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周两天(2007)

4 luniUP:2021-07-06

《4个月3星期零2天》(罗马尼亚语:4 luni, 3 săptămâni şi 2 zile),2007年罗马尼亚的一部电影,由克里斯蒂安·蒙久编写并执导。该片曾在2007年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人奖,同年亦获得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四月三周两天

评分:8.3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 劳拉·瓦西里 / 弗拉德·伊凡诺夫 / 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 / 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 / 阿迪·克勒乌莱亚努 / 莉莉亚娜·莫卡努 / 塔妮娅·波帕 / 特奥多·科尔班 / 切拉塞拉·约西费斯库 / 多鲁·安娜 / 欧根尼娅·博萨恩斯努 / 伊昂·萨普达鲁 / 克里斯蒂娜·布布鲁兹 / 马里奥拉·施特里安 / 埃米尔·科泽 / 杰奥尔杰塔·珀杜拉鲁·布尔杜然 / 杰奥·多布雷 / 默德莉娜·吉采斯库 / 克特莉娜·哈拉巴久 / 森济亚娜·塔尔策 / 米哈埃拉·亚历山德鲁 / 哈齐
类型:剧情
片长:113分钟地区:罗马尼亚
语言:罗马尼亚语
影片别名:4月3周2日:堕胎日记(港) / 4月3周又2天(台) / 堕胎日记 / 悲观主义的花朵 / 短暂的一天 /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上映:2007-05-17(戛纳电影节)
IMDb:tt1032846

剧情概要

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西奥塞古执政的最后两年),剧情围绕在两个罗马尼亚的女大学生:奥蒂利亚·米哈尔泰斯库(Otilia Mihartescu,安娜玛丽亚‧马林卡饰)和盖布莉叶拉·格比查·德拉古特(Gabriela "Găbiţa" Dragut,萝拉‧瓦西柳饰)。格比查意外怀孕,便联络了密医贝贝先生(Bebe,弗拉德‧伊万诺夫饰)在一家饭店进行非法堕胎(当时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为了鼓励生育而立法禁止堕胎)。

在宿舍里格比查和奥蒂利亚正在检查今天所需的物品,格比查紧张的坐在房间里等待、而奥蒂利亚则忙着向宿舍里的人交换必需品。之后奥蒂利亚搭公车去找她的男友艾迪借钱。艾迪邀请她晚上来参加他母亲的庆生,奥蒂利亚本来打算拒绝他但后来还是答应。

奥蒂利亚到了格比查透过电话订房的饭店,却被告知没有这笔纪录而且也已经没有空房。她便到了另外一家饭店,在经过哀求和讨价还价之后,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订到房间。之后奥蒂利亚以格比查姊妹的身分,到约定点与贝贝先生会面,不过这违反了贝贝先生原本的要求:要格比查单独一个人前来见他。在听到格比查连他指定的饭店也没订到时,贝贝先生就不太高兴。

到了饭店,贝贝先生为格比查作检查,发现她宣称只怀孕三个月是个谎言,其实已经至少有四个月了(连奥蒂利亚也被欺骗了);在交涉费用的时候,也发现她们只有准备的3000列伊,根本不够支付他开的价码。贝贝先生一气之下想要直接离开,但奥蒂利亚和格比查苦苦哀求他留下,他便提出与两人发生性关系作为动堕胎手术的交换条件。格比查向贝贝先生解释奥蒂利亚其实不是她的姊妹,希望他不要把她牵扯进来,但贝贝先生不予理会。最后奥蒂利亚和格比查都与贝贝先生发生性关系,他依约帮格比查做堕胎,在交代完注意事项后便离开。奥蒂利亚对格比查欺骗她的事感到不开心,但还是持续的帮忙、照顾格比查。

安顿好格比查之后,奥蒂利亚带着混乱的心情离开饭店去参加艾迪母亲的庆生。艾迪责怪奥蒂利亚不仅忘了准备说好的花束还迟到,但她心里只挂念著被留在饭店的格比查。在艾迪母亲的盛情邀约之下,奥蒂利亚与艾迪家和艾迪母亲的朋友们一起共进晚餐。餐桌上大家聊得很愉快,除了奥蒂利亚和艾迪被不知名的沉默所包围。下餐桌之后,两个人躲进艾迪的卧室,奥蒂利亚告诉艾迪关于格比查堕胎的事,并询问艾迪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她身上他会怎么做,他们因此起了一点口角。奥蒂利亚向艾迪借了电话打到饭店找格比查,但没有人回应,她决定马上回去看看情况。

