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夜与雾(2009)

天水圍的夜與霧UP:2021-01-24

《天水围的夜与雾》(英语:Night and Fog)是2009年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其同系华语电影还有《天水围的日与夜》。故事内容是以倒叙法讲述一宗在香港新界天水围发生的家庭伦常惨剧。

天水围的夜与雾

评分:7.5 导演:许鞍华 编剧:张经纬 / 罗启锐
主演:任达华 / 张静初 / 罗慧娟 / 覃恩美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22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Night and Fog
上映:2009-03-22(中国香港)
IMDb:tt1392249

故事大纲

王晓玲(32岁)和她的丈夫李森(44岁)是典型的中港婚姻家庭,年轻的妻子从老远的四川来广东打工并嫁到香港,年暮的无业丈夫留在家中照顾小孩。而森又迫令玲放弃茶餐厅楼面的工作,一家人只依靠综缓过活。年龄的差距令森不断怀疑玲对自己不忠,无止境的猜疑令玲饱受精神虐待。一次玲因小故被森赶走,邻居欧太带玲去找区议员寻求协助,最后被安排入住庇护中心。玲的院友小莉劝玲离开森,但玲因无法在港独自生活及养活两名年幼女儿,以及在经验不足的社工劝导之下,玲又回到森身边。可是当晚,森再因小事向玲发脾气,玲受伤被送到医院。玲再一次回到庇护中心,但她始终担心两个女儿的安全,欲回家接走她们,却发现大门被锁。玲慌惶地四处找寻森和两名年幼女儿,终找到森。森带着玲和他一起去快餐店接两名年幼女儿回家。玲一方面知道不应再跟森回去,另一方面又妄想可以和平分手,遂再一次跟他踏入家门,准备收拾细软带两名年幼女儿离开......

演员

演员角色介绍
任达华李森曾任职地盘工人,其后无业。与前妻育有一子,其后与王晓玲育有一对双生女儿性情暴戾、好色、疑心及控制欲极重,不但对晓玲的二妹有非分之想,更甚者是有杀人倾向,动不动就有杀死全家的念头(最少曾因为于内地定居时因岳母没有送饭而将他们家的狗杀害)。于杀害了晓玲及他们的两个女儿后报警佯称晓玲失常杀人后自残,但因下手太重的关系,结果送院后死亡并被揭发真正案情。
张静初童年:凌心怡王晓玲来自四川的姑娘,柔弱纯良,期望以婚姻改变生活,一心一意与老公好好生活,故此小时已经离乡别井到深圳打拼。其后认识了李森并怀了他的孩子而与他结婚,本身对香港充满著憧憬,但来港不久美梦破灭。来港后晓玲于茶餐厅当女侍应,但因经常被客人调戏而引起李森不满,甚至因为李森不欲综援金被取消而不再工作,后来屡遭李森施暴。尽管晓玲向警方、区议员、庇护中心院友及邻居求助过,最后仍逃不过被李森杀害的厄运。
罗慧娟陈莉王晓玲于庇护中心暂住时的院友,与晓玲同样来自四川。曾经出于好心劝晓玲离开森,可惜玲没有听。在晓玲死后接受警方问话时对警方的处理态度表示愤怒及不满。
覃恩美欧太李森夫妇的邻居,在晓玲与两名女儿被李森赶出家门时带她们找区议员求助。在接受警方问话并讲到凶杀案发生当天情况时突然精神崩溃。
张满源洪延龙天水围地区区议员,在晓玲求救后协助她入住庇护中心并申请紧急救济金,结果于李森夫妇进行和解对话期间被李森认定洪议员与晓玲有私情。
袁富华高级警司向记者传媒交代案情的指挥官,但他撒谎表示晓玲生前并没有报警求助而引起庇护中心院友们的不满。
张旸王晓玉王晓玲的二妹,性格内向,故此比较不善言辞。在李森夫妇于内地定居期间被李森看上并有了非分之想。
王亦蓝李森的大儿子李森与前妻所生的儿子,为皮条客一名,偶尔会探访及接济李森。在凶杀案发生后受警方邀请来到案发现场助查,但于众记者传媒面前声称不认识李森。

拍摄场地(部分)

  • 天水围警署旁紧急通道
  • 长沙湾社区中心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宏逸广场
  • 轻铁天秀站
  • 天恒邨

本片为2009年第三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参展及开幕电影。本片为罗慧娟的真正电影遗作,因罗慧娟于本片上映前有参演的另一套电影《出水芙蓉》受“陈冠希裸照事件”拖累下由2008年夏季延至2010年上映,导致根据上映时间计算的话则由《出水芙蓉》成为其遗。

