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宴(1976)

Murder by DeathUP:2021-08-13

怪宴(英语:Murder by Death)是于1976年镘影的一部喜剧电影,于同年6月在美国上映,由尼尔·西蒙编剧,罗伯特·摩尔导演,演员有亚历克·吉尼斯、大卫·尼文、玛吉·史密斯、彼得·塞勒斯、彼得·福克等,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也客串了角色。本片有着传统悬疑片的形式,其中几位侦探的原型也都是侦探小说史上的著名侦探,但其重点并不在于通过推理和调查找出真凶,而是重在戏仿乃至恶搞传统的侦探小说和悬疑片。

怪宴

评分:8.2 导演:罗伯特·穆尔 编剧:尼尔·西蒙
主演:艾琳·布伦南 / 杜鲁门·卡波特 / 詹姆斯·可可 / 彼得·法尔克 / 亚历克·吉尼斯 / 爱尔莎·兰切斯特 / 大卫·尼文 / 彼得·塞勒斯 / 玛吉·史密斯 / 詹姆斯·克伦威尔
类型:喜剧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片长:94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怪案 / 谋杀晚宴
上映:1976-06-23
IMDb:tt0074937

剧情

神秘住宅的主人莱昂内尔·吐温在寄给五位世界名侦探(查尔斯顿先生、王督查、米洛·比埃尔、萨姆·戴蒙德和杰西卡·马波尔)的邀请函上签名,邀请他们参加“晚宴与一场谋杀”(Dinner and a murder)活动。签好名后,由双眼失明的管家把信寄出。随后这五位侦探各带了一位亲属或朋友来到了这座神秘的宅邸。这五对来客在路上、宅邸大门、和盲管家的交流乃至自己的房间中都遇上了各种诡异又搞笑的状况,盲管家接待完客人后,吩咐新来的聋哑厨娘开始准备晚宴。晚宴上杀机重重,先是王督查发现自己的酒里有毒,之后他和查尔斯顿先生又侥幸躲过掉下的利剑,喜欢美食的米洛·比埃尔则是饿得不行,而盲管家应付完客人后,教训了完全没准备晚宴的聋哑厨娘一顿。

不久莱昂内尔·吐温先生现身席上,宣称他自己是本世界最伟大的犯罪学家,向客人们挑战说,到午夜时分,桌上的某个人会被杀死,破解真相的人可以获得一百万美元的悬赏,之后就又消失在黑暗中。众人正人心惶惶时,厨娘奔了进来,大张着嘴叫喊,似乎要说什么。侦探们立刻分成两组,王督查、马波尔小姐和米洛·比埃尔先行勘察,发现管家死在了厨房。当他们回到餐厅时,发现门上了锁。比埃尔奔回厨房拿钥匙,惊奇地发现管家尸体不见了,只有衣服留在桌前。他们打开餐厅,里面空无一人。墙上的驼鹿头提示他们“关门从一数到十,扭动门把重新试”。照做之后,他们才发现了等在餐厅里的其他人。第二组的查尔斯顿先生和萨姆·戴蒙德进行调查时却发现了赤身裸体的管家,随后遇到了类似的房间变换的情况,这让来客们觉得这个别墅机关重重,决定集中在餐厅里手挽手坐着等待午夜到来。可午夜时分过去了,谋杀并没有发生。

大家刚认为危机已经过去,却发现吐温先生本人被杀了。他们正在怀疑厨娘时,又发现了一具仿真的厨娘模特。这让大家觉得晕头转向,决定喝酒休息,进行推理。可推理开始后不久,侦探们就互相揭露起对方隐私乃至争吵起来,最后大家发现每个人都有杀死吐温先生的动机,弄得不欢而散。当夜侦探们受到了毒蛇、煤气等死亡威胁。最后五对来客都战胜了死亡的威胁到了办公室。

结局

面对着重新活过来的管家,他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管家宣布“你们都错了”拉下了自己的面具,他正是被杀的吐温先生。他开始逐一批评侦探们惯用的推理方式(实际上是侦探小说作者的写作风格),比如隐瞒线索、愚弄读者、为了出人意料编造逆转结局等,“现在,局面反转了,成百万神秘小说的读者终于出了口恶气”。看到五对来客垂头丧气地离去后,吐温先生摘下了面具,她是厨娘。

