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1979)

TessUP:2021-02-25

《黛丝姑娘》(英语:Tess)是一套英法合制的1979年爱情片,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改编自托马斯·哈代1891年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主人翁黛丝由娜妲莎·金斯基扮演,其余主要演员有彼得·费夫及李·劳森。

苔丝

评分:8.2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热拉尔·布拉什 / 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娜塔莎·金斯基 / 彼得·弗斯 / 利·劳森 / 约翰·科林 / 罗斯玛丽·马丁 / 托尼·丘奇 / Brigid Erin Bates / Jeanne Biras / 约翰·贝特 / 汤姆·查本 / Geraldine Arzul / Stephanie Treille / Elodie Warnod / Ben Reeks / 杰克·斯蒂芬斯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84分钟 / 172分钟(DVD) / 150分钟(阿根廷) 地区:法国 / 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黛丝姑娘
上映:1979-10-25
IMDb:tt0080009

角色

  • Nastassja Kinski - Tess Durbeyfield
  • Peter Firth - Angel Clare
  • Leigh Lawson - Alec Stokes-d'Urberville
  • John Collin - John Durbeyfield
  • Rosemary Martin - Mrs. Durbeyfield
  • Carolyn Pickles - Miriam
  • Richard Pearson - Vicar of Marlott
  • David Markham - Reverend Clare
  • Pascale de Boysson - Mrs. Clare
  • Suzanna Hamilton - Izz Huett
  • Caroline Embling - Retty
  • Tony Church - Parson Tringham
  • Lesley Dunlop - Girl in henhouse
  • Sylvia Coleridge - Mrs. d'Urberville
  • Fred Bryant - Dairyman Crick

奖项

奥斯卡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导演提名
  • 最佳摄影奖
  • 最佳服装设计奖
  • 最佳艺术指导奖
  • 最佳配乐提名
金球奖
  • 最佳导演提名
  • 最佳女主角提名
  • 最佳外语片
  • 剧情片年度新演员
凯撒奖
  • 最佳影片奖
  • 最佳导演奖
  • 最佳摄影奖
  • 最佳女主角提名
  • 最佳美术指导提名
  • 最佳配乐提名

简评

《苔丝》拍摄过程中坎坷不断,好在成果喜人。16:9的画幅一进眼帘就令人感觉微妙,似乎在说这是一部完全可以和现在电影同台比较的片子,它经得住时间筛选。第一幕也确实如此,无论是罗曼在节奏把控、故事、金斯基脱俗的美貌等等方面来说都完美无缺,苔丝就像颗玻璃球一样,自己的命运被捏在别人手里。可惜故事往后的发展在现在看来实在没有什么意外,已经有很多作品用尽角度来探讨阶级差别和社会偏见了,这点《苔丝》在80年代的优势是带不过来的。还有一点是超越时间的,罗曼坚持片子保持3小时左右时长,看完才知道是多么正确——“俗话说任何一位制片人都会成为一名令人失望的剪辑师。”

这一版苔丝简直美颜盛世,印证了,惊人的美貌对于贫穷来说是一场灾难,苔丝美而不婊,还是个内心有暴力倾向的恋爱脑,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哈代自己是个“宿命论”的作者,恰好苔丝算是我看过不多名著中的一部,波兰斯基还是非常好的展现了哈代笔下的英国乡村风貌,质感很强,若《雾都孤儿》的光影效果类似于伦勃朗的强烈明暗对比,那苔丝的色调就类似于柯罗笔下的风景,清新淡雅又隐藏着情绪。扣一分主要是波兰斯基故意隐去了一些矛盾冲突点,比如苔丝杀表哥那段,不是说这样处理不好,而是这样会给人感觉她其实很凶残,我记得书里的心理描写是非常细腻的。波兰斯基当时应该是非常爱苔丝那个演员的,多次给她凹了宛若处女的Pose,特别在巨石阵那里,估计上帝看了也想豁免这样美的人儿吧!!!!

