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120击(2017)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UP:2021-03-28

《每分钟120击》(法语: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是一部2017年的法国电影作品,为法国导演罗宾·康皮洛执导的第三部剧情长片。本片获选为第70届坎城影展正式竞赛片,并获得评审团大奖。

每分钟120击

评分:8.3 导演:罗宾·坎皮略 编剧:罗宾·坎皮略 / 菲利普·芒朱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 阿诺德·瓦卢瓦 / 阿黛拉·哈内尔 / 安托万·赖纳茨 / 阿里尔·博伦斯坦 / 费利克斯·马利陶德 / 阿罗伊斯·索维奇 / 西蒙·博尔加德 / 梅迪·图尔 / 西蒙·古拉 / 科拉莉·吕西耶 / 凯瑟琳·维纳提尔 / 莎迪娅·本太耶布 / 让-弗朗索瓦·奥古斯特 / 塞缪尔·丘林
类型:剧情 / 同性
片长:140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心动120(港) / BPM(台) / 心跳120 / 120拍的节奏 / 120 Beats Per Minute / BPM(Beats Per Minute)
上映:2017-05-20(戛纳电影节)
IMDb:tt6135348

剧情

1990年代,爱滋病恐慌蔓延,一群法国年轻人不满巴黎,九○年代初,同志平权运动正渐茁壮,爱滋病毒却迅速蔓延燃烧。不满政府漠视与大药厂垄断临床医疗成果,巴黎爱滋平权联盟以激进的抗议手段,警告世人正视这场近代瘟疫。新进成员纳丹在组织里邂逅了带原者西恩,他勇敢无畏、青春绽放,随着一次次走上街头,两人感情也逐渐加温。尽管死亡阴影亦步亦趋笼罩,但爱情随着心跳节奏鼓动,两人有一梦便造多一梦,只求直到死别都不觉任何阵痛。

演员

  • 纳韦尔·培瑞兹·比斯卡亚 - Sean
  • Arnaud Valois - Nathan
  • 阿黛儿·艾奈尔 - Sophie
  • Antoine Reinartz - Thibault
  • Yves Heck - The French Teacher
  • Emmanuel Ménard - Proviseur
  • François Rabette - Michel Bernin

奖项

奖项奖项受奖者阶段/结果
第70届坎城影展金棕榈奖罗宾·康皮洛提名
评审团大奖罗宾·康皮洛获奖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罗宾·康皮洛获奖
同志金棕榈奖罗宾·康皮洛获奖
法兰索瓦·夏莱奖(法语:Prix François-Chalais)罗宾·康皮洛获奖

简评

无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部非常“挑观众缘”的电影。它的前半部分是激荡的群体运动,后半部分是个体的爱、病、死,衔接两者的是一段露骨而缠绵的同性床戏,像是考验观众的“分水岭”。不少异性恋观众都在这里退场(我在电影院看了两次,两次如此),让我很怀疑导演是故意为之——用冒犯性的内容赶走叶公好龙的观众,然后才进入私人化的视角。接下来电影的节奏由疾转徐,像从湍急的河流折入幽深的湖泊,讲述两位男主角在病痛中相爱的故事,剪辑也充满了诗意:巴黎公社的起义篇章和抗艾人士被铐起的画面交叠在一起;上一秒是夜店轻舞飞扬的尘埃,下一秒变成病毒对细胞的入侵;触目惊心、被鲜血染红的整条塞纳河;雪夜里断续如白烟的呼吸…就艺术性而言,《120击》毫不逊色于1/4世纪前的《费城故事》。