演员、角色与对应的侦探

  • 杜鲁门·卡波特扮演宅邸主人莱昂内尔·吐温先生。亚力克·吉尼斯爵士扮演盲管家,他当时已经很少到好莱坞拍戏,但他认为这部电影“让人愉悦,非常有趣,只是自己可发挥的地方太少”。南希·沃尔克扮演聋哑厨娘,这是她的最后一部电影。
  • 大卫·尼文和玛吉·史密斯扮演迪克·查尔斯顿和朵拉·查尔斯顿,他们是一对来自美国上流社会的侦探夫妇,源于达希尔·哈米特的《瘦子》里的尼克·查尔斯和诺拉·查尔斯。上流社会的习惯让他总是过于彬彬有礼,这让硬汉派风格的,主要解决社会底层案件的山姆·戴蒙德很受不了。
  • 彼得·塞勒斯扮演西德尼·王督查,这一角色源于名侦探陈查理,他保留了陈查理爱引用谚语和用比喻说明问题的特征,同样保留了陈查理常法语法和用词错误的缺点,如把墙上装饰的驼鹿头称作牛头,不用定冠词,结果总是被吐温先生批评。理查德·奈瑞卡则扮演他的日本养子威利。
  • 詹姆斯·科科和詹姆斯·克伦威尔扮演来自布鲁塞尔的侦探米洛·比埃尔和他的司机马塞尔·卡赛特。他们源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著名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和他的助手阿瑟·黑斯汀斯(英语:Arthur Hastings)。米洛·比埃尔保留了波洛喜好美食和讨厌别人把他当成法国人的特点。这也是詹姆斯·克伦威尔的第一个电影角色。
  • 侦探剧《神探可伦坡》的主演彼得·福克扮演萨姆·戴尔蒙德,这个角色的原型是达希尔·哈米特笔下的私人侦探山姆·斯帕德。他保留了山姆·斯帕德的部分硬汉侦探特征,很多台词源于山姆·斯帕德为主角的《马耳他之鹰》和扮演山姆·斯帕德的亨弗莱·鲍嘉的经典《卡萨布兰卡》。艾琳·布伦南扮演他的秘书,这一角色源于《马耳他之鹰》里山姆·斯帕德的秘书艾菲·佩林。
  • 艾尔莎·兰彻斯特扮演英格兰女侦探杰西卡·马波尔小姐,九十三岁高龄的埃斯特里·温伍德扮演老态龙钟的从小照顾马波尔小姐的护士。他们两人在二十年前的《玻璃拖鞋》中合作过。马波尔小姐这一名字源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简·马普尔小姐,但影片中的形象和性格与马普尔小姐截然不同,反而是护士的形象更像马普尔小姐。

外在链接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怪宴》的资料(英文)
  • TCM电影资料库上《怪宴》的资料(英文)
  • 烂番茄上《怪宴》的资料(英文)

简评

电影将历史上几个著名的侦探形象聚在了一起,很多细节都有反映原著里人物的推理特点。我个人来说只认出来一个波洛,不过即使抛开这些人物背景,仅仅从故事本身出发,《怪宴》也足够有趣,尤其是对那些侦探小说和电影里,俗套或故作聪明到可笑的桥段进行讽刺拆台。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为了使每个人都拥有作案动机,竟然勉强让“世界最优秀的五大侦探”,都和别墅主人挂上了关系;为了弄出反转效果,每个人都故意隐藏线索信息,一直到结束才点出别墅主人的多重身份,只是这一次没有一个侦探推理成功,而这些套路现在好多侦探电影仍然在用。

风味独特的怪味豆,如果熟悉推理小说的朋友更能体会其中埋藏的诸多乐趣;打破古典推理的既定模式,推理小说中的各种禁忌和规则完全被置之一边,那些被奉若神明的名侦探更是遭到恶搞和反讽,被凶手玩弄于股掌之间;暴风雪山庄的模式,事先预告的神秘谋杀,各怀鬼胎的客人们,影片能在黑色幽默与惊悚悬疑中寻求平衡着实不易,虽然单就推理来看并没有多么惊人的诡计,但对人性的挖掘和故事层面的精雕细琢,就远远胜过去年的《利刃出鞘》(但本片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确实是处败笔)。

看完不明觉厉。开始以为是正经推理,看的时候被盲人管家和聋哑厨娘各种误会笑死,一直在等反转和真相,最后跑出一个侦探推理出一个凶手,管家身份一直在变,大乱炖让我成功的迷糊了。看了影评觉得双先生和厨娘就是双女儿,但是双和管家死没有也有点迷,很多影评说出了五个侦探的原型,双女儿最后也对侦探小说刻意的情节做了控诉,除开侦探粉丝滤镜单纯看这部电影,笑点不过时,阴森悬疑夹杂搞笑很黑色幽默,侦探和家属人物特点非常鲜明。这个家也太厉害,所有东西都是成双的,除了结尾有点没看懂其他的都很厉害。演员演技都好棒,麦格教授好优雅迷人?

