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想家(2013)
《白日梦想家》(英语: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是一部于2013年上映的美国冒险喜剧剧情电影,斯图尔特·康菲尔德(英语:Stuart Cornfeld)编剧,本·斯蒂勒身兼导演、主演及监制(与小塞缪尔·戈德温(英语:Samuel Goldwyn, Jr.)、约翰·戈德温(英语:John Goldwyn)及斯图尔特·康菲尔德(英语:Stuart Cornfeld)一起)。其他演员包含克里斯汀·韦格、雪莉·麦克雷恩、亚当·斯科特、凯瑟琳·哈恩和西恩·潘等人。高尔·韦宾斯基则担任执行制片人。

评分:8.5
导演:本·斯蒂勒
编剧:斯蒂夫·康拉德 / 詹姆斯·瑟伯
主演:本·斯蒂勒 / 克里斯汀·韦格 / 亚当·斯科特 / 西恩·潘 / 凯瑟琳·哈恩 / 泰伦斯·伯尼·海恩斯 / 保罗·菲兹杰拉德 / 乔恩·戴利 / 乔伊·斯洛特尼克 / 格蕾丝·雷克斯 / 阿莱克斯·阿方格 / 阿曼达·诺顿 / 阿德里安·马丁斯 / 雪莉·麦克雷恩 / 艾米·斯蒂勒 / 斯图尔特·康菲尔德 / 奥拉维尔·达里·奥拉夫松 / 索哈德吕尔·西格罗森 / 贡纳·黑尔加松 / 卡伊·伦诺克斯 / 柯南·奥布莱恩 / 安迪·里克特 / 安东尼·德西奥 / 帕顿·奥斯瓦尔特 / 理查德·德多梅尼科
类型:剧情 / 喜剧 / 冒险
片长:114分钟地区:美国 / 英国
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 / 冰岛语
影片别名:发梦王大历险(港) / 白日梦冒险王(台) / 奇幻冒险家 / 梦里乾坤 / 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 / 白日密语
上映:2013-12-25(美国)
IMDb:tt0359950
剧情
华特·米堤(Walter Mitty)是一位《生活》杂志的员工,但常常有各式各样的白日梦。知名摄影师尚恩·欧康诺(Sean O'Connell)有一天送了一卷特别的底片作品,并特别说明希望有一张相片能够成为“生活杂志”最后一期的封面。华特在底片影像部门工作,而过去十六年来从未弄丢过一张相片,然而这次却找不到这张所谓的25号底片,因此从未真正出去冒险过的华特,决定出门寻找尚恩,找回失踪的25号底片。他一开始先前往位于格陵兰的奴克,在当地一间酒吧询问一位邮差,得知尚恩在一条渔船上,于是他便跟着刚好要送无线电零件给条那船的邮差一同前往。因为他们搭乘着直升机,所以华特必须跳机才能抵达,但因一时疏忽而跳到了海上,奋力抵抗鲨鱼后被救了起来,接下来就是他精彩又刺激的冒险。
角色
演员 | 角色 |
本·斯蒂勒(Ben Stiller) | 华特·米堤(Walter Mitty) |
克里斯汀·韦格(Kristen Wiig) | 雪柔(Cheryl Melhoff),华特的同事兼暗恋对象。 |
雪莉·麦克雷恩(Shirley MacLaine) | 爱达·米堤(Edna Mitty),华特的妈妈。 |
亚当·斯科特(Adam Scott) | 泰德(Ted Hendricks),华特的新老板。 |
凯瑟琳·哈恩(Kathryn Hahn) | 欧戴莎·米堤(Odessa Mitty),华特的妹妹。 |
西恩·潘(Sean Penn) | 尚恩·欧康诺(Sean O'Connell),摄影师。 |
派顿·奥斯华(英语:Patton Oswalt)(Patton Oswalt) | 饰演 陶德(Todd Maher),线上交友网站的客服人员。 |
康纳·欧布莱恩 (Conan O’Brien) | 《康纳秀》主持人。 |
安迪·里希特 (Andy Richter) | 《康纳秀》主持人。 |
评价
媒体综评54分,烂番茄新鲜度51%,观众分数70%,获得两极化评价。
