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终点站(2004)

The TerminalUP:2022-06-13

《幸福终点站》(英语:The Terminal),2004年出品的电影,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主要演员有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史丹利·图奇和齐·麦拜特。剧本由沙查·盖华斯,谢夫·内森逊根据安德鲁·尼高尔和沙查·盖华斯的原著故事改编。

幸福终点站

评分:8.8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安德鲁·尼科尔 / 萨沙·杰瓦西 / 杰夫·内桑森
主演:汤姆·汉克斯 / 凯瑟琳·泽塔-琼斯 / 斯坦利·图齐 / 齐·麦克布赖德 / 迭戈·卢纳 / 巴里·沙巴卡·亨利 / 库玛·帕拉纳 / 佐伊·索尔达娜 / 埃迪·琼斯 / 祖德·塞克利拉 / 科瑞·雷诺兹 / 古列雷莫·迪亚兹 / 里尼·贝尔 / 瓦列里·尼古拉耶夫 / 迈克尔·诺里 / 鲍勃·莫里西 / 萨沙·斯皮尔伯格 / 苏珊·索洛米 / 卡尔利斯·布克 / 斯蒂芬·富勒 / 丹·芬纳蒂 / Lydia Blanco / 肯尼斯·崔 / 卡斯·安瓦尔 / 康拉德·皮拉 / 杜桑恩·杜基齐 / 马克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片长:12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保加利亚语 / 西班牙语 / 俄语 / 汉语普通话 / 德语 / 法语
影片别名:机场客运站(港) / 航站情缘(台) / 航站奇缘 / 单程机票航站奇缘 / 候机楼 / 单程机票 / 爱你无国界
上映:2005-01-14(中国大陆)
IMDb:tt0362227

故事取材

有人提出本片的情节跟一个名叫迈尔汉·卡里米·纳赛里的伊朗难民经历很相似,纳赛里先生外号「Sir Alfred」(艾弗列先生),1988年因难民证件被偷而不得不滞留在法国巴黎查尔斯·戴高乐国际机场的1号航站楼,并在那里住上18年。纽约时报就曾报导史提芬史匹堡买下了纳赛里的故事作为本片的依据;卫报也指纳赛里为此收取了电影制作人数千元报酬。

1993年出品的另一部法语电影 Lost in Transit (Tombés du ciel)与本片有相近主题,但故事设定在巴黎戴高乐机场。

剧情

维克多·纳沃斯基(汤姆·汉克斯饰)从一个虚构的东欧国家「克拉科齐亚」(Krakozhia)抵达纽约甘迺迪国际机场,他并不知道在旅途中他的国家被反政府武装推翻了,所持有的护照因此失效。由于他不懂英语,起初并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后来才由机场内播放的电视新闻片段和入境当局的得知,对此他束手无策。在九个多月的时间里,维克多不得不住在机场候机大楼里,不能踏入美国领土半步,也没法回家。期间他热心帮助机场里的人,包括空姐埃米丽亚·沃伦(凯瑟琳·泽塔-琼斯饰)。同时他也在移民局官员弗兰克·迪克逊(史丹利·图奇饰)的严密监视之下,迪克逊一心想把维克多赶出机场。

有一天,维克多向埃米丽亚解释他来纽约是为了收集爵士萨克斯风演奏者班尼·高尔森(英语:Benny Golson)(戏中由他亲自饰演)的签名。维克多已故的父亲是个爵士迷,他在1958年的一份匈牙利报纸中找到一帧名为「A Great Day in Harlem」的爵士乐手大合照。他请求照片上每个人给他一个亲笔签名,尽管很多签名就只签在小纸片上,但大部分人都还是回复了,就除了班尼·高尔森。维克多来纽约,就是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拿到班尼·高尔森的亲笔签名。

几个月以后,新闻报道克拉科齐亚国内战争结束了,但是迪克逊还是不想让维克多进入美国。埃米丽亚就请求她的一位朋友帮忙,要了一个进入美国的紧急签证。这位「朋友」其实是个跟她藕断丝连了多年的已婚美国政府官员,维克多虽然得到了批准,却也失望于埃米丽亚因此事而跟那个男人重新建立关系。更糟糕的是这个许可需要迪克逊的亲笔签名才能生效,迪克逊无视了维克多的请求,并以维克多在机场内认识的朋友的工作相威胁,维克多最后作出了让步。

就在维克多要登机离开的时候,他的老朋友─在机场内当清洁工的印度老人拿着拖把跑到停机坪阻止飞机停靠机坪,维克多的航班因此延迟。他在机场安全员的支持下,踏出机场大门,正式踏进了美国土地。在坐上出租车的瞬间他看见了埃米丽亚,二人目光相遇,复杂的心情涌上来,最终没有道别,二人的故事就此结束。在莱辛顿大道161号,维克多终于找到了班尼·高尔森。在欣赏完班尼的演出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签名,维克多坐上计程车,对司机说:「我要回家了。(I am going home.)」电影于此作结。

