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启示录(1979)

Apocalypse NowUP:2022-04-01

《现代启示录》(英语:Apocalypse Now)是一部1979年的电影,由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执导,根据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之心》改编,但背景设置在越战时期的越南。内容讲述战争期间,一名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军官奉命去刺杀另外一名叛逃并据地为王的美军上校。通过他在途中的种种经历,深刻地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性最深层的恐惧,并反映原始丛林文化和美军的战争行为,对文明是否真有进步做出质疑。

现代启示录

评分:8.5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约翰·米利厄斯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迈克尔·海尔 / 约瑟夫·康拉德
主演:马丁·辛 / 马龙·白兰度 / 罗伯特·杜瓦尔 /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 / 山姆·伯顿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 阿尔伯特·海尔 / 哈里森·福特 / 丹尼斯·霍珀 / G•D•斯普拉德林 / 斯科特·格伦 / 詹姆斯·基恩 / 克里·罗塞尔 / 辛西娅·伍德 / 考林·加普 / 琳达·卡朋特 / 杰克·唐蒂博 / 格伦·沃肯 / 达米安·利克 / 赫布·赖斯 / 马克·科波拉 / 比尔·格雷厄姆 / 杰瑞·罗斯 / 迪克·怀特 / 克里斯蒂安·马康 / 奥萝尔·克莱芒 / 弗兰克·维拉德 / 罗曼·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47分钟(公映版) / 183分钟(最终剪辑版) / 196分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 高棉语 / 越南语
影片别名:当代启示录
上映:1979-05-19(戛纳电影节)
IMDb:tt0078788

剧情

1968年,特种部队上尉班杰明·韦勒(Benjamin L. Willard)奉命前往越南「制裁」已失去控制的上校华特·寇兹(英语:Colonel Kurtz)。寇兹已不受上级指挥,在中立的柬埔寨指挥自己的部队,并被土著当作半神崇拜。在溯游而上的过程中,韦勒见证美军使用各种激烈残暴的行为来杀害人类,让他不禁开始思考所谓文明的意义。一日,韦勒得知六个月之前有人被指派相同的任务前往刺杀寇兹,但是失败;上级称他已自杀,后来韦勒发现暗杀者实际上加入了寇兹。最后在丛林深处,韦勒终于找到寇兹;片末韦勒用大砍刀杀死寇兹,最后在土著的注视及膜拜下带着寇兹留下的纪录与最后一名队员兰斯一同乘船离开。

角色

  • 马丁·辛 饰演 主角班杰明·韦勒上尉
  • 马龙·白兰度 饰演 华特·寇兹上校
  • 劳勃·杜瓦 饰演 比尔·吉尔戈中校

制作

1976年3月1日,剧组飞往菲律宾马尼拉开始了5个月的拍摄。

奖项

坎城影展
  • 金棕榈奖- Francis Ford Coppola
  •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Francis Ford Coppola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摄影奖- Vittorio Storaro
  • 最佳音效奖- Walter Murch, Mark Berger, Richard Beggs, Nathan Boxer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导演提名
  •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 最佳男配角提名- Robert Duvall
  •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Dean Tavoularis, Angelo P. Graham 和 George R. Nelson
  • 最佳剪接提名
金球奖
  • 最佳剧情片提名
  • 最佳导演奖
  • 最佳男配角奖- Robert Duvall
  • 最佳配乐奖- Carmine Coppola 和 Francis Ford Coppola
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
  • 最佳导演奖
  • 最佳男配角奖- Robert Duvall
  • 最佳配乐提名

评价

本片目前在烂番茄网站的好评是97%,平均分为8.9。本片根据小说《黑暗之心》改编,并受到研究巫术与宗教关系问题的著作《金枝》的影响,大意是奉命消灭邪恶力量的英雄,过程中受到恐惧、暴力、仇恨的摧残腐化;在电影《星际大战》与游戏《暗黑破坏神》都有类似的情节。

荣誉

美国电影学会荣誉:

