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人(1980)

The Elephant ManUP:2021-09-25

《象人》(英语:The Elephant Man)是一部1980年美国历史剧情片,由大卫·林奇执导,尊·赫、安东尼·霍普金斯、安妮·班克罗夫特主演;该电影改编自19世纪英国「象人」约瑟夫·梅里克(Joseph Carey Merrick)的真实故事。

象人

评分:8.2 导演:大卫·林奇 编剧:克里斯托弗·德沃雷 / 埃里克·伯格恩 / 大卫·林奇 / 弗雷德里克·特里夫斯 / 阿什利·蒙塔古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 约翰·赫特 / 安妮·班克罗夫特 / 约翰·吉尔古德 / 温蒂·希勒 / 弗雷迪·琼斯 / 迈克尔·埃尔菲克 / 汉娜·高登 / 海伦·瑞安 / 约翰·斯坦丁 / 德克斯特·弗莱彻 / 莱斯莉·邓禄普 / 菲比·尼克尔斯
类型:剧情 / 传记
片长:124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80-10-10(美国)
IMDb:tt0080678

象人简介

象人(约翰•赫特 John Hurt 饰)是一个天生的畸形症患者,他的脸长得就像大象的脸,因此而得名。象人一直被利欲昏心的马戏团老板利用,带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出,受尽了非人的虐待。象人所经受的遭遇社会名流们都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乐观坚强的象人却承担了下来。
  直到有一次,象人遇上了年轻的英国医生(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出于怜悯和医生的操守,他与马戏团老板签订了“领养”协议后,将象人带回了医院作研究。在医院里,象人重新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而医生也在和象人的交往中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他已经舍不得这位“上帝的弃儿”。但利欲昏心的马戏团老板带人又将象人抢了回去,象人的新生活是否就此终结?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乔纳森·桑格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大卫·林奇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约翰·赫特

简评

表面上看很主流,像个迪士尼本子,但拍法牛逼炸了,自打象人一出场就完全是林奇的show time了。叙事和技法巨简洁,但玩法很复杂,象人被“观看”这个动作稀松平常,甚至没有给观众任何一个可以容纳猎奇的镜头,群众在看象人,观众始终没有群众的主观视角,假拟性的主观镜头只能让观众看到人性的缺失,而真正的主观镜头往往有失偏颇。后半段把叙事重心扭转到象人身上,由象人引领的主观镜头和受阻隔的客观镜头组合,怜悯和剥削都是单薄且无力的。林奇没太有带领观众走入人物内心的欲望,他是电影中分配权力的大师。

由于有原著小说作为文本基底,本片的情节基本被叙写于古典结构之中,相对于林奇其他实验性质的作品,其剧情片的特质也因此更加显著。在这一方面,林奇对叙事节奏的把控可谓十分恰到好处,甚至令人感动。解读象人的诞生至少有三个角度,其一是表层的,即实在界(大象)的物种(生殖)入侵,其二是深层的,即实在物对幼年精神所造成的创伤性产物,其三是社会的,浓雾的场景与机械工业的蒙太奇,现代社会将人异化的隐喻。另外还存在着两对张力,外表丑陋的象人与道貌岸然的“正常人”在道德水准上差距,以及象人与常人在面对上帝时信仰程度的差距,从这两方面来看,象人都是更高的存在、更接近上帝的存在、更是上帝的子民——这是本片最深的主题和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反讽。有趣的一点是,在本片中,语言似乎构成了识别人之同类的标示,语言的边界即人的世界。

1980年的象人,拍摄时间大部分花在了这个上面:每天需要用七到八个小时来化“象人”妆,之后还要花两个小时卸妆。因此主演约翰·赫特不得不早上五点就赶到片场,然后从中午一直拍到晚上10点。压力如此之大,以致他不得不干一天休一天。 大卫·林奇谈安东尼·霍普金斯落泪场景,“我认为在自己所有的影片中,最好的摄影机移动出自[象人]里的一个场景,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角色第一次发现了象人,摄影机推近看他的面部表情。从技术上来讲,这一次的摄影机移动很好,而且就在摄影机停在霍普金斯的面前时,他哭出一滴眼泪。这完全不是设计好的状况,只是发生在影片拍摄现场的一个魔法。虽然是第一次拍摄,但我看到它的时候便认定,再拍第二遍是毫无意义的。”

