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2005)

MunichUP:2021-03-03

《慕尼黑》(英语:Munich)是一部于2005年上映的美国传记电影,由史蒂芬·史匹柏执导兼制片人,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希朗·汉德、马修·卡索维茨及汉斯·齐施勒(英语:Hanns Zischler)等主演。

演员表影评剧照
慕尼黑

评分:7.8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托尼·库什纳 / 艾瑞克·罗斯 / George Jonas
主演:艾瑞克·巴纳 / 丹尼尔·克雷格 / 塞伦·希德 / 马修·卡索维茨 / 汉斯·齐施勒 / 阿耶莱特·祖里尔 / 杰弗里·拉什 / 吉拉·阿尔玛戈 / 迈克尔·朗斯代尔 / 马修·阿马立克 / 莫里兹·布雷多 / 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 / 梅雷特·贝克尔 / 玛丽-乔西·克罗兹 / 伊万·阿达勒 / 阿米·温伯格 / 林恩·科恩 / 阿莫斯·拉维 / 摩西·伊夫吉 / 拉菲·塔佛 / 阿隆·阿布布尔 / 马哈姆·胡里 / 艾格尔·纳尔 / 西娅姆·阿巴斯 / 穆斯塔法·德加德杰姆 / 阿西·科恩 /
类型:剧情 / 动作 / 惊悚 / 历史
片长:164 分钟地区:美国 / 加拿大 / 法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 法语 / 希伯来语 / 阿拉伯语
影片别名:慕尼黑惨案 / 复仇
上映:2005-12-23(美国)
IMDb:tt0408306

剧情

1972慕尼黑奥运惨剧后,以色列情报员对暗杀以色列运动员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展开追踪报复。一名年轻爱国的以色列情报局干员艾夫纳(艾瑞克·巴纳 饰),仍然处于慕尼黑事件发生后的震惊及悲恸之时,被一位名为埃弗兰(杰佛瑞·罗许 饰)的以色列情报局官员找上,要求他进行一项以色列史无前例的任务。

他要艾夫纳离开怀孕的妻子,放弃他原来的身份,进行一项机密行动,猎杀十一名被以色列情报局指控为密谋策划慕尼黑屠杀事件的幕后主使。虽然艾夫纳年纪轻轻、缺乏经验,但是却被指派为共有四名组员的暗杀小组组长,每一位组员都有不同的性格和专长:出生于南非的史帝夫(丹尼尔·克雷格 饰)负责开车接应;犹太裔德国人汉斯(汉斯·齐施勒(英语:Hanns Zischler) 饰)负责伪造文件;比利时玩具工人罗伯(马修·卡索维茨 饰)负责制造炸弹;沉稳冷静的卡尔(希朗·汉德 饰)则负责清理善后。艾夫纳率领组员在日内瓦、罗马、巴黎、赛普勒斯、伦敦和贝鲁特活动,先找出他们锁定的目标,然后执行计划周详的暗杀行动,一个一个将他们杀死。

他们游走在国际法边缘,并远离家乡及家人,对方是唯一的同伴,但是他们在一一执行暗杀行动之后不禁自问:「我们杀的到底是什么人?这一切具有正当性吗?以暴制暴能够抑止恐怖行动吗?」替祖国同胞报仇雪恨、伸张正义的决心,以及对这些暗杀行动日益强烈的疑虑,让他们的内心受到痛苦煎熬,而且最后发现在猎杀目标的同时,他们也成为被猎杀的对象。

演员

演员角色
艾瑞克·巴纳(Eric Bana)艾夫纳(Avner)
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史帝夫(Steve)
希朗·汉德(Ciarán Hinds)卡尔(Carl)
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罗伯(Robert)
汉斯·齐施勒(英语:Hanns Zischler)(Hanns Zischler)汉斯(Hans)
阿耶莱特·祖蕾尔(英语:Ayelet Zurer)(Ayelet Zurer)戴芬娜(Daphna),艾夫纳的妻子
杰佛瑞·罗许(Geoffrey Rush)埃弗兰(Ephraim)
吉拉·艾玛格(英语:Gila Almagor)(Gila Almagor)艾夫纳的母亲
麦可·隆斯戴尔(英语:Michael Lonsdale)(Michael Lonsdale)帕帕(Papa)
马修·亚玛希 (Mathieu Amalric)路易斯(Louis)
莫里兹·布莱楚(英语:Moritz Bleibtreu)(Moritz Bleibtreu)安德烈亚斯(Andreas)
瓦莱丽亚·布诺妮·妲姬(英语:Valeria Bruni Tedeschi)(Valeria Bruni Tedeschi)西尔维(Sylvie)
玛瑞·贝克(英语:Meret Becker)(Meret Becker)伊冯娜(Yvonne)
玛丽·乔丝·克鲁兹(英语:Marie-Josée Croze)(Marie Josée Croze)尚奈特(Jeanette),荷兰女杀手
伊凡·艾塔(英语:Yvan Attal)(Yvan Attal)汤尼(Tony),安德烈亚斯的朋友