  • AFI百年百大电影 - #28
  • AFI百年百大电影台词:"I love the smell of napalm in the morning." - #12

2001年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

片中第1骑兵师搭乘UH-1直升机,进行空中机动作战的片段,导演法兰西斯·柯波拉匠心独具地配上了华格纳歌剧配乐「女武神的骑行」,展现出了军事行动的磅礡气势,却又同时衬托出了画面上战争进行的残酷血腥,这也成了影史上的经典片段。
影片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奖项。2001年推出了该片的加长版《现代启示录重生版》(Apocalypse Now Redux),全长202分钟。影片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简评

与此片若即若离纠缠了三天,每个段落交叠之际,我会控制不住地退出去看一点轻松的东西,说不清楚那压迫着促使我逃离的是什么,但我知道它同样吸引着我再一次回到科波拉的祭坛前,观摩完这场被虚无与荒谬填充的仪式。越战对美国造成的创伤是极其独特的,一方面要承受侵略者身份带来的道德不正当性,另一方面以失败的局面丧失了权威和自信,又要竭力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宏观维度难以调和的矛盾体现在越战之中的个体身上,造就了被流行文化和原始本能支配的士兵们,愚蠢,痴狂,疯魔,迎接死亡。科波拉赋予了战争最鲜明的丑恶。上尉刺杀上校,一路的声色见闻与内心议论,接近的过程被编排得极具象征意味,现实中蕴含着魔幻色彩,进入古兹的领地后,故事仿佛进入神启之境,语言支离破碎,形象晦暗不明,看不懂,但跟着光影与音乐,似乎进入一种永恒的混沌。

95。自虐型影片。看的196分钟导演重剪版,时间就虐人,影片内容更是自虐,可解读的方向太多。迷幻摇滚,色彩的运用,给人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运用的也是合情合理,既做到了商业,也兼顾了艺术。开始迷幻到最后有了一丝魔幻,要么选择两耳不闻,要么选择疯狂,除此之外就剩下死,整片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殉道和人是如何走向疯狂的。配角基本都很饱满,虽然时间很长但基本没什么能让你停下来的理由,套用了一个很老派的故事,用公路片的手法讲述了一场战争,一场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对战争意义的反思,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对与其说是现代启示录不如说是现代反思录,导演的说教意味真的很重,但你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不给这电影5星。结合当下进行思辨,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这是应该干的事,对于这场没有人烟的战争来说,真是太有前瞻性了。

影片最后一段白兰度的形象与弗洛伊德的原父遥相呼应,男主的“弑父”行径与部落成员的屠牛仪式在平行剪辑中突显出二者结构上也与弗洛伊德的“矛盾情感”以及对图腾的解读相一致。战争才不是什么文明外表之下的血海翻腾或是被压抑的本能,战争正是压抑本身,压抑的是压抑背后的一无所有。男主最后似乎意外成为一个“拉康式的分析家”,他先是占据了相对部落成员而言的“理应知道的主体”之位,承担了他们的移情,接着带着同伴离开,完成了“反移情”,迫使部落成员认识到“大他者不存在”。这也是影片的反战思维所达到的大多数战争影片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不是宣扬人性光辉或是对所谓“性本恶”的盲目崇拜,而是想办法穿越二者的幻象,认识到人性如何将自己伪装为“邪恶”,认识到这种伪装如何建立在一种空位之上,并尽可能直面这个空位。

太可爱了,就算片长三个多小时但光斯托拉罗的摄影就足以享受。前两个小时看得忘记了片名,当成了普通反战电影,非常不满调色和灯光用得太重让战火失去了现实的肮脏感(但就算是现实的肮脏感也不该是好莱坞一贯的那种,而应该是新现实主义的那种沉闷肮脏)。进入伍兹的世界之后看到码头上的*Apocalypse now!*重新想起来了片名。华丽的颜色和occultism的布景成了原始主义蒙昧主义反启蒙主义,前期冗长的铺垫成为了不停地对现代性及其失败(但这样说就变得老生常谈了)之一瞥。圣经中的启示录耶稣基督施以天灾惩戒罪人,现代性的启示录中的天灾成为了一场空转的战争和一切人的失落,耶路撒冷是印度支那的热带雨林中的神庙祭坛和不信不义之人之尸体。现代性是个罪的世界,*可怕啊!可怕啊!*(*你打算如何逃脱?*)