语言

当维克多刚到达机场的时候,他几乎不会英语。他利用机场提供的俄语和英语版城市向导,用对比的方法很快学到了很多的英语单词,尽管发音不准确,但是进步相当迅速,很快就可以跟其他人沟通。

事实上克拉科齐亚的位置在影片中并没有交代清楚,可确定的就只是个东欧国家。影片中提到克拉科齐亚与俄罗斯接壤,而克拉科齐亚语与俄语同族或者就是俄语方言,克拉科齐亚国歌旋律跟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国歌十分接近 (调子类似Vajacki marš)。

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所讲的「克拉科齐亚语」,事实上是保加利亚语。汉克斯的语言教练就是他的妻子丽塔·威尔逊,丽塔的父亲正好就是保加利亚人。

主要演员

  • 汤姆·汉克斯 — 维克多·纳沃斯基,来自东欧,因家乡发生政变而成了难民,被逼住在甘迺迪国际机场
  • 凯瑟琳·泽塔-琼斯 — 埃米丽亚·沃伦,39岁的美国联合航空空姐。18岁就开始飞行,七年前开始跟有妇之夫Max(她口中的那个「朋友」)同居
  • 史丹利·图奇 — 弗兰克·迪克逊,美国海关及边境保卫局驻甘迺迪国际机场区域主管,为人自视甚高,因维克多间接令他失去升迁机会所以非常讨厌维克多,处处与他刁难过不去,最后如愿以偿升为外勤专员。
  • Chi McBride(英语:Chi McBride) — Joe Mulroy,一个很机灵的机场行李搬运员,喜欢抽雪茄,利用工作走私酒赚外快
  • 狄亚哥·卢纳 — Enrique Cruz,在机场搬运食物的卡车司机。维克多成了他和机场签证检查员Torres的中间人,他给维克多提供食物作为交换。最后在维克多的帮助下两人结婚
  • Barry Shabaka Henley(英语:Barry Shabaka Henley) — Ray Thurman,一位十分朴素的安全员,弗兰克的二把手
  • Kumar Pallana(英语:Kumar Pallana) — Gupta Rajan,飞机场的清洁工,因为在印度攻击警察成了难民。他清洁完地板后总是立起一个很大的警告标志注意防滑,但是总是有人还是滑倒,他最喜欢看人们滑倒的样子
  • 柔伊·沙达纳 — Torres警官,维克多每天都要去询问她能否得到签证。她是个《星际旅行》迷,参加 星际迷航 科幻大会,打扮成Janice Rand(英语:Janice Rand)
  • Eddie Jones(英语:Eddie Jones) — Salchak
  • Michael Nouri(英语:Michael Nouri) — Max,一个已婚男人,政府官员,与埃米丽亚断断续续地维持了七年的不伦关系
  • Jude Ciccolella(英语:Jude Ciccolella) — Karl Iverson
  • Corey Reynolds — Waylin
  • Guillermo Díaz(英语:Guillermo Díaz) — Bobby Alima
  • Rini Bell(英语:Rini Bell) — Nadia
  • Stephen Mendel — 头等舱乘务员
  • 班尼·高尔森(英语:Benny Golson) — 演自己本人

花絮

  • 影片一开始的情节是一群中国偷渡客企图闯关被警察抓获。机场广播里也不时传出中文广播的声音。
  • 这是唯一一部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没有使用光影魔幻工业特效公司的特效。这部电影特效由数字王国3.0完成。
  • 戏中维克多帮一位小女孩把行李箱关上,却把行李箱弄坏,饰演小女孩的是史提芬·史匹堡的女儿莎莎·史匹堡(英语:Sasha Spielberg)
  • 主角赶到纽约后,还想去看音乐剧《猫》,后来才知道该剧早就不演了。
  • 维克多所持的驾照显示是在白俄罗斯城市戈梅利签发的,以西里尔文字印行,并写着一个女性名字。
  • 电影最初的结局是埃米丽亚跟维克多一块进了纽约市。

制片组

  • 电影剪辑: 米高·卡恩(英语:Michael_Kahn_(film_editor))
  • 配乐: 班尼·高尔森、约翰·威廉斯

外景地

  • Palmdale机场,加利福尼亚州Palmdale
  • 蒙特利尔-米拉贝勒国际机场(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附近)

发行公司

  • 梦工厂
  • Amblin Entertainment(英语:Amblin Entertainment)
  • Parkes/MacDonald Productions

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甘迺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简评