20210122-或许不像John Merrick一样身体严重残疾,但这种因某方面与社会格格不入而不被理解,甚至被讥笑嘲弄的经历应该是人们普遍的情感: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被视为“怪物”;“我们听出了自己所收到的伤害的回响,是那些不能够或不愿意公平对待我们的人加于我们的伤害。”;关于演员:霍普金斯年轻到一开始竟没认出来;象人和医生的几滴泪表现得挺绝的,滴到我的心里了(ps. John Hurt老爷子参与过的许多电影我都看过,但我这个名字一点印象都没有(pps. 虽然全程不知道脸,但那一只左手我就知道是帅哥!!))

。①受尽马戏团老板虐待的象人被医生接走送进医院后被越来越多人接纳,几个月后在医院安然死去的温情故事。②摄影(光影/构图)表意很有力;一些地方对自然音(象人喘息声、工厂运作声、雷雨声、等)的运用很好;配乐大赞。③和剧院女明星互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那段有种柏拉图式浪漫;象人看舞台剧那段的叠影颇梦幻;两段梦境设计地极好(最喜欢他死前的星空梦境。不过在这么童话的故事中插入复杂的梦境其实气质上有些错位)。④一开始象人的样貌对观众来说猎奇而诡怖(当然也不是很恐怖。象人造型的尺度掌握的很好)。后来,通过一恶人欺负象人的过程中对恶人的仰角镜头和象人的俯角镜头建立强弱关系,让观众从此从猎奇/害怕象人转向同情象人。

影片从人社会属性的角度,着手“John Merrick”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性,将社会批判的重心放在对“观看”之道德问题的探讨上,剧情对白蕴含着对边缘角色的人文关怀;开头的一段林奇式的超现影像使观众潜意识,将Merrick天然地与乱性暴力肮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无可否认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但影片的叙事将Merrick的诞生解释为受大象强暴的产物,这对于Merrick的生命意义是一种亵渎,使之人文立场遭受质疑;故事略显平庸,不过林奇的超现手法以及主观心理的视觉呈现,倒还是为影片增添不少新颖鬼魅之处;剧作结构严密完整,人物最根本最深层的欲望贯通全片,早已埋好Merrick的悲剧结局,想起很久之前读过的一本儿童读物,“幸福无法让它(他)活到下一秒钟”,“象人”成“人”的一刻即是死亡。

一部对社会以及人性深入探究的电影,大量运用魔幻色彩表达人物心境。人之初,性本善,可是随着生长时伴随着的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时的本性已经深入内心,这与阶级的高低无关,如本片中为了自己利益不惜利用不幸的人如拜斯和医院内部暗中盈利的那个人以及听完约翰的控诉后还骂他的那些群众;与之相比如医生与他的妻子,如护士与院长,如女王与女演员,他们中虽有些第一次见面不能接受,但他们本质上就是善良的人,俗话说“本性难移”。约翰是一群人中最不像人的,但他又是一群人中最像“人”的,他的本性仿佛伴随着出生就确定了,他具有人最原始的情感,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电影立意很好,但故事结构太简单,每一步都在预料之中,没有太多惊喜的情节。

个人一贯是反感煽情的,但这有关象人的讲述,似乎超越善恶美丑。也或许是过度解读,在人道主义感性之上,我以为林奇在作品中有了宗教哲学般的参悟,从而触及到灵魂本质的愧怍。对生来带有不可治愈的不幸,报以慈悲心的施受,并在全片末尾将视角归还给Jhon Merrick自身,照亮对美丽母亲最本真的爱慕,这样人性共同的光辉,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人性崇高的痛苦自证呢?影片最有感染力,是黑白胶片的堆叠虚化,迷离阴郁,提炼出工业文明下人的压抑心理,想起某首诗中所写:“一种格言似的陈旧氛围”