本片是20世纪70年代最有影响的美国影片之一,也越影片以其主题的尖锐性、深刻性和视觉造型的独特性、震撼性引起了各国影评界的广泛关注。科波拉以富有表现力的电影语言阐释了自己对侵越战争的看法。本片通过主人公威拉德沿河上溯寻找被战争逼疯的柯兹的经历,引导观众追本溯源,去探讨越南战争如何使人异化、使人道德沦丧的富有哲理性的问题。越南战争是一场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侵略战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卷入其中,内心里也都会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战争”。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代表着卷入越战的三类美国军人。柯兹是影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但在影片前四分之三的篇幅里他一直未出场,而是通过他人的对白和旁白来勾画他的形象。由于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心理剖析,因此语言手段在这里比视觉形象更有表现力,也更简洁、明晰。

这种电影需要第二遍。很有趣的是看的时候有个人一直在发弹幕,用佛教的无量劫等等在发表自己对电影不同部分的看法,我却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他应该是把电影看懂了,或者就是一个用佛教态度看待一切的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前半段我觉得比较一般,我喜欢后半段,这应该是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不过这种表达也还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抵达心灵,我是这样感觉。另外让我意识到一个很震撼的东西,恐怖。我们每个人在恐怖面前,需不需要人道主义,需不需要意识和人性,需不需要是非。还且只是抛弃所有,生死不再能够影响人的意志,我们要文明?还是要胜利?这也是永恒的话题。现代启示录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我不太受用里面太直白的思想表达,我仍觉得应该是无限的问题,启示不了人类。这有点“空”的意味,又要到东方哲学来了。

#2020SIFF# A++|“《启示录》写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年,罗马皇帝图密善要求人民奉他为神,并且采用了‘我们的主和上帝’这个头衔,约翰被其放逐到拔摩岛,在被囚期间,约翰记录下了一切所闻所见的异象。”有人把战争当作游乐园,有人把战争当作名利场,有人把战争当作使命……这些都无法阻挡谎言和鲜血共同构建的荒诞。如果男主角是现代的“约翰”,那么派遣他前去“拔摩岛”的美国就是现代的自称为上帝的“图密善”。科波拉用相当魔幻和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展现这荒谬又真实的战争,迷幻的音乐和剪辑手法带人进入了一个仿佛科幻的世界。太厉害!全片最有趣的就是跟法国人同桌吃饭的那一段,把侵略和殖民的历史矛盾和概念差异放在一起讨论,这两者从来没有什么区别。看教父的时候没有太大的感觉,这部影片让我真正地见证了科波拉的力量。

人性的疯狂漫无边际,他们甚至不知道要打什么,只知道打仗,他们甚至没有指挥官,只知道打仗,他们试图在打仗中寻找快乐,寻找快感——杀人的快感。“我到了丛林里才有力量”男主的一句话,无疑可知男主也经历过同等疯狂,疯狂的代价就是上瘾,如同毒品,戒掉需要付出更大的力气。男主坐着船不断进入越南丛林的深处,就像进入导致人们疯狂厮杀的源头,越深入越疯狂,人们以无法用理性逻辑来控制自己,全由感性控制,人的本性在电影中被无穷放大。《现代启示录》这个电影名字以及电影里的故事更像是现如今国际局势乱象的开端,到处战乱、枪击、难民、瘟疫等,到处弱肉强食、到处尸横遍野。这部电影可以让人看到现实,看到本质。