汤姆汉克斯总是带给人惊喜,他这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有阿甘的感觉,不轻言放弃,尤其这是一个有关等待的故事,不断地等待,即使可能没有结果。用真心与机场所有工作人员打成一片。有人说机场负责人(弗兰克)代表秩序,维克多代表人情,但是一开始弗兰克也像放他出去,但是维克多选择了等待,他想要以合法的方式踏上美国的土地,而在之后他想要走出机场则是因为祖国战争已经结束,自己不再是“unacceptable”,最终在朋友的鼓励下,他选择抗争到底,虽然与女主的等待有缘无分,但是实现了父亲的意愿。也许那句“I will wait”就是他的信仰,信仰本身就不求结果,只求虔诚恳切地相信并坚持。

美国白左文化入侵的经典案例,作为改编电影讲人物原型的故事和形象完全推倒重建,代入美国文化价值之下,已经不能算是改编,而且对现实的改写。原型人物背景丰富的家国政治属性,以及复杂混乱的经历状态,都可以让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现实意义的研究对象。结果到斯皮尔伯格镜头之下,就成为了困于机场中的又一个阿甘。把文化隔阂拍成智力残疾,把远东地区公民等同于原始淳朴。维克多就象征着淳朴,美好,在该角色之上看不到任何人物的缺点,也看不到他任何私人的情感欲望。这种白左眼中的美好与平等,自省和反思,恰恰是最为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幸福终点站》拍得是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景,借主角视角如同圣人审视万千众生。斯皮尔伯格的鸡汤电影就是当代社会的圣经故事,对于观众来讲,影片的判断只在于他们选择相信与否。

,最富有才能的世界级的演员,表演大师,他能适应任何一个角色。这次他是因为国家内乱导致护照过期,滞留美国机场的人员,但是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让自己舒服体面的生存下去,去实现自己和父亲的约定,去让最后一个蓝调大师给自己签名。不得不说在这样糟糕的情况下还能跟喜欢的人一起相处真的很不错,他在这段时间还在机场交到了朋友,说实话他比那个机场的管理人员更受爱戴!!!最后内乱结束,新政府的出现使他获得了新的护照和签证,终于他可以回国了,总之看完这部电影后明白环境不会真正影响一个人,只有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是谁!!!

最近事情很多,还生病了,陷入emo ,莫大的幸运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笑了,竟然很喜欢男女主爱情的不完美,让一切都留在最开始的地方,也是要离开的地方,他终究可以back home ,如果我是老头,在扛着拖把的那一刻,是不是会消解当年捅下那一刀的痛苦呢?纽约的雪很美,萨克斯的音乐很悠长,断掉的高跟鞋从不停留,装满纸条的罐子终要回到故土,但一次又一次wait 的回忆,一颗坚韧乐观的灵魂,短暂的浸润了我片刻,都是幸福的,难忘的,感恩的

与《当幸福来敲门》并列为称霸中学英语周报的双巨头,跨越了近二十年的这碗鸡汤今天才被我第一次尝到味道。刚刚经历过911伤痛的美利坚确实需要这么一部以前赴后继投奔灯塔的外籍底层劳工们为主角的温情电影来消除隔阂和弥合创伤了。我是先看过Coco几年之后才看到了本片,惊喜地发现Coco中Viktor过海关的桥段居然是个致敬梗。又想起本片故事的原型人物去年年底在机场过世。一个槽点是,海关女警居然会答应了一个跟自己连句话都没说过的男人的求婚,这显然男编剧们的集体意淫,任何一个正常女性早在被男人频繁搭讪询问个人隐私的时候就已经呼叫保安了……

看到几个朋友为维克多设计的女主投怀送抱和阳台烛光晚餐,忍不住中途就来评论一下。啊 真是浪漫又可爱!! 看完补一下~开头看到男主的遭遇,觉得美国真是一个自私的国家,知道维克多听不懂英文,却一点也不愿意降低语速,他求人帮助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但是他后来遇到的那些人又至少算半个美国人吧,只能说这确实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 结尾拿到签名镜头,一下子忍不住就哭了,以前其实不能理解,人都不在了做再多又有什么用,但是现在让我去想象一下如果爱的人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崩溃之后,就算为了心中的一点念想,可能也会为了他们去做一些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很标准的故事,便于读者带入的突发事件,事情一件一件解决,埋一些伏笔,做一个人物目的,搞一个生活中很好辨认的人物(低理解难度,与王琦瑶这种类型相反),重复发生的小事件,结尾的处理有一点令人失望,太意料之中了,走出大门的时候,就应该结尾,人物搞爵士乐签名不重要,结尾像是硬安上的,搞得太确定了,无聊。值得肯定的是配角都很有灵气,敢想敢干又有恶趣味爱好的拖地老头,性欲旺盛的餐厅员工,敦厚又善解人意的保安,刻薄的机场老板,他在被上级训斥之后没有改变,作为本片的重要男配角,人物性格除了爱在讲话时吃零食,这个点有点弱了,还有迫切想要赶走主角,没有其他人味儿,搞一些小弱点比较好,我忘记在这部电影里面男主角是不是清楚地告诉他自己是有签证的,可以设计成他喜欢爵士乐,然后发了点小慈悲,心一点一点软化就放他走了

