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会考(2016)

BacalaureatUP:2021-05-04

《毕业会考》(罗马尼亚语:Bacalaureat;working title:Family Photos)是一部2016年克里斯蒂安·蒙久编剧并执导的罗马尼亚电影,Adrian Titieni主演。获得2016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毕业会考

评分:7.7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德拉格斯 / 拉雷什·安德瑞斯 / 莉亚·巴格纳 / 马利娜·马诺维奇 / 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28分钟地区:罗马尼亚 / 法国 / 比利时
语言:罗马尼亚语
影片别名:毕作亏心事(港) / 毕业风暴(台) / 全家照 / 高考 / Graduation / Family Photos / Recycling Feelings
上映:2016-05-19(戛纳电影节)
IMDb:tt4936450

毕业会考简介

罗密欧(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Adrian Titieni 饰)和妻子玛格达(莉亚·巴格纳 Lia Bugnar 饰)结婚多年,两人共同养育着女儿艾丽莎(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Maria-Victoria Dragus 饰),漫长的婚姻生活令罗密欧和玛格达都感到疲惫不堪,对妻子早已经没有感情的罗密欧唯一的指望,就是将艾丽莎送出国留学,希望她能够尽早离开这个陈腐不堪的国家。
  让罗密欧没有想到的是,艾丽莎竟然在会考前夕遭到了陌生男子的袭击,手臂受伤,导致她在之后的考试之中发挥不佳,为了不影响艾丽莎的前途,罗密欧不惜一意孤行贿赂官员买通阅卷老师,全然不顾妻子和女儿的感受,殊不知,这一连串的举动,令他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克里斯蒂安·蒙吉 第29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克里斯蒂安·蒙吉 第42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克里斯蒂安·蒙吉

简评

这部片子令人心情沉重,也容易令人心生理解。孩子,父母的软肋,片中父母帮孩子处理问题,由此可见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和人性劣根问题,这是片子的最大成功之处。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在慢慢变化,但不知大家是变好还是变坏了,物质名利真不是衡量生活好坏唯一标准,经济繁荣也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底层人们生活质量才是最容易折射问题的群体。6月,高考季,愿疫情下的广州学子们考场得意,就算失意,不怕,"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算以后躺平,也不可耻,独善其身好好过日子也很好,就让无耻的资本家们无平可躺无菜可割吧。

又到了看好片好心情环节,一部在看之前就知道我会喜欢的电影,蒙吉的电影怎么看都不嫌多。精准生猛的手术刀与自然的演出,层层剖析乱象重生,小社会资源缺少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为人脉的战场,四海皆如此。剧本和镜头是他最擅长的,以及!为什么每部片子里的大家都这么会演呢。每每看社会背景下的中年危机男,都会感叹,凭什么中年女或者一切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都会变成或空洞或细碎的大女主剧本呢?好像女性只要一克服家庭问题和情绪毛病,成就一番事业就是圆满结局,我不买账。看过nomadland里也是放弃对于历史和社会劳工问题的争讨,变成我去屋后抽根烟儿的“开放式”结局,我需要足以深入探讨的力量。不过我还没变成中年女以及我肯定是看太少了。

看的第二部蒙吉导演作品。如此类似中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味道的故事,若是将发生地放在欧洲的话,的确感觉也就是在中东欧发生才更为合理了。全片故事压抑感拉满,却又不会使人觉得达到难以继续看下去的地步(导演之前那部《四月三周两天》也给人类似观感)。整个故事虽说角色且不同场景的长镜头群戏都还挺多(长镜头感觉也算导演作品中一个特色了),可是,实际上导演却做到了基本仅以“主角父女”两人的叙事体量来窥探整个当代罗马尼亚社会的程度,而且就观感而言,在力度与深度上的表现还算不错。最后的场景与镜头的表现手法更是仿佛让我看到了片中这个父亲脸上的一缕苦笑,尽管这部分并没有父亲的镜头。四星整。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一对夫妻双方结婚多年,两人共同养育着女儿艾丽莎,漫长的婚姻生活令罗密欧和玛格达都感到疲惫不堪,对妻子早已经没有感情的罗密欧唯一的指望,就是将艾丽莎送出国留学,希望她能够尽早离开这个陈腐不堪的国家。 让罗密欧没有想到的是,艾丽莎竟然在会考前夕遭到了陌生男子的袭击,手臂受伤,导致她在之后的考试之中发挥不佳,为了不影响艾丽莎的前途,罗密欧不惜一意孤行贿赂官员买通阅卷老师,全然不顾妻子和女儿的感受,殊不知,这一连串的举动,令他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他太一意孤行了,已至于酿成大祸,演员很给力,单看得很感触,很虐心。

虽然找不到清晰的资源,翻译也挺奇怪的,但是不太妨碍。细节很多,捎带了很多从大到小从时代到家庭、从外化到内心的矛盾,故事就撑得很满。是那种野心很大,但是就拿小钩子钩你的那种电影。我决定以后就叫罗马尼亚小东北了,太阳底下真是没有新鲜事,同一个世界同一张关系网...唯一不同的是两边都是强势的父母,人家居然吵架也不高声不骂人,女儿男朋友虽然不喜欢但是人家说要来接就让人接。这里面单独拿出哪个小矛盾在东北都是鸡飞狗跳,全县的鸡鸭鹅狗猫第二天就都知道了那种。羡慕人家多了点温情和尊重,但是他们也少了点自嘲的幽默。