2000部,纪念打卡!!!我心目之中的战争电影第一,真正的拍出了战争的本质,所有的方面都有描写,可解读的东西像海一样多,更重要的话,如果你喜欢,你还永远看不腻。长评,以后再写吧,不过还是做点吐槽比较好,美国人真的很会学习他人很多的桥段,把他人的精髓学到了,并且把自己特有的结构加进去,居然会形成如此厉害的经典。科波拉很明显,不像库布里克那样,真的对自己的美学很精通,不会出现后面来才气这么枯竭的情况。不过她自己在70年代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厉害的作品啊!剪辑调动人心,旁白如同布列松一样,尽显孤独,震撼的长镜头与美学,摄影竟然让我想起了安东尼奥尼,及整体的架构,特别是有关宗教的方面又是如此的伯格曼,战争的激烈和多机位是老黑的拿手好戏,音乐与画面的多次异手如同戈达尔。情节吗,很美国,哈哈。

越战背景的反战题材很多,但这个风格太独特了,可以换个名字-《上尉的奇幻漂流》。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越来越夸张离谱,对战争、人性、政治、自由等底层命题的思考也愈发深入。卡司强大,很多龙套都是后来的腕儿。本来至少给4分的,但结尾那段儿太血腥残忍了,看的时候有点恶心和心慌,生理不适导致一直看进度条,强忍着看完最后半个小时。另外虽然层层递进,徐徐展开的手法需要耐心,但相对剧情内容来说,篇幅还是太长了点。最重要的是说教味太浓了,立意是好,也比较深刻,但已经不是发人思考了,完全是恨不得揭开你天灵盖往里面灌,爹味儿太冲。ps,看完翻演员名单才知道,原来主角不是查理辛,是他爹,我说呢,看的时候一直以为是查理辛,但又觉得哪儿不对。lol。

老实说这三小时过得煎熬无比,片子也是花了前后一个星期断断续续的看完。但剧情枯燥无味并不妨碍打高分,因为在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里几乎没有能够具有极强代入感,感同身受的视听效果的,多者追求刺激或者眼泪。本片可以说将战争拉进电影节的至圣先师。此外,中文翻译名不好,大胆的用启示录做片名很长一段时间让我误以为上帝和七天使就在片中,浪费了不少脑细胞。哪怕叫警世通言,亦或者醒世恒言,也比叫启示录贴切的多。欲望是原罪,美国人因为欲望屠杀越南人,法国人因为欲望对越南菜恋恋不舍上校因为欲望不忍死去。但是与前三者不同的是,上校之所以被饱受horror之苦的越南人奉为哲人王,是因为他欲望死去,但不死去,也就是超脱了欲望,与白佬相比,为什么追求超脱欲望呢?是因为欲望生而难以得生,生不如死。只得苟且偷生,自我修炼。

观影感受跟听《帕西法尔》的感受有点像捏233,庄严,厚重,一种上了年纪的强烈的仪式主义和宗教意识。从烈火燃烧的梦境到玩乐般的海岸轰炸,从女郎表演到战壕灯光秀,以及在科茨上校领地所上演的一切——阶梯上的人头、起舞斩牛与科茨之死相重叠的祭祀仪式;无论是戏谑的娱乐的、或是残酷的严肃的仪式,其内部都无一例外地展开一道伤口:一片模糊的,雾蒙蒙的,始终存在的虚无。这样的仪式架构同样呼应着科茨与威拉德两角共同承载的宗教叙事;甚至科茨上校自身即为一套清晰可见的玛纳—塔布公式:由暴力赋予的无限性,由恐惧界定出的禁忌。对科茨而言,战争已彻底失去了zz目的,变成一种有组织的原始冲动。随着这一点的逐步显明,“现代”也逐步暴露出它的虚伪(“炸成两半,再补个创口贴”)逐步退场,并在本片的最后彻底退回神秘混沌的黑暗之中。

获得奖项

  • 第19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19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37届金球奖
    第37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1 / 最佳导演 / 最佳电影音乐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32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32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31届戛纳电影节
    第3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第3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最佳男配角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Track / 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 最佳影片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艺术设计
  • 第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摄影 / 最佳音响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剪辑
  • 第25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25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Director (Migliore Regista Strani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