评价

烂番茄新鲜度78%,基于202条评论,平均分为7.5/10,而在Metacritic上得到74分,收获普遍好评。

该片改编自乔治·琼纳斯(英语:George Jonas)所著的书籍《复仇:以色列队反恐队的真实故事(英语:Vengeance (Jonas book))》(原文: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其主要内容讲述1972年在慕尼黑举行奥运会时发生的慕尼黑惨案,即黑色九月屠杀以色列运动员事件,及其后发展出的报复行动天诛行动。电影中亦叙述了两个真实发生的事件和行动—青春之泉行动及利勒哈默尔暗杀事件。
该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提名。

慕尼黑剧照

慕尼黑慕尼黑慕尼黑

简评

虽然前半段有点拖沓但仍不失为一部佳作。看来是我小看斯皮尔伯格的格局了……因为今天白天正好刚看了五次中东战争的相关纪录片,刚看这部时我以为犹太人出身的导演可能会把以色列洗的干干净净的。没想到,虽然在暗杀行动中有部分情节(不杀女人小孩)美化加工了摩萨德的行为,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互相仇杀解决不了问题,一代一代的仇杀只会带来无穷无尽的仇恨和人的异化。到了最后,信仰崩塌,秉着为国奉献理念的人连自己的人格是否稳定都不敢确定了……多悲哀啊。这部看完蛮致郁的,跟《现代启示录》一个感觉。你死我活的反复复仇中,到底没有一个人是赢家。

一开始被题材吸引而看的一部电影,但是看完之后却只能说差强人意。开头快速交代了慕尼黑惨案的故事背景,再在主角的梦魇中不断的闪回添加细节。整个故事都在阴冷的色调和压抑的氛围中进行。能感受到技巧手法,但是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斯皮尔伯格想要通过对于锡安主义和所谓复仇的反思来体现深度,但是并没有过多的深入,结果也只是流于表面。

三星半。斯皮尔伯格拍的电影基本上没有观感差的,在他手里不同类型的电影都有一套公式并且能把公式发挥到最好。片子核心落脚点就是美国电影亘古不变的人性拯救论,不光剧情在逐步展现主角对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怀疑,还从打光、调色、音乐方面营造一种非正义的感觉。对于这段历史来说,这种拍法非常后冷战也很后现代,个人体验神话性,经过个人对社会的一番挣扎斗争最后超越“狭隘定义”概念对个人的束缚,最后达到新的自我确认。殊不知,这种操作是在遮蔽历史,个人经历最后潜移默化成历史本身。就像慕尼黑人质劫持事件前因后果以及深度影响不是被隐藏就是被道路化,重要的历史起因反而什么都不是。

斯皮尔伯格的叙事能力堪称顶级导演的代表,全程没有任何累赘拖沓,每一个镜头都有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影片风格并非像很多暴恐一样看上去惊心动魄,而是很压抑趁着,这也正是这些花了九年时间复仇的特工的心理状态。以及作为犹太人导演,还能安排巴勒斯坦人反驳出“nation is everything”,也就可以理解当年他被洗脑反华宣扬自由民主了,应该是对事不对人。

一个沉重的“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故事。原以为是单纯聚焦1972年奥运会那次恐怖活动劫持事件的故事,没想到这只是个引子而已。以色列摩萨德当年这个做法算是贯彻了最古典含义上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不过无论是从现实里的复仇行动还是老斯给这片子奠定的整个风格基调上来看,都是苦了掺和进来的两方人员,不管是以色列的一方还是巴勒斯坦的一方。算是斯皮尔伯格作品里情感抒发上极其压抑的一部了;当然,音效、镜头调度和剪辑都依然够出色,不过这次老斯把动作场面设计做得很让人眼前一亮(其实这种“几个男人组队去杀人”的设定我总是觉得也很适合给杜琪峰拍233)。四星整。