有趣的片子,恶搞了很多侦探小说的主人公,王稽查是华人侦探陈查理,迪克和朵拉夫妇指的是电影《瘦子》里的尼克和诺拉夫妇,皮埃尔恶搞的是阿婆笔下的波洛,山姆·戴蒙德暗指硬汉派侦探山姆·斯派德,马布尔小姐恶搞的是阿婆笔下的马普尔小姐,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和致敬桥段待慢慢玩味,后半段稍弱~

虽然我觉得操作这些的可行性低到爆了,有些地方比如餐厅疑云之类的我也能提前猜到了,推理部分也不算很精彩,逻辑有点牵强,但是这种题材,剧情,这种构思,设定,以及里面的每一个奇思妙想,都很有意思!!很有趣!!!剧情也是精彩的,只要无视bug就行,我超级喜欢!!

“长久以来你们一直是那么聪明,你们都忘记了低调谦虚,多年来你花样百出地捉弄读者,为了出人表意你们尽搞些没有道理的结局,而你甚至在书的最后五页还让从未露头的新角色上场,至于你,总是藏起线索隐瞒信息,让我们根本无法猜出凶手,现在可好,时局反过来了,成百万愤怒的读者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首先必须要吐槽一句,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诋毁真的是无孔不入,以至于影响了西方一代人对东方的理解,哪怕是以中国籍侦探为蓝本创造的角色都透着一股傅满洲的邪恶范儿。随着推理小说的蓬勃发展,反侦探文学也开始抬头,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典型的反侦探作品,嘲讽了推理小说中无穷无尽的反转和过度依靠侦探的推理。

,应该是最近看过最有意思的片子。代表读者的这一方——也就是双先生、盲管家以及聋哑厨娘——在电影里完成了从促发事件到影响事件最后玩弄事件的转变,结尾还以一个近似三人合体形象出现,并掠夺了五位侦探在解谜过程中的主动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操纵真相,也就是读者用小说作者之上的力量对作者完成了复仇。

《妙探寻凶》给我的观感不错,所以风评更好的本片就没理由不看,结果,又一次失望了,豆瓣评分永远都是这么谜...比起推理来,本片的重点在恶搞与反讽上,这需要很大的阅读量,如果不知道每个角色对应的原型,以及该原型的性格特点以及推理风格,根本不可能get到槽点。好在我侦探小说看得多,波洛、马普尔、陈查理、斯派德(那对夫妻是真不知道原型)我都算是略知一二,可即便知道槽点和梗在哪里,我还是觉得本片很无厘头,没有丝毫爽点。推理片爽在抽丝剥茧一气呵成的酣畅感,而喜剧则爽在密集的笑点以及接地气的包袱,本片什么都想要却又什么都不得精髓,就很四不像,又是名气大于内容的一部片子。

,捏他了好几个侦探形象,但我只能认出马普尔小姐和波洛。好几位演员都在阿婆的电影里出现过好眼熟,这种熟悉感好像就更适合用来玩梗了。揭秘那段是在吐槽讽刺一些侦探小说不够本格吗?电影最后结局的反转直接把这个讽刺效果拉满。马普尔小姐和她护士的错位感挺搞笑的,这部电影里马普尔小姐的形象是不是参考了演员在控方证人里的角色形象?唯一让我不适的一个形象就是里面的华裔侦探,在我这里是本片的最大扣分项,这个华裔侦探的妆造完全是“满大人”,电影,白人学不会尊重人就别碰华裔角色

非常赞的反类型悬疑片,感叹阿婆竟然占了两席,福尔摩斯和罗宾、布朗神父缺席有点可惜,不过故事里面的各种梗,结尾对于每个大侦探的评语,结尾的变脸游戏,还有是否真有谋杀发生的最后悬念,都呈现了整个故事的精巧与幽默,估计这类电影恐再难及

醉了,尤其Peter Sellers饰演的Sidney(Charlie) Wang(Chan),更尤其什么诡造(帽)型(子). 说实话,这么多大侦探凑一起,情节简单了点,但阿加莎姑妈原作如此,也是没有办法。不过,谁来看故事呢?这么多大咖,当然要看他们一本正经搞笑

获得奖项

  • 第34届金球奖
    第34届金球奖
    提名:Best Acting Debut in a Motion Picture - M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