好评有以《纽约每日新闻》为代表“史提勒用他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部特殊且令人舒适的喜剧片”,“史提勒的敏锐性显而易见,片中很多场景都展现着他的细腻,总体而言这部影片远比你期待的聪明”,“史提勒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他的野心与事实”,“作为导演,史提勒勇敢地拒绝了传统的喜剧模式,摒弃了无脑的玩世不恭,从这一层面而言相当精彩!”,“糅合环球冒险旅行、灵动的奇幻风格和无与伦比的浪漫,史提勒让这部原本平庸的作品充满了冲突与救赎”;差评有:“一个从没去过哪里或是做过什么事情的男人,突然就哪里都去过什么都做过,在我看来他还不如待在家里”,“神经的剧情,莫名其妙的表演,荒谬玩不好很容易变成愚蠢”。
票房
北美首周末卖座1300万美元列第七位,首周五天累计2559万。第二周周末820万列第八,累计4566万。
上一届:《四十七浪人》(2013年) | 2014年台北周末票房冠军第1-4周 | 下一届: 《大稻埕》 |
该片为改编自詹姆斯·瑟伯的短篇小说(英语:The Case for the Daydreamer)的第二部电影。《白日梦想家》在2013年10月5日于纽约影展上首映。二十世纪福克斯负责电影的发行工作。美国于2013年12月25日上映,台湾则提早在12月22日发行。上映后,影评人给予此片的评价两极化。
获得奖项
- 第18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原创配乐 / 电影部门-最佳摄影 - 第12届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辅助视觉效果 - 第40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奇幻电影 / 最佳男主角 - 第16届美国服装设计工会奖
提名:现代电影最佳服装设计 - 第85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本·斯蒂勒 Ben Stiller导演
本·斯蒂勒 Ben Stiller饰 Walter Mitty
克里斯汀·韦格 Kristen Wiig饰 Cheryl Melhoff
亚当·斯科特 Adam Scott饰 Ted Hendricks
西恩·潘 Sean Penn饰 Sean O'Connell
凯瑟琳·哈恩 Kathryn Hahn饰 Odessa Mitty
简评
今天晚上看了两部电影《饭祷爱》和这一部,外景地分别拍摄了意大利、印度、巴厘岛、格陵兰岛、冰岛、喜马拉雅山,看出来女人和男人通过旅行寻找真我的方式真不太一样,女人去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有让自己不得不买大一号牛仔裤的美食,有寻求内心安定、自我原谅和救赎的祈祷,当然还有脱光衣服要一起下海裸泳的肌肉帅哥(必须说那个背影太诱人了),而男人去的地方呢,是可以轻易找到一根照片上的拇指的格陵兰岛(因为当地只有8个人),还有下海与鲨鱼近距离接触、冲出火山爆发带来的滚滚烟尘、在喜马拉雅山脉独自前行、从阿富汗返回在机场被扣留17小时靠相亲网站的工作人员去解救,每一条经历都足以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上吸粉无数,当然第25张底片的悬念留到最后揭晓,导演确实是666。两位主角都抱得美人归,我们则想要打开APP刷刷廉价机票
《白日梦想家》的题眼究竟是白日梦还是梦想家,这辩证的答案选择就如同你是否相信圣诞节的存在一样,它背后所指代的并不是现实意义中的客观真实,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Loser是本·斯蒂勒拿手的银幕角色,那种边缘人物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总是能够唤起万千大众心中的暖意。沃特在电影中跨越大半个地球的寻找之旅,终于找到了自我价值,那是一种平庸后的救赎。它或许夸张,但却是一种指代,指代一种对常规生活节奏和规则的打破,从而换取个体的一次蜕变。或许,它太过美好又顺利,所以难逃鸡汤嫌疑。但是毕竟这是主观唯心推导的客观唯物变化,把它当做童话,还是激励自己做出改变的一支催化剂,在于每位观众如果看待和相信这样的一段故事。