他剖析了整个成人社会系统的运行机制,同四月三周两天一样,克制的镜头与配乐,没有刻意煽动情绪之处,但却能深深感受到整个的无助与迷惘。并且整体的叙事效率又是极高的,很多场戏的对话既推进人物关系,又交代很多新的信息,同时一步步揭示整个社会的模式。通过事件描摹整个国家与社会,当精英阶层全都放弃了自己的道德通过资源肆意为自身揽得利益,并让下一代都远离这里,那整个社会还能有什么出路;但又反言之,如果推进整个社会往前走的仅仅靠得是自身的道德而不是系统的不断完善,这样所得到的一切难道有牢固的根基吗

太牛了。非常好地设定了一个局面。要女儿逃离目前环境困境,这个环境有可能就是自己造成的,从后面的显示看就是自己造成的——扔石头的人是谁,是自己这样的人。一是因为介入了老师的家庭,老师的小孩扔的。全片只有一个正面展示扔石头的镜头,主人公在公园带孩子的时候,小孩为了恐吓插队的另一个小孩扔了石头。这一个石头扔的是小孩子的不守规矩,同时指向主人公没有通过正常的规则处理女儿的高考,没有通过正常的规则处理与教师的情感。所以最终这样的人被所有人抛弃,社会并没有改变,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老师,警察,医生,官员......结尾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社会怎么办,只能靠年轻的一代,残存了一丢丢的美好愿望。

观影体验是一边觉得老爸很现实有他的考虑,一边觉得母女坚守公平正义不失本心也是需要的;有能直升机会的人脉时,感受到权利快感心想这多爽/警察找上门时,代入德高望重医生的角色,感到无地自容还是要守法;一直以来想要把女儿送出去的志向和查出袭击女儿凶手双线推动剧情,结尾却不温不火,好像缺了一块(有些不满);考试只是进入社会前的一道形式vs如何进入社会的姿态影响之后心态。社会主义语境下过于真实,男主的角色刻画立体复杂,深感家庭社会问题之复杂,可能还得习惯一下这种开放结尾的不适感。

掷出石子,扔向那些虚伪的假面;躲进丛林,哭一场是否能逃离恐惧;递上红包,换回插队手术的内心安宁。每次路口的鸣笛却还是防不住一条狗的突袭,每天摩托车的轰鸣却还是抵不住成年人的相互猜疑。善恶之间,似有似无的界限似乎在警醒着每一个人,如果每个人都只为了自己的高升,那迎来的或许只有集体的堕落。时常出现的卫道者,是犯人、是少数者、是内心曾经活着的孩子。//剧情的切入角度很有趣,但不知为何让人看着有些累,可能是还没能适应导演的节奏。

蒙吉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不过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对后半段的期待已经拉到了峰值,最后反而略显虎头蛇身,却又用一条“豹尾”把观感拉了回来,看着合照里洋溢着的青春,这些微笑的脸十年后会是什么模样?这处和从头到尾悬而未决的阴霾和《狩猎》颇有几分相似。由于部分背景和社会现象的相似性,无论是《四月三周两天》还是《毕业会考》,所讲述的故事多少都能让身在中国的我们有所感触。其实本片的处理已经算是柔和,父亲最后也算是半救赎了,至少他们还在道德困境中挣扎,而更多的人大概早就被悄然同化,剩下的只有一颗麻木的心。

毕竟浸淫爹学的时间也不短了,调动一下生活哲学吧:“爹”实际上是一个位置概念,谁到了一定位置谁都能当“爹”……老牌共产主义时代的结束,如何处理冗杂庞大的政治遗产是每一个后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人所必须面对的“毕业会考”。官僚主义不姓“共”也不姓“资”,但凡能够治人,到达一定位置你都得叫一声“爹”。只是治人之人总免不了治于人,父亲深谙其道:不做体制内的齿轮在周而复始中磨平最后一丝锐利,就免不了在体制外噤若寒蝉苟且过活。女儿的长大成人让父亲微弱的理想主义火苗再次被扑灭了,还好,情人的儿子身上还保有火种。长镜头比《四月三周两天》低调不少,但功力还在。室内戏下了大功夫,多机位展现人物的空间关系,而且构图也都服务人物的心境情绪。

《毕业会考》(Bacalaureat 2016)这部电影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也深入刻画了人心和人性。片中的某些细节值得仔细推敲,若不这样,我们可能会得出完全错误的认识。“针砭时弊”当然是故事的连带起的效应,但若我们仅考虑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原因,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本片男主角、外科大夫罗密欧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他不仅是自己家庭危机的制造者,也是他女儿毕业会考前麻烦的间接制造者,而其中的关键可能在于他并不知情地惹毛了一个养狗人。

获得奖项

  • 第69届戛纳电影节
    第6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9届欧洲电影奖
    第29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20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20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非北美上映影片
  • 第4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4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52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52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