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丝(2018)

翠絲UP:2021-07-27

《翠丝》(英语:Tracey)是一部2018年香港LGBT议题电影,由李骏硕导演,姜皓文、惠英红主演。本片是演员梁舜燕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演出。

翠丝

评分:6.9 导演:李骏硕 编剧:舒琪 / 李敏 / 李骏硕
主演:姜皓文 / 惠英红 / 黄河 / 袁富华 / 余香凝 / 吴肇轩 / 周祉君 / 陈蕾 / 葛民辉 / 岑珈其 / 梁舜燕 / 顾定轩 / 黄溢濠 / 李昭南 / 陈志全
类型:剧情 / 同性
片长:119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影片别名:Tracey
上映:2018-11-22(中国香港)
IMDb:tt7762748

翠丝简介

★ 港版《丹麦女孩》 勇敢用爱为自己发声!
  ★ 金马影后惠英红 继《血观音》后话题演出
  ★ 本届金马奖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双料入围
  金马奖影后惠英红年度话题演出。安宜(惠英红 饰)与结缡多年的老公大雄(姜皓文饰)在同个屋簷下,一同育有儿子(吴肇轩 饰)与女儿(余香凝 饰),出嫁的女儿也已有孕在身,一切看似和乐无忧,但她竟却从未发现与枕边人原来是同床异梦。某日深夜老公接到越洋来电,得知儿时老友已在伦敦逝世,致电告知的是他的合法同婚伴侣阿邦(黄河 饰),并预计携带老友骨灰返港安置。与此同时,老公又安宜客串票戏的场合,重遇他儿时认识的昔日粤剧花旦打铃哥(袁富华 饰)。故友骤逝又加上巧遇故知,翻起老公许多往事,他决定坦承揭示深藏已久的秘密:他想要变性。安逸过著师奶生活多年的安宜,自认平静的婚姻生活顿时发生剧烈家变,她与家人将如何面对曾是一家之主的人,如今改名唤做「翠丝」……?
  ◇导演:
  新锐导演 李骏硕
  ◆演员:
  【拆弹专家】姜皓文
  【血观音】惠英红
  【红衣小女孩系列】黄河
  【树大招风】袁富华
  【一念无明】吴肇轩
  【骨妹】余香凝

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男配角袁富华 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李敏 / 李骏硕 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李骏硕

简评

温柔但肤浅的平庸之作。在前面情节的铺垫下,变身戏明显经费不足,女装男主活脱脱一个鲁保罗,关键的坦白戏可以说是老套得敷衍,变性手术过程中身心所必然遭受的震动几乎是完全略过。回顾整部片子,男主角幸运得不能再幸运了,温柔稍加不慎很容易走向天真。从这部片明显看到香港老少演员之间演技的差距,在大银幕上,表情比肢体重要得多。

性别取向大乱炖,酒吧舞池里两男两女合着迷幻音乐跳舞的时候,恍惚《每分钟一百二十击》。生前最后的时光,找回旧友,重拾爱好,变回女人,被男人搭讪,那句“终于可以名正言顺进女厕”,既幸福又令人心酸。“五十岁出柜,八十还在约炮的老gay不知见过多少”,正好像一句鼓励,而打铃哥的死成为契机。和《叔叔》一样,哪怕是不足够恶意的欺骗,仍损坏了一个女人的生活,但我还是觉得,能够追求个人的真实、自由与幸福是比其他都更重大的事,我永远祝福。

不否认演员中许多大腕,但大家自顾自待在自己的表演方式里……代表前卫的新加坡作家阿邦几乎成为了推剧情唯一的动力,而导演给他的办法就是嘴炮,一些非常说教式的台词,你怎么可以不做自己呢,你要坦白啊…通过这些加油打气不断给到推进,剧情在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开头下仍然呈现了高开低走,镜头和冲突的表演都看得很难受,想讲的太多,表现能力又太差,第一次知道收尾可以同时做到潦草和拖沓,强……

讲述transexual如何认识自我并争取身体自由的过程,心中纯然的自我意识如何一步步萌芽、破土,冲破社会形塑并最终与真实的自己相遇。但电影整体的呈现还是很表层,主人公心中幽暗的意识被锣鼓喧鸣大书特书,以至于本可能拓展的探讨空间变得很狭隘。全片说教意味很浓,有些地方不真实地像童话故事。导演就像拎着观众的耳朵大声灌输自己的理念,部分场景会觉得自己被道德绑架。全片最惊喜之处可能是片名,翠,丝,是对称的字体,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

典型的,先有主题后有情节的电影。前四十分钟以为是个讲暧昧和遗憾的同性故事,这一层被撕开之后整个故事也急转直下了。一切降落得太想当然了——勇敢做自己吧,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尽管演员演技都非常出色,尤其回到粤语舒适区的惠英红。但主角实在不具备足够强的悲剧力量,让他的内在欲望足够成立,挽救平庸的剧作。.妻发现女士内衣,对峙这一场戏的细节很有趣:一是大雄先想将这一切直接推给打铃哥,是否可以看作一种互害;二是妻的台词“你没问题,那我们这么多年的生活,是我有问题。”偷换了“问题”的概念,妻知道多年来极为平静的生活其实是暗藏问题的。这几句台词很有意思。

