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2006)

Letters from Iwo JimaUP:2021-02-12

《来自硫磺岛的信》(英语:Letters from Iwo Jima ,日语:硫黄岛からの手纸)是一部由克林·伊斯威特所执导,并在2006年时上映的战争电影。该片与较早上映的《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同样都是由克林·伊斯威特所执导,两部片合组成关于二战中硫磺岛战役的电影二部曲「硫磺岛计画」。不同的是,有别于以美方角度来描述该战役的《硫磺岛的英雄们》,此片讲述的是日方观点的故事。

硫磺岛的来信

评分:8.2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山下爱丽斯 / 保罗·哈吉斯 / 栗林忠道 / Tsuyoko Yoshido
主演:渡边谦 / 二宫和也 / 加濑亮 / 中村狮童 / 伊原刚志 / 裕木奈江 / 松崎悠希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41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日语
影片别名:硫磺岛家书 / 来自硫磺岛的信 / 硫磺岛战书 / 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上映:2006-12-09(日本)
IMDb:tt0498380

硫磺岛的来信简介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罗伯特·洛伦兹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第64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导演(提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第3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简评

该影片讲述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

. 第一次触动我是二宫和也饰演的角色安静地讲述自己的面包店被抢,身边的战友说那么你的妻子一定很难过吧,连丈夫也被抢走了。接着回到被征召入伍的场景,老年女性说至少你们得以延续香火…战争就是这样啊,无论战胜还是战败,那么多鲜活的生命不受控制地死去。影片快结尾,栗林将军说“很奇怪,我发誓要为家人奋勇战死,但一想到家人,我就舍不得死了”,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影片不是黑白,但整体色彩饱和度很低,这个处理还是挺好的。配乐也很棒,是战争以外的声音。很少有好莱坞导演拍日军视角的二战片,但是看下来大家大概就会明白,战争是个体无法左右的罪行,国家投入的是士兵,可是他们来自于一个个家庭。啊,好有感触,我们究竟为谁而战呢?

东木老爷子对硫磺岛战役战争双方两种视角的讲述实在太好。日本的军国主义狂热说到底不过还是一种低智,连作战都会扰乱。当那个军官一个人带着地雷睡了两天之后便放弃了自杀式袭击躲起来睡觉,就与前面的集体自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人性面前虚拟的崇高不过只是虚假脆弱的东西。美国大兵并非只是软弱的野蛮人,日本士兵也并非只是不要命的疯子。那些真正的人性藏在母亲写来的信里、中将画的漫画里、奥运冠军爱马的照片里、怀念的蜂蜜面包里、射向天空的子弹里以及朋友道别时的礼物里。二宫和也的表演令人动容。【“——这里仍是日本领土吗?——是,这里仍是日本。”】

场景和制作太小气了,屏幕里的人数极少,帐篷也没几个,挖隧道挖山洞都假模假式的,镜头前来回就这么几个人,感受不到大军作战的背景,柔弱淘气呆萌小受气质的男主永远在最前面,美军一来太平洋都被船挤满了。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总觉得还是缺少些什么,单薄片面显得啰嗦,人物对话细腻沉着是怎么回事,少了战场紧张和应对瞬息万变的焦头烂额。对了,声音还忽大忽小,要不断调整音量。对于了解硫磺岛战役有一定作用但火候不够。看这片子使我想起同样是刻画心理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想再去看看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获胜国的导演,完全站在日方视角,全方位展现日本军人精神和人性的战争片;拍得相当的客观,没有刻意的丑化和煽情,也没有明显的价值观引导,而是真实全面的刻画着一个个鲜活的军人形象,怯懦、激进、反抗、理性、盲目、麻木者皆有之,人物群像非常的立体丰满;特别喜欢前30分钟,叙事缓慢却很舒服,每个人物出场都很自然,情绪表达细腻合理,东木大爷讲故事绝对是一绝;毫无疑问的反战,但表达更多的还是对战场上军人的崇敬,很是令人肃然起敬;不过虽然是战争片,但战争场面拍的有些弱,一些人道主义的描写也太过刻意;渡边谦等日本演员都演的很不错。

整体观感要强于《父辈的旗帜》这不仅是东木改变了旗帜中跳脱时间线的叙事手法,使本片安静地叙述硫磺岛之战的前前后后;更是因为东木以战败国的视角重新审视战争带给每个人的精神摧残。作为一部战争片,尤其是与上一部旗帜套拍的作品,本片几乎没什么大场面,用的也基本是上一部的素材。全片用近乎黑白的色调、蜷缩在山洞的视角来展现日本这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较于旗帜的群像式和英雄塑造问题,本片聚焦于栗林中将和虚构的列兵西乡,以二人不断交织的命运线来呈现出战争给人精神层面的不断变化。尽管演员都是清一色日本演员,但所传达出的还是那套美式价值观。对于侵略者的形象,东木有意模糊了善与恶的分界,只用那封来自天下母亲相同的家书来完成情感共鸣,虽简单但有效。因此它依然是一部反战思维浓厚的电影。