奥蒂利亚到饭店看到格比查躺在床上、告诉她胎儿已经流出来在浴室。奥蒂利亚找了一个袋子,把胎儿和一切与堕胎相关的物品包起来,走到路上找一个丢弃的地方。她没有照着格比查请求的「把它埋葬起来」,而是遵守贝贝先生交代的「爬上高楼」,不过是丢进垃圾斜坡。之后奥蒂利亚回到饭店,在餐厅找到格比查。她对格比查说以后不要提起这件事。电影就在这里结束了,留给观众无限的想像空间。

制作

该片的概念系受穆基计划拍摄的一部电影《黄金岁月的记忆》所启发,内容是几个发生在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时期的故事。穆基认为有需要拍摄一部严肃、着重于该时期悲惨故事的电影。《4月3周又2天》是根据穆基从前听说过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穆基说这个故事「在超过15年后仍然影响着我」。

在构思电影情节一个月后,穆基花了十分钟草草记下概要,再以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剧本。在制作的过程中,穆基多次修改剧本,重写或拿掉一些不必要的部分。

电影大部分是在布加勒斯特完成,小部分镜头在普洛耶什蒂的一家酒店拍摄。该片在制作预算少于60万欧元的情况下完成。该片的制作预算少于60万欧元。

评价

《4月3周又2天》普遍获得影评人的正面评价,在烂番茄获得96%的新鲜度(根据127则评论)、在Metacritic 获得97%的评分(根据37则评论)。时代杂志描述其为「吸引人且令人满意的影片」。

有些人认为该片与另外三部罗马尼亚电影的出现,是2000年代罗马尼亚电影业重生的表示。另外三部电影分别是:克利斯提·普优执导的《勒泽雷斯库先生之死》,在2005年坎城影展获得「一种注目」最佳影片、柯内流·波兰波宇执导的《有还是没有?》,在2006年坎城影展获得「金摄影机奖」、克里斯汀·内梅斯库执导的《加州之梦》,在2007年坎城影展获得「一种注目」最佳影片。

获奖

主条目:4月3周又2天获奖与提名列表
  • 戛纳电影节
    • 金棕榈奖
    • 国际影评人奖
    • 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金
  • 欧洲电影奖
    • 欧洲最佳影片
    • 欧洲最佳导演
  • 好莱坞电影节
    • 好莱坞世界奖(最佳电影)
  • 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 国际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
  • 斯德哥尔摩电影节
    • 最佳电影铜马奖
    • 最佳女主角
  •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
    • 最佳5部外语片
  •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外语片
    • 最佳男配角
  • 《视与听》2007年年度电影
    • 最佳电影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外语片
  •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外语片

影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罗马尼亚,即罗马尼亚共产党齐奥塞斯库执政时代后期,当时的共产党将堕胎视为违法犯罪。故事讲述两个大学寝室室友设法为她们其中一人安排非法堕胎。该片在戛纳作全球首映后,2007年6月1日于特兰西瓦尼亚国际电影节在罗马尼亚首映。

简评

自以为是的长辈开着不合时宜的玩笑在餐桌上“指点江山”;只谈爱情却不敢承担责任的男友在面对女友质问时支支吾吾、遮遮掩掩;歇斯底里的医生为一己私欲趁机揩油;消极怠工的酒店员工无所事事地打发着时间。/这部影片对话极其密集,无配乐使其不放过捕捉到的每一缕音响,然而最令人辛酸的却是两位女主人公一次次无言的沉默。/这场发生在黄金岁月里的惊险之旅终在兵荒马乱中收场。同布努埃尔描绘下的资本主义社会雷同,种种社会问题早已成为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积重难返的“软肋”,甚至已成为吞噬无数罗马尼亚民众“共产主义社会梦想”的拦路虎。若论及对人的异化,其实又何止资本主义制度呢?