有些意外又有些失望。没有想到通篇竟然是一种如此四平八稳的拍法,并没有基于象人去构建一种影像语言,也没有对于他身世得复杂性有更多的描写,简简单单的去展现一种人道主义关怀,完成了一部如友邻评论道的“迪士尼电影”。这本身并不是问题,而且对于人的异化的关注也一直都是大卫林奇的关注点,但是当知道这是一个真实人物并且有着非常详细的资料记载之后,感觉片子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实在是少。对于弗雷德理科医生对于象人本身复杂的关系以及隐约存在的剥削和俯视态度下的怜悯,或者是对于当时伦敦的畸形秀背景以及这类残障人士境遇的描述,都几乎没有触及。不过大卫林奇至少还是做到了去传达出一种象人这种在当时完全无法被接受的异化的人类在各种场合和环境抑或是人群当中都难以寻求到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栖身之所的处境和感受

比較不大衛林區的大衛林區電影,也讓非林區粉的好入門。對人性的描寫覺得不夠深入,過多過於美好的幻想,一個素昧平生的演員,只因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象人,就被他內心感動?然後見到本人完全更看穿他內心的純真、善良、最後還在臉頰上留下一吻?甚至結尾邀請他看戲,一切都如此的過於天真爛漫。同場的觀眾,似乎也隨波逐流因為這名演員對象人的致敬而暫時失去了對象人的歧視。 整部片較於一般的刻板印象,沒有太多深層的描繪實為可惜,但表演是非常成功的,實為感動人心。象人見過最美好的人性,卻也經歷了悲慘的際遇,但這不也就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際遇嗎?

这片子为何有名……拍它干嘛,悬疑片么不悬疑,恐怖片么不恐怖,感化教育么全是白左的槽点。吻象人和霸凌象人的人是一类,反人性,看到象人恐惧但不伤害他才符合人性。忽视人的本性(片中就没有这样的人物,无意深究罪恶(霸凌第二天的追责像卓别林喜剧,树立刻板典型(马戏团老板,但是强调反人性的善(接吻喝茶看歌剧、象人突然爆发的儒雅谈吐等,想表达的东西幼稚又单薄。最后象人逃离马戏团老板,小男孩默默看向老板的马车倒是有点深刻了。也许这对合作伙伴原本相依为命,但高尚闯了进来,象人是同情接纳的对象,他能成全高尚,老板成了批判的对象,为了衬托高尚,即使老板努力想恢复维持原状也是徒劳,象人再无法面对曾经的不堪,而高尚的新生活能长长久久吗?所以他必须活不了几天就剧终。但霍普金斯演得很好。

开头极其林奇——喧闹的马戏团外部,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来找乐子的人,场景中声音极其混乱嘈杂;之后镜头跟随医生进入马戏团内部,我们首先看到大声狂笑的小丑,然后是丑陋畸形(应该是为了喜剧效果化妆)的女人在大笑,随后声音渐隐渐弱,场景越发拥挤压抑,阴影占据了大半空间(整个马戏团镜头其实都在按照这种规律进行拍摄),最后,镜头来到象人的房间,象人的主人开始指挥表演,整个场景只有主人和小孩的责令声,最后,声音断绝,我们只能看到医生惊恐、怜悯的面部特写…林奇先用近乎冲出银幕的声音和视觉场景迫使观众参与银幕内发生的一切,当观众的感官被无限放大至无法承受之时,声音消失,视觉成为唯一的主角,这便是林奇将恐惧与反思视觉化的精要之一!

获得奖项

  • 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Production Design/Art Direction / 最佳影片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第3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3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外国影片
  • 第38届金球奖
    第38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1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