昨晚看了《苔丝》 。苔丝多舛的命运,固然有她自己性格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因为整个社会的风俗、当时腐朽的思想观念、以及女性地位的低下。美丽的苔丝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亲封建、偏执的思想逼迫她踏入了认亲的道路,她的善良天真又使她掉入了更深的牢笼。苔丝之后的生活也被这牢笼束缚着。在遇到安吉尔之后,看似幸福的的生活背后是暗流涌动的绝望,安吉尔抛弃苔丝后,贫穷又使苔丝跌入无底深渊……整个电影阴郁而悲伤,就像苔丝的命运一般让人唏嘘不已。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否变得更好了、身为女性是否可以被平等的对待了、如果苔丝少一些善良、天真、多一些世故、狡黠,她可不可以逃过这一劫…

由Roman Polanski執導,改編自英國Thomas Hardy的經典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以典雅的手法忠實地將小說加以形象化,浪漫之餘彌漫著宿命的無奈之情,深刻諷刺著生命的荒謬。講述出身貧苦家庭的Tess被介紹到遠房親戚家幫傭,但被遠親Alec強暴,憤恨之下回家,生下一子,數周後因病夭折。她帶著悲傷之情到一無人知其身世的小農莊工作,後來陰差陽錯地嫁給牧師之子Angel,新婚後Tess向他傾出自己的過往,卻慘遭拋棄。無奈經濟陷入泥沼,為了生活,Tess選擇了遠親Alec提供的麵包捨棄了愛情。然而始終是紅顏薄命,Tess為了能與上門挽回愛情的Angel一起,最後因殺人罪被獻出生命。

拍太好了。一种西方文明的失望,尤其是对基督教和工业文明的失望。曾经他在吹笛子,她幻想躺在有星星的旷野,两个人一起摘果子,挤牛奶。时过境迁,男主回来寻找苔丝的时候却发现自然已经消失。火车进站,警官查名册,苔丝不得不衣着华丽站在长楼梯上,而窗外的园丁把建灌木丛修剪得整齐精致。苔丝象征自然和直觉,最终只有所谓异教的巨石阵才有不到一晚上的安身之所。喜欢苔丝凭借直觉而非理智做每次的选择,也喜欢导演没有给直觉的选择添加戏剧色彩。每个角色都有普通人的弱点,欲望以及人性善良的部分,巨石阵的远方有日出。小时候看电影频道讲过这个电影,然后一直梦想着去巨石阵。

。原著铺陈大量心理描写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并在第三人称转述时加入作者视角的议论和评析来揭露文本的深层内涵。对此,本片坚持沿用最简单的叙事策略,且没有依靠旁白来消化两种媒介语言之间的翻译障碍,完全信任电影的力量,拒绝为人物行动和情节呼应做注解(原著中则极多),勇气可嘉,但也相对地致使前半部分的编排缺乏章法。后三分之一不再引入新的变奏,故事即将内卷,对原著的逐字句照搬也就此停止。苔丝逐渐远离观众的视线与共情,电影从个人史诗回归为情节剧,伴随着视点人物的所见所闻的消失,简单而强力的情境和动机得以建立。苔丝-安吉尔的情感戏也有向此形态发展的可能,但却在情节速率中被埋没,很遗憾,这本是原著中的华彩部分。当然,就尾声的完成度而言,波兰斯基对多元类型的驾驭极佳,无需像库布里克一样借助形式的风格化。

电影时间较长,是著名的小说改编,讲述女主人公在年少的时候被别人引诱发生性关系并生下一个孩子,不幸的是孩子早年夭折,之后女主人公就到其他农场去打工,这时遇到他最心爱的人,两个人结婚,在结婚当晚,两个人相互忏悔自己的过去,当女主人公苔丝说出他的经历的时候,他的丈夫没有原谅他,而是选择了离开他,之后苔丝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多次给他的丈夫写信,没有得到应答,最终面对现实,他与之前的人生活在一起,当他的丈夫去找他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的纠结,在痛苦的思索之后,他决定把和他生活的人杀死,与他的前夫一起生活,苔丝为了爱情敢于行凶,视生命于粪土,在杀人之后他去追寻前夫,和前夫在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最终被捕被绞刑,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多少善男信女现在对爱情家庭生活仍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古典的环境打造得非常好,包括紧张时候的镜头抖动,爱情情节的布景设计光效等等都很好。波兰斯基算是给金斯基找了一个太合适的剧本了,苔丝的演绎不用那么用力,一张纯真脸就通用了,金斯基真是太美了。但是结尾比原著多出来的这么多情节真是把我看傻了,原著里苔丝到了荒凉之地做苦工之后,有很多哲学的发问诗意的对话,从中是真的可以看到苔丝精神的成长的;但这个结尾,明明有那么多选择可以做,苔丝却非要杀人赎罪,断送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吉尔的爱情和家人的安康是为何,这有成长吗。看到亚历山大真的养了苔丝一家的时候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经比那个狗屁安吉尔高了,所爱之人的虚伪自私才是给苔丝最大的打击吧。看完没有感觉苔丝有哪里不对,她是我特别欣赏的文学女主角,只是在罪恶活在日光下的地方,良善才是人的缺点。