其实和看《The normal heart》一样,不能免俗地想着你不去“做”是不是就不会生病?但看着男主角Sean以色彩,以呼号,以舞动,以当众拉过对方衣领的轻轻一个吻,用无视去反抗世俗不该有的蔑视,以暴力去对抗政府对生命的漠视,忽然意识到act up组织它并不只是为了性少数群体而呐喊,它是为了任何一个可能生病的人,奄奄一息中还能有一点为人的尊严,不至于被捂着鼻子走开。看着灿烂恣扬的Sean走至病入膏肓,枯瘦如柴,小而轻的身体无力地躺在床上只够发出重重的喘息,没有什么死亡比这拍得更好的了,我仿佛也守在他的床边等待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合上双眼。这一生是如此短暂,但你真的很勇敢,很努力爱过奋斗过了

非常喜欢。最开始是一次抗议的群像,然后从校园艾滋科普逐渐聚焦到肖恩与内森的爱情,最后逐渐简化到肖恩的死。他们用响指表示赞同,用嘘声表示不屑,电影事无巨细地重复着最初的抗议画面,展示着团队内部的纷争,继而是一次又一次精心设计与饱含情感的快闪,第一次看如此真实细致地展现民间政治运动的影片,「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同志游行」戳中泪点。电影它所传达的丰富的视觉信息无限扩充着我们对社会群体的认识,看的时候我也会问,有效吗有用吗?然而,不要把社会让给你看不起的人,大概就是因为战友倒下所提示的生命之短暂,让影片中展现的群体拼尽全力去争取、去爱、去继续活着。「生命如此短暂,不能总是等待」它用如此长的篇幅,也未能展现类型片常有的光明式尾巴,而是用骨灰再次反抗,就像迪斯科现场的尘埃,诉说着虚无而有意义的人生。

被遗忘的个体的抗争。被忽视、歧视的同志群体去公共场所游行示威,大声表达自己的诉求,与权威抗争的姿态是全片不竭的力量之源。全片有不少特别狠的桥段,比如在政府的朱门酒肉宴上撒骨灰,将煽动性推到顶点。会议戏继承《课室风云》的台词轰炸,将多个社会议题一一引出。隐蔽的主题是,当你的诉求得不到回应时是否应该使用激进的手段,导演用震撼的群戏和犀利的剪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把片子的主角换成被欠薪的农民工,一切都仍然成立。视角由群体诉求转向个体情感,又在不知不觉间把个体整个融入进了群体之中。故事最后的落脚点在生命的尊严上——抛开撒骨灰之类的戏来看这并不够有力。这一群体的抗争,也因政府方和普通民众形象的缺席显得过于片面。因此本片虽然慷慨有力,但也只更倾向于不谈如何解决问题的游行纪实而已 ★★★☆

一面是为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的同性恋,一面是身患艾滋濒临死亡的患者,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中,看到了这个群体的另外一面,病痛缠身,对艾滋的无知......这个是以前几乎没有了解的一面。影片的最后, 夜店里的狂欢,病床上的呻吟,重叠交织,我们在染红的河水里看到了身患艾滋病人的绝望与恐惧,错的不是同性的爱,而是无知与冷漠。在谈到肖恩的骨灰如何分配时,母亲说二八分,你们八...突然能感受到有种东西是凌驾于生死的,当肖恩的骨灰洒向了权力者的餐桌,也击碎了他们冷漠的灵魂。

天性的取向带来的生命以及运命的重压。看似激进的种种示威都是透着血泪的声声呐喊。如果常人的心跳是每分钟80下,那么sida群体需要每分钟120击,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看他们相爱、相亲,再到归于尘埃,没有任何特殊群体的标签,只有作为人的尊严与轮回。情牵引来的欲,可笑吗,可耻吗?我不知道,但我们生下来,都应该有享受的权利。/扔掷血袋、挫骨扬灰,死于艾滋的病人甚至没有权利公开殡葬……/男主角演技很好,与《波斯语课》中的角色截然不同、但依然入木三分。()