不同于一般的合家欢电影,本片的结尾并不足够完美——空姐艾米利亚没有选择和男主在一起,清洁工古普塔被遣送回国可能面临着多年的牢狱之灾,而机场总管迪克逊仍然大权在握一手遮天。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完美,才让维克多最后的收获显得如此动人,而他想从美国得到的并不多,仅仅是一张签名而已。相比于阿甘,我更喜维克多,他善良,坚强,乐观,勇敢,但也会迷茫,痛苦,畏惧,怯懦,这种复杂的性格在给予角色张力的同时,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他并不是一个能轻松得到一切的幸运儿,而是一个努力地在生活路上前行的大多数罢了,“人生如逆旅,他亦是行人”。最后,祝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学会等待,也学会追寻,愿好运伴随你。

没有阿甘的命却得了阿甘的病,男主估计是陷入阿甘这个角色不能自拔了吧,但是观众只需要一个阿甘。男主处处滑稽的表演不仅没有搞笑的效果,反而让人尬到无法。整个电影导演做作的成分非常,很多地方都是导演在安排,而不是故事应该这样发展。主线是为了给他爸拿到一个签名,我没觉得这个动力有多伟大有多迫切有多让人义无反顾。刚下飞机就安排一堆语言不通的情节,就不能安排一个翻译?而且男主在念新闻的时候,以我对英语的水平来说,他的英文水平也不低啊,不至于会呈现出电影里面的那种咬舌嚼字的情节。另外那几个配角也是莫名其妙的一通操作,尬得我已经在骂人了。药能不能带完全靠空口无凭也是离谱,男主就此一战成名离谱至极。后面战争结束,以及他要走出机场的时候,那些人的欢呼雀跃,以及艹TM的莫名感动,简直把尴尬升华到极致。

幸福终点站是我这个双月里看到最无语的电影,让我意识到豆瓣250的批判计划不能停啊,这正是完美的批判对象嘛。大大的欢乐过后没有感动只有好笑(和嘲笑),看出了斯皮尔伯格辛苦地尝试要拓宽影像的文本域,但这种尝试太艰辛、太刻意让人觉得他的尝试好艰难好蹩脚,他的编织文本功力实在欠佳…看了这他的几部电影,只能说他可以成为好的商业故事叙述者和赚大钱的导演,但他的天赋绝不允许他成为一流的艺术家,虽然他极尽努力和勤奋要成为一流的艺术家,但是在一流层面的对决却让天赋显得如此重要……他试图创造第二个阿甘,机场所有人朝向他簇拥着,欢呼着,试图创造一个没有阶级背景、没有社会关系、没有意识形态的一无所有的流浪者基督形象,但拙劣的模仿只能称为东施效颦,阿甘只能有一个带起全球热的阿甘,不会再有第二个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真的很会拍摄让人共情的电影,被困在肯尼迪机场九个月,洗漱、吃饭、娱乐,生活在这里,距离纽约只有一步的距离,但是因为国家的战乱,却成了一位没有国籍的人,没办法离开机场,回到家乡或是离开机场大门到纽约。但他只是为了帮父亲完成心愿,拿到那位爵士乐家的签名。刚到机场时寻求帮助却无人帮助,到结尾时大家都替维克托能够离开机场感到高兴,这一过程是有趣的,是让人充满温情的,让人感到温暖的。电影所呈现的一幕幕都让我为之动容。这让我明白,这并不是幸福的终点站,这个机场是幸福的过程。艾米利亚与维克托之间的关系让我感到可惜,当维克托打开那罐花生酱罐子时,一切迷雾皆晓,当将签名放入罐子时,想起的一切,我想并不是集齐签名的喜悦,更多的是那待了九个月的机场的回忆吧。所以。我想,我要回家了……

汤姆·汉克斯蜀黍在表演单元各种挑战极限,一个固执的金牛男的形象被他演绎的活灵活现,虽然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傻,然而维克多这个形象作为“镜子”的意义,大约相当于阿甘之于美国历史,以及许三多之于中国人。我来判断一个人物是否具有镜像的意义,通常是看这个人物在提供明确代入感导向的同时,是否能引起一种“明确的尴尬”,换句话说,这个人物的处境和他处境下的作为,在观众设身处地的时候,是否能感觉到一种类似的“尴尬”情绪。比如维克多通过收集机场手推车而获得一点点报酬的时候,那种感觉便颇为符合我所谓的“尴尬”。事实上这也是编剧和导演所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营造这种代入感,或者强化人物作为“镜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