此片和去年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可说得上是同曲异工,可我对后者的评价是:冰冷、单调、乏味、枯燥。同样的题材,亦近乎相同的视角,可两相对比,却在格调上大相径庭,后者比该片的成色就差了不少。该片整体的基调其实也是非常冰冷的,但是在技法的运用上却显得纯熟精妙,后者与之一比则相形见拙。别的不说,就说本片掌控调度时的那种空间感和手持摄影时的那种距离感,看着都让人觉得蛮舒服,包括多个室内长镜头,均为妙笔,另外构图也简约而养眼。再有就是本片虽然也讲女权,也讲堕胎,但是它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自然呈现,而非刻意突出,旗帜鲜明,却不尖锐偏激,且气氛冷静柔和。故事从头至尾探骊得珠,自然明快,要是其对社会生活的体察视角能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

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转过来的,很多人都说两者的对比,《从》这部片子会更人性化更温暖动情的风格,而《四》这是一部彻头彻尾冷色调、0配乐、长镜头,以一个极其冷静的角度讲述的一个还是社会主义下的罗马尼亚禁止堕胎的时期,两个大学女学生为期一天秘密堕胎的故事。相比之下《四》会确实更加深刻一点,绝对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镜头配合女主的表演,很能聚焦观众的情绪,不需要说教,让观众代入、感受这个冷酷与残忍的场景,留白的好处在于观众发散性思维更多,当然这种特定主旨的留白,带给观众的发散性更多只是纵向的深浅。最后看简介知道导演是男的,怎么好像这种深刻到位的女性题材电影往往都是出自男导演的手。

阅读《厌女》之前,意外看完这部极其应景的电影……纪录片式的拍法让煎熬升级。// 纪录片质感来源于:,与拍摄对象始终保持一定距离,无特写烘托,无音乐煽情;+跟拍+长镜头,捕捉到许多焦点以外、看似话题之外的东西(比如开篇宿舍戏,比如车上女人等待后景男人和母亲的谈话,比如饭桌上亲友在画面边缘的漫长对话),哪里都有信息、氛围、情感;、布景、构图、镜头运动都相对粗糙(酒店前台那个很丑的广角镜头好像从来没在电影里见过;奔跑时的机械晃动,跟了一段就留在原地;弃婴时候穿梭在literally黑暗中,爬楼梯摄影机总是慢几步跟不上)这些都全部保留了。可能只有通篇贯彻风格到这种程度,所谓技术“问题”才不是问题?

真的很精彩,长镜头的时长运动和视角都和人物情感&剧情紧密关联着(像是从G的pov拍摄的刚abortion完;跟着O走,并在她跑向“exit”时相机停下来;O的单人特写镜头;运用景深来构造内部剪辑,特别是B离开的那个瞬间;还有沉默又尴尬的晚餐—失语的男女主,flanked by父母……)导演阐述里说:“我试着拍摄一部关于人物和故事的电影,而不是关于那个时代,那不是影片的语境和主题。我试着尽可能地尊重并且还原事实,而不是聚焦在对共产主义末期的老一套和标志性上。那个时代在那里,在我的电影里,但是它们在镜头之后:公共汽车噼里啪啦的尾气排放声,形似熨斗般的罗马尼亚轿车,劣质的行李箱,盖满书页的墙,还有当时人们的一些习惯,比如Kent牌香烟可以代替货币在私下流通。没有这些背景,我们将无法理解这部电影。”

【补标】210606此片把堕胎这件事实实在在的被表达的很清楚,消除了它的符号属性。横观我国青春堕胎题材,没有人清清楚楚讲清楚它的过程和危害,堕胎仿佛和怀孕一样容易。性别不平等的原因之一也是男性无法真正站在女性角度理解女性。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和细节表现都是一部非常女性主义的电影,同时也不止局限于女性,只是从女性视角切入而揭示社会体制的荒唐。女主看似屈从于现实,实则每一步都在力所能及的反抗。明知堕胎违法,还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室友,被强奸也变成了手段(被强奸只是受害者,堕胎才是违法);答应男友参加聚会,也会因为男友的迟疑果断离开(说不定以后还会和好,但这件事会成为蚊子血)

好喜欢这部作品的构图和色彩啊,美到到可以停下来慢慢欣赏,舒适的长远镜头拍摄手法,流畅度十分高。讲述的是两位女性朋友的故事,为了打胎,otitia 跟医生发生了关系,这就是权利的不对等发生的事情。“医生”打着 你不找我,没有人会帮着你的这种想法,跟女性发生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当otitia跟男友假设说怀孕的事情,男友说我会负责的,这种话十分的可笑。gabita跟otitia说谢谢的时候,两个人都十分明白,otitia会同意这么做,她也是信任这gabita,但是gabita对她撒谎的事情,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值得去想了。

