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配(1954)
《龙凤配》(Sabrina,又名《情归巴黎》)改编自撒母耳·A·泰勒(Samuel A. Taylor)的剧本《莎宾娜·菲儿》(Sabrina Fair),后经过撒母耳·A·泰勒、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和恩斯特·莱赫曼(Ernest Lehman)的修改,于1954年首次搬上银幕,导演为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知名影星亨弗莱·鲍嘉、奥黛丽·赫本和威廉·荷顿参与主演。

剧情介绍
莱纳斯和戴维同为豪门莱勒比家族的两兄弟:哥哥莱纳斯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把其所有精力一心铺在的家族生意上,从而忽视了他个人的家庭生活以及感情,以致人到中年却依旧过着繁忙的单身生活;而戴维则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曾经经历了三次失败婚姻的他,虽然表面上一直为家族企业管理一些技术环节的工作,但实际上却终日不务正业,游走在众多美丽的女伴身边。
年轻的女主人公莎宾娜,是莱勒比家族雇佣的家族司机的女儿,她自小便随父亲在莱勒比家族的长岛豪宅里长大,不谙世事的她性格单纯而内向,痴恋着莱勒比家二少爷戴维。可惜面对这只天真烂漫的“丑小鸭”,戴维竟浑然不觉她的存在。这使得莎宾娜伤心欲绝,于奔赴巴黎的前夜瞒着父亲写下一封绝笔书,并决定在莱勒比家的车库里吸尾气自杀,好在关键时刻戏剧性地被莱纳斯及时在车底下发现而自杀“未遂”。灰心丧气的莎宾娜只得孤独地来到巴黎,并依照父亲的意思在那里进行单调而枯燥的高级厨艺培训。
时间一晃便是两年,等到莎宾娜从厨艺学院毕业归来时,她已变成一个美丽端庄、温文尔雅、独立而又自信的女性。她在火车站意外与戴维相遇,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戴维的青睐。此前,莱纳斯一家为了家族生意已决定让戴维娶富家千金伊丽莎白·泰森为妻,婚礼就在十天后举行。戴维邀请莎宾娜参加晚上的舞会。舞会上,戴维借故支开未婚妻伊丽莎白,并对莎宾娜表现得趋之若鹜的时候,被莱纳斯及父母查觉。莱纳斯向父亲奥利弗表示,为阻止弟弟和莎宾娜私奔,他决定“勾引”莎宾娜。
舞会中,戴维的臀部受伤,使得莱纳斯有机会频频“约会”莎宾娜。这一过程中,莎宾娜却渐渐发现自己喜欢上的,其实是那个平日不苟言笑,外表深沉却内心真挚的莱纳斯。一向敢爱敢恨的莎宾娜再次对自己的爱情表现得义无反顾,并鼓起勇气向莱纳斯表白,并邀莱纳斯与她同游巴黎,却遭到莱纳斯的拒绝。莱纳斯那个坚硬而冰冷的心,却已被莎宾娜真诚而勇敢的热情所融化。
故事的末尾,莎宾娜伤心地登上游艇,准备再次踏上了她孤独的巴黎之旅的时候,终于醒悟的莱纳斯不顾一切地登上了游船,向他心爱的莎宾娜示爱。最后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并驶往那个美丽而幸福的春之都。
制作
演员
亨弗莱·鲍嘉是在拍摄前的最后阶段,才被敲定代替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饰演莱纳斯一角。但在拍摄过程中,鲍嘉与荷顿相处得并不愉快。鲍嘉当时曾反对赫本出演“莎宾娜”一角,他更希望这个角色能由他的妻子洛琳·白考儿(Lauren Bacall)饰演,尤其是当荷顿与赫本传出许多绯闻之后。当被问到如何评价与赫本的合作的时候,鲍嘉曾抱怨赫本总要不断校对台词,并毫无忌讳地指名她的毫无经验——“一个场景重拍20次是很常见的事。”但相比于鲍嘉对待其他剧组成员的态度,这已经算是很“客气”的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鲍嘉对整个剧组一直表现得极不耐烦;深信自己的参与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对自己未成为男主角的首选始终耿耿于怀;对怀尔德、荷顿个人相当不满。但尽管如此,鲍嘉最后还是成功地塑造出了“莱纳斯”这个极富个人魅力并家喻户晓的角色,这也是鲍嘉整个艺术生涯中的最大的亮点之一。