最近看过最感动,最棒的电影,居然来自做喜剧演员都不太讨喜,做导演也是半路出家,有些面瘫的拜见岳父大人男主。画面拍的如此美丽震撼,音乐选的每一拍都拍在你心上。随着major tom的旋律他攀上直升机那一刻差点就哭了,冰岛山路滑板,转弯时的阳光,也差点哭了,理解他挣扎,执着与释放,除了有些刻意的圆满结局以外都非常非常的棒,最后被25号底片,一刻击穿。每首音乐都好听,完完整整看完字幕听到了最后一刻,非常棒。
意淫爱好者的鸡汤片,对我这个意淫爱好者的胃口,同时我也觉得拍得很有意思。其实这种类似的幻想题材,日本片我看得比较多(因为霓虹金太会搞这种想太多的脑洞了hhhh),这片完完全全是美国味道,但也疯狂踩在我的舒适点上。这个色调,这个冷冷的现代感,这个漂亮简洁的转场,这个美式职场stereotype,这个配乐,还有台词的趣味/鸡汤配比,都舒服极了。我觉得这片子最妙的一点在于,明明巨多片段的画面质感都巨像是Apple广告/地理纪录片,但全片看下来我还是觉得故事表达的整体感挺好的(和之前看的一些画面质感只能算还行的割裂式广告故事片形成鲜明对比)
人为了生活最终会放弃很多东西,放弃了激情,放弃了好奇,放弃了冒险精神,我想,这大概是本片所要表达的含义:让我们重新找回初心;只是不明白,既然过去的主角生活是要被颠覆被批判的,那为什么最后的谜底还是要设置为主角,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设置(或者说艺术表现手法)非常有震撼力,但是过去的自己(也就是本片当时正在平淡生活的自己)不正是要被颠覆的,如果底片换成其他的更能体现主角初心的照片或许就更好了,这样,整个故事就完整了:作者为了工作/生活而出发去寻找底片,在寻找底片的过程中也终于找回自己的初心,并且最后也确实找回了那张能代表初心的底片,而这种底片或者说初心才是这个杂志想要一直传达出来的精神;另外,想知道这种情况下的出差公司会报销吗,我也想来一次寻找初心的旅行,哈哈
这是我今年看过最棒的电影,今天是的第三天。电影的构图配乐色彩,每个地方都非常的完美。我看到男主一开始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总是在幻想些事情却不敢迈出行动的步伐。我看着她从冰岛的环山公路上一滑而下,看着他为了找25号照片不顾自己安危从直升机跳下来,和鲨鱼搏斗。看着他只身一人在冰天雪地de喜马拉雅山上找到摄影师看着雪豹,看到zizikukuzhuixun苦苦追寻的底片在杂志封面刊登出来是他自己的时候,一直在哭,泣不成声。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找到了爱。生活总是让你迫不及待地骑着自行车突然撞到杆子上摔得头破血流,机场被保安拦下来搜身,每个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他,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行动起来
《白日梦想家》是一部很不一样的电影,它打破了很多我对于传统电影的认知,它不仅带我去看了美丽的冰岛,而且还向我展现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是的,本片太文艺了,在这个由欢乐、苦涩和不实际的幻想所堆砌出来的故事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自己从未尝试过去体验的生活模式,比如本片中最神秘的摄影大师,在他即将抓拍到雪豹的那一刻,他却选择去欣赏眼前的风景,而不是去抓拍那个瞬间,这很棒,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去记录美好的瞬间远比体验美好的瞬间要重要百倍,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大家心里必然会有一个答案,同样,我觉得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25号底片的过程,这是一段朝圣者的旅途!