简评

张静初演技是真好,任达华不用说了,演了一个正常人无法理解的神经病。前后判若两人。我想,他也没想明白,前面我还好好的,后面怎么就疯了呢?于是只好故作狰狞表情,快点收工。影片的话,过于拖沓,李鞍华有吃人血馒头的嫌疑,有些镜头煽什么情呢。或许在她眼里,这个案子就是这样。观众不理解没关系,她知道的也就这么多。虽然我喜欢粤语,但是粤语天生的势利属性是我见过最强的,这也是我很反感的一点。香港心理上歧视内地人,可以理解,人性如此,但是表现出来,就没有素质。日本人就懂得装。片子很差,莫名其妙,演员是好演员。

邻居这个角色其实很耐人寻味,她肯定是知道很多,听到全部了,但她没有说,以至于幻视到女主在缠她。但她为什么不敢说呢?这其实跟女主为什么会死是一个答案。另外本片的弹幕也很有意思,受害者有罪论者以及自陈有过类似经历的女性之多让人唏嘘。不过我觉得这部片不算许导的代表作,抛弃了她擅长的细节控,娓娓道来的节奏,讲了一个她不太能把握的大叙事,社会背景太深,故事横跨多地,角色太复杂,她还用上了太多记忆穿插,最后搞得像法制栏目剧,感觉许自己都没梳理清楚症结。我猜增加一个类似母亲的邻居角色,表达些既嫁从夫,为了孩子,男性会成长之类的言论会更好。对于内地部分的展现太假了。任达华演得好,庆幸我不是小时候看的。最痛心的细节,是姐姐最后还试图去保护妹妹,但杀人戏整体上没调动到我的情绪,其实这个部分导演不该太克制的。

香港天水围发生了一件令人惨不忍睹的血案。丈夫残忍地杀害了妻子和双胞胎女儿后自杀。案发后,天水围的女人们纷纷在电视里看到,死者竟然曾是跟自己一同生活的晓玲,她是四川人在酒楼做服务生,她的丈夫是中年离异靠综援救济的无业游民李森。李森平日里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此总虐待她,两人情感早已破裂。想当年,李森是嫖妓时认识了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她还怀了他的小孩。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来到了她的老家——四川,帮岳父家装修了房子,并正式办了婚事。但是,心术不正的李森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后来,晓玲产下一对双胞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但迫于经济压力,两人矛盾重生,当晓玲准备独立时,李森却开始用变态的手法折磨她……   本片是许鞍华导演继《天水围的日与夜》后,拍摄的第二部反映“天水围”的影片。

又是被社会抛弃的徘徊在社会边缘人们的生活状态,许安华导演拍天水围的故事还是很有感觉接地气的,这是一部悲剧也是比较写实的故事让人感到惋惜。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任达华找了一个张静初饰演的大陆妹,两人在一起是如何的相遇相知相爱又如何到最后一家四口选择结束生命的过程,影片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也是一个香港边缘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性的丑恶行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都表现的很不错!演员的表演也是非常精彩尤其是任达华饰演的丈夫人物性格的几个转变到最后的疯魔状态很有突破。导演的影片风格还是淡淡的讲故事用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香港的这种人文社会的剧情片还是比较少的还是很值得观看和学习的一部作品!

后劲很足,视觉冲击力很强,看完心情难以平复。能理解窝囊废李某的动机,更悲哀于小玲家人自认“人穷被人欺”的软弱。看着李森活活打死狗,为了获利,也没阻止女儿嫁过去,正如当年他们看着娇小的小玲独自出门,他们怎会不知她将面临怎样的苦难,却还是让她走。母亲在电话里说“哪家女人不被男人打”仿佛这是日常,是习惯。还有推脱责任不作为的hk差佬,每年很多假期的公职人员。许导用平静的镜头重现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不诋毁、不控诉,却形成强烈的抨击,此时无声胜有声。镜头语言非常有力,剪辑太棒。

