河畔青草青》(英语: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是一部1982上映的台湾电影,姚白雪出品,由侯孝贤执导,钟镇涛、江玲等人主演。

在那河畔青草青

评分:7.1 导演:侯孝贤 编剧:侯孝贤
主演:钟镇涛 / 江玲 / 崔福生 / 周品君 / 陈美凤 / 郑传文
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Green,Green Grass of Home
上映:1982-11-27(中国台湾)
IMDb:tt0086631

在那河畔青草青简介

卢大年(钟镇涛饰)因替即将出国的姐姐代课来到内湾,在姐姐安排下住进小学音乐老师陈素云(江玲饰)家的二楼。大年担任四年级忠班的班主任。在班上,他一方面要对付调皮捣蛋出了名的“三剑客”,同时也关心着因父母离婚而性格孤僻的学生周兴旺(郑传文饰)。
  陈素云是个文静的姑娘,整日与大年同来同往,互相产生爱慕之情。在内湾,存在着以投毒和电击的方法捕鱼,大年决心根除这种严重破坏大自然生态的捕鱼方法,在内湾小学发起“爱川护鱼”运动,并在内湾地区推广开来。周兴旺的父亲周文(崔福生饰)经常去电鱼,为此,他受到同学嘲弄而离家出走。大年和素云要去找回孩子,最后他们能结合在一起吗?

第19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19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提名)侯孝贤 第19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童星周品君

简评

侯孝贤导演的第三部作品,台湾新浪潮延续故事松散的创作结构,演员非职业化,在此片中导演的美学风格更加成熟,故事主题讲述了台北来的老师同乡下孩子打成一片最终收获爱情的同时促进了保护河流的故事,展示出台湾乡村奇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人与人的小爱上升到爱万物的大爱,小朋友的天真可爱,在这种纯粹中男女主的爱情线反到是弱化的线,小男孩幻觉中将表妹看成自己的新娘,谁小时候又没有做过这么天真纯洁的白日梦呢!

侯孝贤,早期的三部电影中最出彩的一部,不像前两部那么通俗。但又没有后期电影的那般深奥。在那河畔青草青更像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前兆。他像一个过渡既具有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很多特色,但又兼具了台湾早期通俗片的欢乐,轻松愉快的氛围。甚至有点在探讨当时台湾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观念。影片中的周兴旺父子成为了整个电影戏剧化的集中点,更是整部电影矛盾的集中点。这个矛盾展现了当时台湾社会的父子关系的一种典型。与电影当中其他的亲子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对比。电影在亲子关系的探讨上,我觉得是要比侯孝贤导演前两部电影要更加的出彩,更加的深刻的。

副线比主线好。作为商业片连续使用相同的cp,歌曲与爱情的模式,可以见当时时代对官配的态度与商业的保证,也无怪乎侯孝贤在后面很少会提到这几个片子。但是在这几个片子中却可以见到其风格的雏形。而在这个影片的副线中可以看出侯导随后在风柜来的人中对于细节与真实的捕捉,以及在冬冬的假期中对小孩状态的刻画。

修复版/聂隐娘差点给我实力劝退,嗯真香,看侯导80s的电影真的上瘾。虽然是比较俗套的故事,但是真的好清新啊,画面不亚于岩井俊二等一众热门导演的作品,和现在很多自媒体推崇的《那人那山那狗》相比也丝毫不逊色,初步有了冬冬的风格。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电影,就像钟镇涛江玲是父辈们的全民偶像一样,静下心来看看真的很好看,有种进到邓丽君歌中的感觉。. 看看现在的大陆的乡村题材电影,再看看80年代的台湾,我们和海那边的生活质量至少差了25年...