美国人拍的从日军视角讲述硫磺岛战役。个人挺喜欢的。画面色调很好,契合环境。分别从粟林忠道,一个胆怯的新兵和身边的人,几个军官入手。粟林忠道和新兵的家书,本质都是对家人的不舍。剧情发展自然,节奏把握还行。儿童合唱团的那首歌的调子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既是对军国主义的讽刺,也是让日军思乡叹息的歌谣。粟林忠道和传统的将军不同,禁止自杀,而影片中的很多日军都死于自杀。粟林忠道由于去美国上过学,有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也因此与很多人格格不入。西男爵是影片里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求死不得的中尉倒承包了影片为数不多的笑点。影片总体围绕着人性来叙述。缺点感觉日军全程挨打,美军就没死几个人,事实上硫磺岛一战,美军也伤亡了不少人。

作为战争电影无疑是优秀的,硫磺岛之战是个人二战太平洋战争中最喜欢的经典战役。这电影以一个普通大头兵的视角去全景重现那场战役,而那一封封没能寄出的家书都将战场上的杀人机器重新拖回成了普通人,在这一层面上本片是写给卷入战争中普通人的悲歌。二战日军在亚太地区作孽太多,影片中却用一种温良的形象来塑造,对日军的正面描写以及勇猛作战的情节总是看着令我有些不适。作为战争电影无疑是优秀的,平铺直叙也比隔壁兄弟篇的旗帜要好,但民族情感上这很难评。ps:个人并不如许多激进派般对日本恨的牙痒痒,日本作为亚洲不多的发达国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应该是一面镜子,照出在我国发展道路上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而二战之仇也不应以其人之道,真正的报仇雪恨应该是不断进步发展,让国家立于世界之巅。

《父辈的旗帜》兄弟篇,“永远寄不出去的家书”。不同于前者美军视角,本片从二宫和也所扮演的日军士兵的很多言行举止中能看出编剧和东木老爷子是想以一种偏隐忍的方式来探讨以及控诉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对当时日本普通人的影响;而渡边谦饰演的粟林忠道作为早年和美国人有这样接触经历的人,其最终结局便显得更为唏嘘了(不过我并不觉得多可怜...)。一个本就没可能胜利的防备任务,搭配上片中日军各个不同类型、阶层的军人的反应,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比想象中有力度的反战和控诉发动太平洋战争一方的情绪。色调和场面角度的优点延续了《父辈的旗帜》,不过本片确实稍微要精彩一些。不过说起来这么一部纯日语片却是美国出品、制作和由东木老爷子执导,不知道演员和主创们在片场交流是不是很麻烦...四星半。

估计是东木的一个拍摄项目,同时拍了父辈的旗帜跟硫磺岛的来信,用一场战役的双方视角,来展示不同的内核,父辈的旗帜更多是控诉高层的冷漠无情,“国家英雄”是被塑造并利用的,谁都可以做,需要的只是这个形象,任何实体都是可以被抛弃被替换的;硫磺岛的来信更多是展示处在劣势,绝望状态下的坚守,最后挖出来未被寄出的家书们,让人们突然觉察到,那些一个个在战场死掉的战士,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是儿子,丈夫,父亲,那种张力感有点像波斯语课的结尾,但是依旧是东木克制冷静的风格。

东木大叔出品,他拍了父辈的旗帜,是从美军角度描述美军登陆硫磺岛作战经过,硫磺岛的来信是从日军角度,描述怎么防守美军,日军已是强弩之末,海军被太平洋舰队打趴,却必须要防守这个战略要地,失去硫磺岛,日本本土就很容易被攻破了,单靠陆军防守岛屿,且要防守美军海陆空联合打击,被攻破是迟早的事情,这部电影里面日本普通一兵,被强行征兵,上战场,内心反抗但是也被爱国潮流裹挟,上战场的都是某些人父母、儿子、伴侣,基本不会回来,战争一开始夺走你的工作、房屋,再夺走你的家人,这就是普通人要面对的战争,民族大义国家利益,放到平凡人身上就是具体的一草一木一个个生命和灵魂,最后被战争吞没。看了硫磺岛来信和父辈的旗帜,原来一个故事还能拍两部,角度不一样,但是都要说的就是战争是不可取的。

很难相信这样一部“日本风格”浓厚的电影是美国人拍出来的,对于了解二战期间日本政治、军事、国民心态和社会生活都很有帮助。电影以栗林忠道和一名普通士兵的硫磺岛战役历程为主线,从日本视角描绘了这场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残酷的战役。影片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即同理心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因素:从栗林拒绝让士兵无谓牺牲、到西竹一读起美军士兵的家书,处处体现出“异国经历”对降低战争残酷性的潜移默化作用。而向被征召士兵鞠躬说“恭喜”的妇女救国会、被逼着枪杀一条狗的菜鸟宪兵、集体“玉碎”的日本士兵,则体现出极端思维的悲剧色彩。当然,电影亦有不足之处,比如前期的出场人物过多,形象塑造不够鲜明,对战争进程的事实叙述也有些混乱,但是,瑕不掩瑜,这确实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获得奖项

  • 第10届好莱坞电影奖
    第10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最佳剪辑
  •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音效剪辑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33届土星奖
    第33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国际电影
  • 第7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第7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导演
  • 第64届金球奖
    第64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提名:最佳导演
  • 第3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3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最佳外语片
  • 第7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7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Top Ten Films / 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