这样突出的大女主戏,人物自然就会牵扯一切,无论是女主自身的表演还是相以辅佐的各类技术运用。可惜在我这里,这样一个人物的矛盾令我难以理解和烦躁,在男友家里堪称灾难的两场戏让我彻底丧失对她的耐心,这样的表现方式对故事人物是起不到更大特别的作用的,无非是添加细节来测描罗马尼亚的社会,还是主要靠台词。某些层面,影片成功的做出了拧巴给观众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躁,这方面做得是显而易见的用力,只是通过不断的喋喋不休的争吵实在不是一种该有的方式。至于金棕榈,你实在不得不怀疑,这样的选题是不是更能击中评委的“正义感”?也就是通过对某处现实的反映来呈现出一种荒诞的黑色幽默式效果,会是这样的“取悦”吗?

女主质问男友到双方无言的那一段,我下意识想我是女主男友就去握女主的手,然后女主男友就去握了女主的手,结果女主二话不说直接把手甩开了……fun fact其实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讲了个完全一样的故事,但两片情绪完全不一样,后看的本片全程完全没想起过另一部,倒是街道旁的筒子楼和让人无所适从的聒噪亲戚吃饭场面真的分分钟让人想起国内。结合这两天的国内新闻“女性因丈夫吸毒怀孕过程中服用刺激性药物生产后主动杀婴情节恶劣被判罪”下方群众义愤“装NM外宾呢”真的是非常魔幻现实主义

苏联解体前夕的1987年,其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仍有明确法律禁止堕胎。布加勒斯特被男友抛弃的女大学生Gabita意外怀孕,她的室友兼好友Otilia决定帮她秘密堕胎。通过朋友的介绍,两人联系到了愿意做手术的医生,并估算着筹集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不想,她们所筹的钱无法满足医生的要求。在做手术的地点——一家廉价旅馆里——医生提出用Otilia的身体做交换。为彻底帮助Gabita,Otilia答应了医生的要求,事后,她开始思考自己同男友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如果她意外怀孕,男友会是怎样的态度?而影片名字“四月三周两天”,正是Gabita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

庆祝妇女节打卡同样的堕胎题材,但观影体验远好于NRSA。镜头调度太实在厉害了,颤抖的画面,阴冷的色调,每一帧都牵扯着观影者的情绪。注意力跟随着女主的脚步奔走上萧瑟的街道,蜷缩进隐秘的浴室,消融在重重禁锢的社会边缘。镜中凝视、关闭的灯、断断续续的流水,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冲突和疼痛在下一秒就会袭来。非常喜欢导演用生活化的场景和对话来传递信息的手法,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但观点的表达仍旧掷地有声。看电影的时候总有一种错觉:这个遥远的世界为何与当下的我们如此相似。上世纪的罗马尼亚,此时此刻的中国,不一样的社会主义,一样的苦难和不幸。女性权益始于子宫,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第一次如此深刻,就仿佛不是在看电影。堕胎女碧姬塔剧情过程中严重自我为中心,就像室友是应该的一样,不以为然,或者说不知该怎么表达,就很冷漠的沉默。欧蒂莉这个女主支撑了整个剧情,展现出的勇敢冷静,非常人所能及的。觉得剧情从变态医生进场开始进入主题,从女主到男朋友家开始展开女主的各种不安的神情,与欢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同时又体现罗马尼亚的餐桌文化。为之惊艳的是女主试探男朋友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如何处理,而他却是从来没有想过,把剧情带入了一个高潮,紧张的氛围从变态医生走后就从未停止过,我们无从想象堕胎女的突发状况,剧尾很可笑的出现了喜宴,与碧姬塔的遭遇仿佛是鲜明的对比,这本应该是她该去享有的,两个女主对立而坐,长时间的沉默,我仿佛像看透了堕胎女是啥人,又仿佛还想为她辩驳什么。太喜欢这光影

获得奖项

  • 第53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3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5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5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Film of the Year
  • 第23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23届西班牙戈雅奖
    获奖:最佳欧洲电影
  • 第20届欧洲电影奖
    第20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女演员 / 最佳编剧
  • 第59届戛纳电影节
    第5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
  • 第23届独立精神奖
    第23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11届好莱坞电影奖
    第11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Hollywood World Award
  • 第7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5届金球奖
    第65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0届戛纳电影节
    第6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
  • 第3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