凭借本片,鲍嘉最终获得了300,000美元的片酬,荷顿为150,000美元,而赫本拍摄本片的片酬仅仅为15,000美元。尽管艾迪丝·海德(Edith Head)凭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但影片中绝大部分的服饰却出自赫本的“私人设计师”于贝尔·德·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之手——莎宾娜的身着的服饰,大都是由这位大师或赫本本人精挑细选的。这是赫本首次与这位杰出的法国天才服装设计师合作,却也使赫本与“纪梵希”品牌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
本片拍摄之后,赫本的发型再一次成为“时尚”的代名词(第一次记录是在《罗马假期》一片中创下的),成为众多女性们竞相模仿的典范。在赫本的演艺生涯中,共有四次饰演这样的“老少配”(配演对手戏的男主角都到了足以成为她的父亲的年龄)角色的经历,而《龙凤配》是其中的第一次。
在拍摄过程中,赫本与荷顿坠入情网。但当赫本得知她将无法为荷顿生儿育女的时候,她随即结束了这段关系。
剧本
影片制作初期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莱赫曼是与怀尔德一道,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不断对小说原作进行修改。由于剧本修改的工作量太大,怀尔德曾请求赫本佯装生病,以换取更多的时间完成下一幕戏的剧本。
由于随机性太强,一日鲍嘉便因为莱赫曼没有为其准备好一幕戏的拷贝件而勃然大怒。事后怀尔德也向全剧组宣布,若鲍嘉不向莱赫曼道歉,便将无限期停止拍摄。这使得鲍嘉最终不得不向莱赫曼道歉,而拍摄工作也才得以重新开始。
玫瑰人生
电影中赫本吟唱的法国著名歌曲《玫瑰人生》,当时就早已是家喻户晓了。而赫本唱这首歌的本意,便是为了表现莎宾娜从巴黎归来时再遇莱纳斯时,那种努力把握自己幸福,和拥有“像玫瑰一般的人生”的自信与企盼。
奖项
奥斯卡:
- 最佳服装设计奖-Edith Head
- 最佳导演提名
-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 最佳摄影提名
- 最佳女主角提名
-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Hal Pereira,Walter Tyler,Sam Comer 和 Ray Moyer
获得奖项
-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经典修复 - 第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Actress - 第2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第12届金球奖
获奖:Best Screenplay / 最佳编剧 - 第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比利·怀尔德 Billy Wilder导演
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饰 莱纳斯·拉尔比 Linus Larrabee
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饰 萨宾娜Sabrina Fairchild
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饰 戴维·拉尔比 David Larrabee
沃尔特·汉普顿 Walter Hampden饰 奥利弗·拉尔比 Oliver Larrabee
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饰 Thomas Fairchild
简评