侯孝贤拍的第三部电影,也是他的电影艺术开始变化的起点。这部已经脱离了前两部那样单纯的爱情故事套路,配乐也稍微收敛了一点,最后一幕也没有蹦出“恭喜发财”几个大字了。从孩子们在河边玩乐的场面已经能看到之后《冬冬的假期》的影子。颜正国也是被侯导钟爱、一路重用的小童星,太可爱了,哈哈

侯孝贤早期作品之三,是一部可以一窥其转型倾向的电影。与前两部爱情片的共同点在于:依然的一首歌一部电影、依然惯用的代课情节、依然三角恋。不过,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侯的转型在于:作为主线的男女主的爱情戏,开始让位于村中孩子们的群像(但未到完全的“正主”位置),同时,影片开始涉及到一些社会议题(如“爱川护鱼”)。当然,导致的问题则是,叙事主脉络游移,主次模糊,不少孩子的戏对于男主而言是废戏(当然对于塑造孩子很重要,也因而产生了主次模糊),这应该是侯孝贤微微的尝试,《小毕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后,《风柜来的人》诞生,紧接着便是《冬冬的假期》,这些电影都能在此找到影子。此外,父母年龄差大(《小毕的故事》)、素云的名字(《恋恋风尘》)等细节都能看到侯孝贤与朱天文合作后的茁壮期的浅影。

好奇怪,像对着大纲照本宣科,人物一个赛一个的单薄,哪怕是这部电影最核心的男老师,形象也没有立起来,每个人都是侯孝贤讲故事的工具人。好生硬的说教片,非常理想化的乡村童话。依旧是苦闷的村夫被城市文明感化,父子关系由暴力轻而易举就走向和解,女性只是推动每个剧情节点的符号,太扁平了。

好喜欢这部片子,最爱孩子们在稻田和溪流那里玩乐的镜头,稚嫩淳朴又天真烂漫,像极了每个乡下孩子的童年。这些琐碎的日常动人心弦,电影善于用环境叙事和抒情,沉静温柔的镜头缓缓流淌,轻快与伤感并存,让人想念自己的年少,似乎我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远离台北,回归乡土,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高水准。侯导的视听语言成熟了不少,对于移动镜头的运用趋于平缓和自然。青黄的调色策略使用得当,伴随着反复出现的歌谣,在观众的印象里构建出80年代的台湾乡村。家庭、校园、两性关系在本片中均被作为论题,但解读的角度难免有些单一。至于护河一段,情节设计过于僵硬,人物台词缺乏灵气,说教味实在太浓。

一路看下来最大的疑惑就是他是如何从早期青涩纯粹的新浪潮转为那种有浓厚个人风格的拍摄呢?这部从儿童角度来叙事,避免开恶俗段落多电影本身的坏影响,明显已见后来作品的几分影子,最后没能在来一个升格就比较遗憾了,对于早期的他来说要求也有点高了,所以这份力气就留到后来的作品使出来了。

把平淡的乡村生活拍得津津有味,电影里的日常就是生活本身,儿童的乐趣和心思,大人之间的情感和矛盾,都氤氲在缓缓流淌的河畔和茂密的森林间。不被现代扰乱的乡村,饱含纯粹的乡情。在欢乐和烦忧里狂奔,风经过耳畔,不留痕迹,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和童年的畅快,又在怀念里泛起淡淡的忧伤。真想住进侯孝贤的镜头里。

台湾新电影的序章,80年左右钟镇涛的一系列“新浪漫主义偶像片”之一,这部电影可以与十年后的《我的九月》隔海呼应,都是一名朝气蓬勃的新老师,进入一所古色沉香的小学校,启发教育新一代的孩子,新老师和老小学之间的关系正如那20年东亚地区欣欣向荣的变化阶段,记录了那个接受新事物,谋求改变的特定年代。本片对台湾电影来说也是特定时期的作品,与后来侯导作品风格差别很大,但却承接了新电影之前的明星制电影产业思路,用彼时还是小生、新明星的钟镇涛来凸显新变化的到来。文本上本片可算是《冬冬的假期》的练手之作,早年侯导真的很爱乡村儿童题材,至《童年往事》这一脉到达高潮。这时的电影所负载的功能可太多了,既要完成儿童电影本身,又是一部反电鱼宣传片,还是偶像剧,电影在此时的文化重要性也能在这部五脏俱全的片子里一窥。

获得奖项

  • 第1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1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童星 / 最佳童星
    提名:最佳剧情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