金斯基真是个天才演员。小时候只记得德伯维尔少爷是大坏蛋,长大后看来,Angel给苔丝增添的悲剧性更深刻,它提出的问题是:人该如何面对破碎的自己和破碎的爱人,如果不能彼此救赎,在一场自我修行之后又如何彼此原谅。苔丝对Angel的等待让我一度不解,直到Angel再次出现,我看到苔丝眼里的光,两个摸爬滚打过生活沼泽的人终于放下了过往而真正结合,他们用一场逃亡发出一个声音,仿佛回复了太阳神庙见证过的无数彷徨。波兰斯基把这本名著拍出了经典的质感:雾蒙蒙的英国乡村田野,工业革命的蓬勃浪潮里,女性将醒未醒的自我意识、将破未破的传统束缚,对宗教的虔诚、对爱情的忠诚,既有古典性又有现代性。他把这部电影献给死于嬉皮士枪下的怀孕的妻子,而她的悲剧命运也深具时代的烙印,另一个时代。

电影围绕苔丝和两个男人的爱恨情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家庭贫穷,父母不上进,是苔丝悲惨一生的起点,而亚历山大的欺侮和安吉尔的不负责任加速了苔丝在社会肮脏之中沦陷。美丽的苔丝被欺骗做了亚历山大这个假堂哥的情妇,生下了孩子(后来夭折),后来遇到安吉尔,苔丝深爱安吉尔,以为安吉尔会拯救她的命运,但是安吉尔接受不了她的过去,把她推向深渊。苔丝不屈服,脏活累活全收,“乡绅”的侮辱和贫穷没有让她低头,但是父亲去世,母亲和弟妹穷困潦倒,逼迫她向亚历山大低头,本以为会浑浑噩噩的过一生,但是安吉尔突然回来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羞愤、绝望,苔丝对亚历山大下了杀手。安吉尔天真的以为可以带苔丝逃走,但是法律最终还是惩罚了苔丝。

几近完美。79年的波兰斯基已经完全收放自如,面对《苔丝》这种经典文本,波兰斯基那种奇崛的魅力选择了让位和隐藏。这版《苔丝》既在造型和布景上板正精确,在叙事上又如此大巧不工——从苔丝到安吉尔,几乎每个人都无比深刻又准确地融入其中的泥泞雾气,而每一句台词,都留有并不急切的气口,并在情节和主题的双重要求上都显得精准无比。如苔丝最后和安吉尔在房中被发现时,苔丝说:他们总会捉住我的。安吉尔回答:不,我一定要救你。而最精彩的一场戏莫过于安吉尔在德伯家同苔丝相认。镜头给到安吉尔的前景,等了好一会儿苔丝才从后景楼梯走下,在整场戏的叙事上是几近沉默和省略的,贯穿始终的只有窗外修草坪的剪刀声。这才是属于叙事中“省略”和“停顿”的张力。苔丝的美和德伯威尔的姓一样,都是不合时宜的拥有,然而,“美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2020-190 和印象中很久以前看过的原著里的情节不太像,电影拍的苔丝更像是知更鸟样的存在。这明明是现实。漂亮的穷人家的姑娘。宗教是一种精神解脱/寄托也是一种有计划的精神绥靖,如果不这样,看看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要如何管束。年轻人应该少看这种儿女情长的名著,太容易被那种儿女情长带动了,本来就是躁动的荷尔蒙时期。ps:就像《面纱》里一直说的,女人总是高估自己在男人心中的地位,k歌之王唱得再动听也只有唱的时候是这样,但是《爱在午夜降临前》说的是女人最后还是选择了相信那歌声多动听对不对,所以懂了再多道理还是要面对现实。

获得奖项

  • 第4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3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Production Design/Art Direction / 最佳服装
  • 第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César —— Best Cinematography (Meilleure photographie)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提名:César —— Best Music (Meilleure musique)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38届金球奖
    第38届金球奖
    获奖:Best Foreign Film / New Star of the Year in a Motion Picture - Female
    提名: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 最佳导演
  • 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