同样讲阶级差距中的爱情,可以和《璇宫艳舞》对比着看,怀尔德也从戏谑变成刻薄了。《璇宫艳舞》讲女爵和商人的爱情,阶级差距不过是个调味;《龙凤配》讲富二代与司机女儿的爱情,阶级差距对比前者大大缩小,但阶级差距倒真像个无法跨越的鸿沟了。故事稍显混乱,去巴黎的赫本没学厨艺(或者光学会打蛋了),反而在时尚之都把自己捯饬成了窈窕淑女,造型上自然是满分。但她和两兄弟(尤其是鲍嘉)其实都没有什么化学反应,恋爱戏也毫无甜蜜感可言。鲍嘉和霍尔登这对兄弟一个全程冷面,一个又活泼得像是多动症,营造对比也未免太过刻意。两人在情感关系中的换位也缺乏变化过程,让大团圆结局显得生硬。唯一的亮点在于,怀尔德式妙语贯穿全片,无论是赫本父亲念信时的小转折,还是鲍嘉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刻薄的拌嘴,都令人印象深刻。
大户人家的司机女儿从小迷恋花心帅气二少爷,后来她长大后远赴巴黎学厨艺,遇到一名老者开导,自己开朗自信了起来。回到庄园的她自信漂亮,光彩照人,使当时已经与家族生意伙伴的千金订婚的二少爷一见钟情。为了使弟弟如约与千金完婚,一心扑在家族事业的大少爷使计,二少爷因养伤而不能与女主见面,大少爷陪着女主看电影看戏吃饭,终于使得女主移情别恋爱上了他。原本大少爷只想拆散两人,怎知自己也爱上了女主。话说我真的不明白大少爷是怎么爱上女主的?强行爱上。
导演、演员都各有各魅力,为什么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如此令人乏味的效果。影片表达的爱情冲破阶层的观念虽然是新潮的,但往上层流动的方法居然就只是打扮时尚吸引花花公子?与莱纳斯的对谈永远只有巴黎的小资小调生活,纵然冷酷工作狂人总裁想放松大脑也不能总是聊这个话题吧,两个人的尬聊实打实证明了电影里的那句话:前座后座的中间相隔一层玻璃。所谓爱意毫无说服力,放弃合并的行为太出戏。无论怎样铺垫,唯一的解释可能是,鲍嘉和赫本没有产生任何表演上的火花……
赫本好美,但这部的演技非常一般,天真的愚蠢和百变的服饰就是呈现出来的标签,车库自杀和参加舞会的片段中,她的表演很话剧化,脖子和眼睛动的幅度太大太浮夸了。巴黎真不愧是时尚之都,不会穿搭的厨师不是一个好淑女?比利怀尔德镜头下的主要女性不是恋爱脑就是愚蠢,表面上是男性追求女性,实际的选择权还是在男性,这部哥弟相争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
比利·怀尔德在《龙凤配》里讲述了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灰姑娘童话:司机的女儿在两位中产阶级的公子哥之间寻得了爱情,还巧妙化解了中产阶级家庭的内部矛盾。比利怀尔德借助荧幕为大伙儿造了一个爱情跨越阶级鸿沟的美梦。但是这终究只是虚无缥缈的梦而已。电影里有一些部分是我不喜欢的,比如我萨宾娜这个角色的塑造。觉得萨宾娜在影片里始终是一个被动者的形象。她爱风流的大卫,因为大卫不爱他而自杀。她听从父亲的吩咐而远走巴黎,在那里被一个公爵改变。回来后她短暂地与大卫恋爱,最后爱上莱纳斯。她的恋爱和爱情观似乎都是在他人的影响下完成了塑造,全无她自己。包括最后结局的设置,她被莱尔斯用一纸船票送往巴黎。(尽管莱尔斯最后出现了)但她从未在自己的爱情中真正拥有过选择权,只是因为她是司机的女儿。
很工整,伏笔都很有记忆点,一部还算有意思的爱情喜剧,个人没那么喜欢少爷和女仆携手私奔的情节,感觉还是过于梦幻。莱纳斯的人物设定其实够饱满了,爱情这一笔似乎有些过于浓重。如果莱纳斯没有选择追上去而是在某个雨天,在纽约的街头收伞淋雨,这样的情节会更符合我的心理预期。沙宾娜很可爱,她两次有关爱情的蜕变使她变得更加迷人。其他角色也很出彩,总体来说很喜欢。
奥黛丽·赫本出场时,像中国黑白电影里梳着大光明马尾、神态中既有天真又有朴拙的乡村女孩,像倔强要强的翠翠。痴女在我眼中是很没有魅力的,哪怕她去巴黎进修一趟,回来时改头换面,成为了精致靓丽的摩登女郎。就像鲍嘉出演此片时认为赫本不会演戏一样,我也理解不了莱纳斯与萨宾娜为何能擦出火花。《桃色公寓》若有意于浪漫故事,则有情人终成眷属;若属意于讽刺,则巴克斯放弃爱情,将桃色公寓作为高升的据点,弗兰成为下一个被抛弃的没有名字的女孩。这两种发展都合情合理。而我很难接受《龙凤配》的结局,归因于对萨宾娜其人并没有具体表现,她看起来更像是花花二少的第五任妻子,也许连妻子的身份都无法得到。相形之下,父亲的形象,因四处见缝吸烟,倒十分生动。我有多久没在当下的影视剧里看到烟草了?