不敢看正片,我怕血腥和暴力,看了解说和很多剧评,比较清楚大概的剧情,引发我很多思考。首先是那个时候对香港的向往,或者说是对嫁个有钱人实现阶层跳升的向往不仅是有的女生的想法,还是一些人的对女儿嫁人的期望,为什么会这么虚荣,崇洋媚外,一方面是大陆那时候经济落后,对金钱的渴望变成对有钱人的跪舔,的确是有人嫁了有钱人然后成了村子里的传说,一方面是影视剧尤其是偶像剧的洗脑,高富帅爱上傻白甜,真爱跨越阶层,灰姑娘遇上王子,这些内容真的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观念,成为爱慕虚荣的恋爱脑。嫁给有钱人真的好吗?我觉得要回到婚姻的本质就是利益平等交换。男主是个魔鬼,但是有多个原因推动这个魔鬼的发作,越是分析越是唏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天水围的夜与雾》是许鞍华在新千年后难得的一部反应女生社会困境议题的电影。针对进入发展瓶颈的香港与尚未开化的内陆之间的对冲,导演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更像是一部心理学案例研究分析。对于影片中这段极其虐心又变态的两性情感关系,探究背后的成因逻辑,是中国社会进程下多重问题的集合。香港作为曾经的经济腾飞之地,历史地位逐渐衰退。社会环境的压力,导致了男性角色心态的失衡。而女性角色走出大山的奋斗意识,背后又坐拥着大陆资源,经济所带来的家庭地位提升,激化了两性的矛盾。往小说,是一次家庭地位关系转变所导致的心态崩塌到行为激化。往大说,则是女性对于男性话语权占主导的社会语境的抗争和逆转。当然围绕这个议题,影片同时也在映射内陆与香港的关系。以及对香港自身制度弊病的反思与批判。除去视点问题,社会意识算是做到极致了。

我带着知晓故事脉络与结尾的心情去看了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一场平静得讲述,软弱的我会对其中两三个镜头很难忘,会想起:倾斜的起雾的镜面映出穿背心躺在堆在床上三个枕头上吸烟的李先生和从脚趾到大腿对着镜子看不清面容背对镜头的她柔声细语,当镜头回到小时候的她从四川农村出去俯拍又切到他们回到她家,那软绵绵像梦一样陌生的四川话出现在了香港影片里,我浑身感受不到一处对四川方言的抗拒了,真实又平和的讲述也许是我对这部影片最贴合的感受,当然我只会谈感受不会写影评。平静的原因有一个剧透 是男友说:讲的是一个很爱自己老婆的香港中下阶层男人因为自卑总担心自己老婆会出轨会离开自己又施展暴力最后杀死她和她的孩子最后自杀的故事。故事中心围绕着的仿佛还是爱的错误表达方式

最后一部分拍得好残忍,噪音和悠扬的音乐混在一起,配合刀刀见血的杀戮。许鞍华想要将这个故事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上,做得也是比较成功的,从阿玲的诉讼中体现出香港社会保障体系的层层漏洞。但反而忽视了阿森和阿玲这两个人物的塑造。阿森为什么会有这种性格?电影中暗示了是由于“上一段婚姻的压抑”,但结合阿森显示出的“纯粹的恶”,这种轻描淡写的精神分析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阿玲为什么迟迟不肯离开?阿玲是一个独立的女性,有决心,有事业,也有支持她的家人和朋友,面对危险为什么还是不肯放弃这段婚姻?

故事根本禁不起推敲,张静初怎么从妓女摇身一变单纯小白花,为什么要带着女儿从深圳回香港,最后又为什么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还跟着老公回家??其它人物形象也是极其单薄,友情怎么就建立起来了???演员也是莫名其妙的演技拙劣,还穿插着不明所以的镜头,最后一个镜头回到少女时代张静初出门远行似乎还想惹泪,但导演究竟要指责的是什么——女人的愚蠢?男人的变态?农村家庭吸血?香港社会对大陆妹保障的失职?还是家庭暴力没有被法律合法化?想说的太多,目标又含混,说句实话,这片子太难看了。

文涛推荐,完全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发生在天水围天恒邨的一家四口灭门惨案,残酷的是现实比电影还要残酷……经医学鉴定凶手不符合精神病特征,那就只能归类为变态论处了!李玫瑾老师说过:变态一是区别于社会常态、二是区别于他自己的常态。也就是说他并非时时刻刻都非正常态,所以这就需要女人们在生活中注意甄别了。家庭暴力一旦出现就要考虑远离这样的人了,我记得偶像孟爷爷就说过:家暴只有一次和无数次……另外,警务人员和社工人员在对待家庭暴力的问题处理上一定还有精细化的空间。

如果日与夜是天水围难得的平静,那夜与雾的平静更像是一种死寂。或许阿玲的迟疑、对暴力的妥协让人产生优柔寡断的感受,面对步步紧逼的无奈屈服给人带来的冲击让人产生了天然的心理抗拒,做出所谓导言“用力过猛”、“人物脸谱化”的评价。坦诚来说,这更多是为了逃避被导演带入人物后的无力与恐惧,转而抽身出来自我慰藉的结果。晓玲的结局是整个社会的助推,是贫穷者对更贫穷者、弱势者对更弱势者的情绪转移与宣泄,也是电影意欲探讨的社会议题。但也正由于此,我反而敬佩她在求助无门后决绝走向大桥的勇气,这应该才是这个看似柔懦的人物真正的力量所在。

获得奖项

  • 第2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2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Asian Film Award
  • 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提名:最佳男演员 / 最佳女演员
  • 第29届香港金像奖
    第29届香港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