看了《慕尼黑》:在巴以冲突这个局势点看这个片子是很贴切的。故事讲述的是以色列运动员在慕尼黑被绑架丧生,随之以色列人展开的报复暗杀行动。这里面固然表达了一些人性的思考,比如不伤及无辜,比如质疑行动的合理合法性,质疑复仇的意义,但最根本的民族矛盾,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仇恨岂是人性就可以化解的?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导演当然只能避重就轻,最后三分钟把题目交给了观众。

点燃了和平友爱的圣火,却发生骇人听闻的惨案。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豪宅,却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结伴同行的伙伴越来越少,暗杀名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多。我能看见倒在血泊中的理想,我能看见困在仇恨中的民族,我能看见死在荒野中的信仰,却看不见祥和宁静的家乡。仇恨的火药早已深埋,慕尼黑只是枚导火索。简直不敢相信是斯皮尔伯格拍的,冷酷,残忍,克制,运镜行云流水,调度一气呵成,车内反向视角的信息折射,首脑开会时的光线雕刻,诸多不易察觉的视听设计不胜枚举。以一份恐怖分子的名单开始,以自己成为别人名单上的恐怖分子结束,慕尼黑惨案是一个引子,某种程度上,本片是从个人角度阐述巴以困境。如果受了几千年苦难就可以说自己是好人,可以随意开展屠杀,那么世界将是一片战火。时至今日,巴勒斯坦仍未建国。说这个片闷的基本上可以告别电影了。

前一半有些拖沓,但看到后一半才觉得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就是男主的身份从惩戒恐怖分子一步步最终成为了恐怖分子,没有身份,没有罪责,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一切都随意到让人后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观众看一看,所谓的彰显正义都是用了怎样的一些手段,说好的不伤及无辜,最后也都一一抛之脑后,一次比一次极端、冷血直到无动于衷。本片的核心词就是home,两国互相争斗几十年就是为了这个词,而男主甘心全身而退也是为了这个词。最难却也最简单,只是想有个家

【B+】如何在政治与民族的血仇杀戮中保持其“真善美”的内核本质,这是斯皮尔伯格所交出的答卷。精巧干练的调度手段是导演本人最大的杀招,每一场刺杀戏的氛围营造都做到极致,站位与打光都讲究的不行,时刻强调空间纵深与演员面孔的雕塑质感。工业、艺术与娱乐三个层面皆为顶级,称得上好莱坞水准的最佳代表,也毫无疑问是斯皮尔伯格最黑暗压抑的电影,对于他来说算是蛮“罕见”的。当然,在这种刻意模糊不清的道德主题下,似乎只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就是永远不要向恐怖分子妥协。

推荐给吴京老师看。看看好莱坞的一流导演拍出来的大片对民族主义是怎样一种态度和反思。整部电影都在剖出一个问题“当受害人拥有了铡刀,是否也要成为施害者。”整个电影因慕尼黑惨案而起,但是创作者尽量把巴勒斯坦人刻画地相当可怜,只有这样才能把矛头对准民族主义,而民族的排外性恰恰是巴以冲突的根源。斯皮尔伯格相当老辣的一点在于他把他善于的家庭情感内核和政治惊悚结合,带来的戏剧张力和紧张感也是加倍的。

巴勒斯坦人因为以色列人抢了他们的土地而策划了恐袭,以色列人因为恐袭而策划了报复行动,巴勒斯坦人因为报复行动而策划了更多袭击,以色列人因为袭击的增加而策划了更多报复行动……正如剧中摩萨德特工与巴解组织成员的对话所体现的,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无关对错黑白。非要说谁有问题,那一定是欧美,他们利用巴以冲突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却又假哭耗子,呼吁人道。这是斯皮尔伯格不可能表达的话题,因为他也身处这样的体系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讽刺。

.18中东区域是世界上的一块伤疤,还没有特效药,国家、民族的概念也在动荡中遭受着一轮又一轮的冲击。犹太人是个顽强的民族,摩萨德也是个有传奇性的组织,以色列是个需要时刻自我保护和奋斗的国家,每一个标签都充满张力,巴勒斯坦作为对立面,反过来也承受着同等程度的压力。在不断的斗争中,对与错的是非感彼此交织,一个简单的事件背后都能扯出来一连串的背景,不管对的错的,都变成了既定事实的历史,再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演化,也不知道下一步会走向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