即将计划一场旅游,想要好好的逛一逛这个世界,所以看了《白日梦想家》这部电影,个人觉得前30分钟是真的很不吸引人,一切一切的好看都是从主角开始远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去一个新的世界开始的。我觉得他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有冒险精神的人,但他一直没有一个机会或者是很必要的原因促使他去行动,而他让我很佩服的是有一件非常热爱的事情,他有很丰厚的生活经历,他也会去思考。我觉得这是一部越看越好看的片子,有些片子真的是看到尾巴才会觉得它是好的。这部电影有超级多片段,给我带来的触动是大于整部影片的。比如说在喜马拉雅山上,夕阳剪影下。欢笑奔跑的人们以及最后男女主牵手逆光的时候,太浪漫了!还有杂志封面这一段。这几个片段的视听做的真的是非常好,明明是喜悦的,但是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泪,这是很真实,很触动人心的情感。
本来耽于幻想、懦弱乏味的主角通过一段意外的旅程打破僵局、改变自我的故事。剧情发展较为平坦,除了跳上飞机、滑板之旅和观察雪豹三段外基本不会引起较大情绪起伏,就连高潮部分(找到摄影师)也只是让人一笑,身为励志片却不过分激情热血,虽然华特的旅程十分恢弘但影片实质上更偏向反映内心的转变。开头的幻想现实交错很有趣,不过从华特幻想和新上司打架开始就让人有点审美疲劳了;谢丽尔提起汤姆上校、参与旅程的段落略显突兀刻意,如果解释为她早已对华特抱有好感(并因此鼓励他、帮助他且退出了约会网站)倒也说得通,只是故事里显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华特前后的气质变化非常让人惊艳,演员的演绎也非常到位。看到开头的华特好像看到了在生活中唯唯诺诺、无能为力的自己,但我也许并没有华特买下格陵兰机票的这份勇气吧。
之前电影社的,音乐、画面都很喜欢,虽然前半段有些…类似大男子主义视角的不适感,但后面就能脱离性别完完全全地代入了,火山和雪山,让我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泪目,火山那段现在会让我想到takki,タッキー也是在那样自由勇敢地活着啊,而雪山用镜头去观察山峰缝隙里的雪狐那段,正如我现在自己的摄影理念一样,有时候,用眼睛捕捉和记录就已足够,非要按下快门,非要用摄影的过程去记录什么,劳心劳肺大动干戈地创造出什么,给别人和自己证明值得被赞扬的什么,这和我摄影的初心就是违背的,不纯粹的快门,不如不去按好了,当下用眼睛见证的这一刻更加感动和沉醉。
很好看。故事完成度很高,节奏明朗,一环接一环丝毫没有拖沓看着巨爽。让我最感叹的是里面所有出现的元素都被利用到,没有一丝无用的信息,一切的出现都是为了铺垫和后续,如同一部精心设计的游戏,Walter Mitty就是那游戏主角,讲述着他一步步成长进步走向豁达的故事。最后以Happy Ending结尾个人觉得也是个好结局,在这部电影里面,没必要过分强调真实感,因为整个故事就像是一个人生游戏,结局给人以美好与轻松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不好,没必要最后搞得苦大仇深的看的谁也不愉快。所以我觉得结局上也是一个加分项吧。
画面和风景美啊,痛扁领导爽翻,说干就干飞到格陵兰岛、做直升飞机跳海里被鲨鱼追、用滑板骑行大峡谷、再遇火山喷发,冰岛(我十七岁的白日梦)、回纽约被开除、登顶喜马拉雅山(至此太感动,人要有梦想,要勇敢追梦),最后一版的cover是献给奉献给这本杂志的人感动满满(现实里一个无企业理念的空降manager vs奉献十六年给杂志的老员工)、最后勇敢抱得美人归,一场荒诞离奇(不愧是博物馆奇妙夜的男主)的热血冒险下及迸发青春永驻的活力是多少社畜的白日梦。商业大片就图一个爽字,送给所有的我们疯狂的白日梦想家...但愿理想主义的花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我们都拥有梦,要勇敢追梦、不畏艰难。想到昨天小红书刷到的61岁张大爷考研北大的po文,更感动的是白日梦想家的故事正在生活中上演,艺术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