又是一部关注少数群体的港片。非常扎实,有情感,有表达。大雄克服了外界与内心的双重障碍,最终活成了翠丝。对变性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全面描绘,特别是突出变性前的痛苦了与挣扎,向妻子摊牌和结尾与母亲的对话两场戏都让我印象极深,特别是结尾母亲的话,“无论儿子女儿都是我生的”,足见香港对这种群体的思想开放程度,姜皓文的演技也非常过硬,对角色男性女性之间的差别应该也做了不少功课,而更令我意外的是红姐,几场情绪爆发的戏收放自如,在摊牌的争吵戏可以说盖住了姜皓文的光芒,而袁富华最后女装的酒吧戏份也让我震惊。(8/10)

不类比同类作品也是不错的性少数群体主题影片,而且理想化结局挺不错的,甚至在我心里李骏硕这部比后作浊水漂流对剧情展开的处理更好。姜皓文的演出相较以往很特别,虽然不至于完美但突破很大。阿邦即便画风不对角色设定依旧讨喜,主要角色都很可爱,尤其是打铃哥和葛民辉的老友,身旁有如此温暖又何恐前路难行。既然确定为完美结局,只可惜惠英红那条线爆发后突然就断了,其实变性后的剧情就有些反反复复一直延长的感觉,但还是喜欢最后表露出的那种坦然的、自由的快乐。

老实说,无论是剧情的设置或是演员的表演上,还是比较刻意的,但不影响它想表达的主题,作为跨性别者他们不仅需要承受les和gay所面对的社会体制和封建思想的禁锢,同时他们更被囚禁在不被自我认同的身体里。如何突破如何自处是第一步,而关于家庭和社会,电影还是给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片名设计是加分的,符合自我成全和圆满的主旨。以及这样的电影可不可以再多一些啊,大陆什么时候才可以突破这个关口啊?

港版丹麦女孩。但是比丹麦女孩差太远了。影片人物立意的高度就不够,阿正老公的这个角色,作为push男主直面自己内心的人显得多余并聒噪,并不是很讨喜。后面男主和妻子吵架表明自己内心那段戏,歇斯底里得有点尬,我都是快进的。不过传达的意思是好的,外界有太多的压力,transsexuel也并没有什么感到羞耻和不正常的,不符合传统观念的东西并不代表就不正确,所以勇于接受自己也不容易,生活本来就是过给自己的。

首先我很讨厌豆瓣简介里面对标《丹麦女孩》。其次也是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到难受的地方在于电影的整个情绪太过强烈,反而没有了那种少数人群在社会当中所受到的一些不公正啊,一些有失偏颇的对待以及人们的观念。《丹麦女孩》是那种克制情绪的反抗。正是那一份克制能让我们感受到反抗当中的苦痛和艰难。虽然翠丝他想讨论跨性别人群,但是它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太过猛烈,反而让一些观念没有办法传达,让一些细节没有办法展现。电影里面唯一让我欣赏的是惠英红的表演,但是还是那个通病太过猛烈,惠英红非常适合演那种具有张力很激昂的戏,但是强烈在这部电影当中是最大的缺点。当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嗯,遇到两个人坐下来谈话或者是一些安静的场景的时候会那觉得那是非常可贵的在这部电影里面。

同性影片四个字之下,其他太多影片对于LGBTQ讨论得太过囫囵也有些不负责任了,很少有见到这么认真地把同性恋和跨性别分开讨论的片子,片名前后两次不同颜色的出现我很喜欢,视角切入点放在一个中年跨性别者的身上,很新颖,影片中的三代人,老母亲,主角翠丝还有儿女都各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其实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儿子的心理和我本人简直一模一样,这也侧面证明了本片在心理刻画上做得很好很真实,能让人有共情感。我认为本片缺点在于过于模式化,或许受到主题所困,毕竟讨论同性恋与跨性别的区别的影片还是少数,所以本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统叙事模式之下做了一个类似科普的东西,艺术价值被社会意义压下去了。不过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尤其我很喜欢里面对跨性别者心理的描写,翠丝说他最不愿意阿正是gay,这样的心理真的非常细腻。

突然逝世的阿正,一直给人朦胧的爱恋感觉,从与他的青涩少年时光忆起。展开种种由这件事拉开的帷幕后的种种。翠丝,不只是一种身份,是大雄对于压抑了几十年的自我的追寻,找回。看到大雄变装跟老婆的撕扯,激辩,蓦然泪目。那是按正常的活法生活了几十年后的不甘,爆发。人呀,不论何时都不会停止争取努力去做真实的自己,那种原动力告诉我们很多。想给身边一位基友看,电影中能拍出这样真实的人性,我们便更应该去正视生命中的某些东西。

获得奖项

  • 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女配角
  • 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最佳影片-亚洲未来单元
  • 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
    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男配角
  • 第38届香港金像奖
    第38届香港金像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编剧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美术指导 /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 最佳新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