难以想象,灰姑娘式童话在今天的主流价值观下显得格外苍白、漏洞百出。童话中爱总是胜过道德,而如今道德可以凌驾一切,爱沦为金字塔底端。“我不妄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赫本式摘月论也许安慰了许多对爱羞于启齿的人,或者让矜持成为了一张名片;而事实上是,奔你而来的永远不是月亮。在这段童话里,Sabrina是格外被动的,幸运的是,奔她而去的都是两位有情人,仅此而已。唯一值得称颂的是她的幸运。而她在巴黎学到的一切,我只看到了矜持与优雅。
司机的女儿萨宾娜自小就爱上富豪家族的弟弟戴维,离别两年后仍痴心不改,明知戴维已订婚却展开强烈攻势。哥哥莱纳斯为了家族产业利益,亲自介入试图拆散萨宾娜与戴维,却不料他与萨宾娜一同坠入爱河。成就了一段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爱情佳话,完成了灰姑娘向白天鹅的逆袭。这样编故事不是不可以,关键是本片对其中缘由交代不清,或者是演员表演未到位。萨宾娜本来狂热爱着戴维多年,怎么与莱纳斯相处几天,就发生了心神动摇甚至移情别恋了呢,赫本内心变化未展示出来。莱纳斯作为大跨国公司董事长,为拆散弟弟与萨宾娜,他蛮可以动用手头一切资源搞掂,竟然亲自出马亲自出演,这也是不可理解的。还有哥哥扮相偏老,与正值青春妙龄的赫本反差过大了。总之,故事情节有些不太合理,当然啦,为了提高喜剧色彩也不必过于在意。。
很好笑,在种种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俗套故事里这个讲得算很不错的了,种种喜剧元素润滑了不现实性在现实设定下的割裂感(把观众逗笑了就不想去嘲讽了)。赫本的腰真是非人得细……剧里面每套服装,包括一开始出场的裙子都在突显她的腰,反正都很好看。哥哥和Sabrina摊牌的时候她只是黯然神伤然后很克制地退场了,还蛮喜欢这场戏的。弟弟和老爸真的很搞笑,以及,很希望最后塑料生意谈成了,因为甘蔗做的塑料看起来真的很不错,环保先锋,领先时代数十年。
比利怀尔德镜下的女性角色似乎很能说明男性主宰的好莱坞对女性的极端想象——蛇蝎女人与灰姑娘,赫本实在是灰姑娘的最佳人选,又或者说,她代表了一种纯洁的圣女想象。在这个麻雀变凤凰的滥俗故事里,赫本充满欧洲韵味的面孔与破碎的天真气质消解了这种阶级差距,配合亨弗莱鲍嘉和威廉霍顿一冷一热的表演,碰撞出情节之外的独特魅力。怀尔德大概也对童话新编没什么兴趣,他的功夫更多的花在人物关系与台词设计上,这番处理的确让松散的故事充满怀尔德色彩。当然这个灰姑娘式的俗故事放到现在恐怕会被观众炮轰,可比利怀尔德镜下生花,向世人证明他可以架构黑色都市,也可以彩绘浪漫幻梦。
奥黛丽赫本的演技或许真的一般,但那双灵动的小鹿眼,足以让每个人被唤醒纯真的感受。男主年纪还是偏大了,尽管演技仍然带来了人格魅力,但视觉上的美感,已被橘子皮般褶皱满布的脸消解掉不少。和女主站一起时更显得头身比奇怪。害,不得不感慨,年轻人身上才存在浪漫幻想,老去的肉体对观众而言,就是已全方位失去爱情/性幻想方面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