总有人说运动总是太激进太恐怖,犬儒的精神治国者应该这样说。如果什么事都可以妥协和语言攻击,那()会是最好的。如果不是穷途末路,谁会上梁山?很多人看完又感叹过激,运动好可怕,我反而觉得婚姻法修正案离婚冷静期的通过才是真正的恐怖,先试探社会底线,再让女性无法改变的这条修正案,又来产假期,更加压缩1/2的弱势群体群体社会空间,而女性没有过激的社会运动都已经被说是极端的jwsl,难道我们现在所做的恐怖吗?我们没人愿意妥协,也不需要问我们妥协,因为犬儒女德只会改变自己,等一个青天大老爷的

之前没有看简介就直接放到资源里了,终于今天看了,画报上的笑脸让我误以为是一个甜美的同性爱情故事,可是从电影一开始的争论我就知道这不是了。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刻意刻画的人生哲理,放佛就在他们身边亲历这一切。是我很喜欢的感觉,虽然是一群生病的人,但一样每次游行结束后都可以释放自己开趴体;虽然人之将死,但我还是想要爱人的触碰,疼痛侵占着肉体但也本能的投射着爱意。我看过肖恩眼里的光,也看到那束光熄灭了。他们的勇敢是无畏的,因为为了活着,所以也就有了那么多别无他选,冲进课堂,冲进公司,躺在街道上,高喊的口号…… 没有美化包装,最直接的矛盾就在那里,真实的呈现着。费城故事如果是更高层面的以小见大,反映社会偏见,那么每分钟120击,就是,这里面的人,都可能是你我,我希望有人重视,我希望有人不再回避。

同志们的抛头露面,不是在于将自己划定为特殊群体,而是真正有意义的去强调自己身为同志的身份,并为自己的权利去抗争,这才是真正抛头露面的原因与意义。同志电影对于同志处境的关注几乎是以传统家庭秩序的抗争和被肉欲支配的爱情流浪儿呈现。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艾滋病与游行皮囊下,关于生命厚度的书写出现了。普通人以每分钟60击的心跳在生活,而艾滋病患者们却需要抵抗每分钟120击的心跳去抗争,砥砺前行。导演是真正去拥抱宏大叙事的温柔与细微情感的捕捉,葬礼的怀念,病榻上内森为西恩自慰的场景以及那被血液染红了的塞纳河在音乐性的响动下浑然难分,迸发出壮丽的色彩,总体而言提升了影像的整个空间感。响指,红色倒三角形,符号成为了呼唤,“我们即将死去”,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身为同志,为此骄傲,120击的心跳依然抗争。

一定要熬过最初嘈杂无序的15分钟,然后随着电影一起感受激情、骄傲、感动和哀伤。90年代,艾滋病的肆虐、政府的不作为,医药公司的推脱,使LGBT群体生存异常艰辛。ACT UP作为彼时最激进的组织之一,勇敢无畏地扛起对抗冷漠的大旗。电影和CMBYN完全是两种画风,后者回归了爱的本质,而120击却能展现更真实的LGBT。最爱的两个场景是ACT UP组织的例会和蹦迪的闪回片段,他们的讨论自由独立、思辨克制,他们的生活神秘浪漫、恣意激情。每分钟120击,声声都击打在心。

感受到这部片子运用音乐的地方很少,也可能是因为太贴场合,所以没怎么发觉。情绪通过镜头拉近与摇晃表达,纪事感很强。摇摇欲坠的艾滋病人的精神信念,随着身体医疗疤痕和疮痍的增多,焦虑再也无法欲盖弥彰,迸发出来的愤怒和无助,沉默与低语却歇斯底里。鲜活的人到故事末尾毫无生气,死亡便成为利刃,能够在平静的宴会上划开大口。艾滋群体最接近死亡,他们争取权益的活动,有些在普罗大众眼中是荒谬,疯狂。但不疯狂,何来目光?沉默等于死亡,这个世界的焦点就因荒谬与疯狂转动。他们的脆弱也成了武器,成了利刃,撕开伤口,或许才能刺痛每个无所作为的人。

有力,动人。很多东西其实不需要说明,为什么肖恩和蒂博看不对眼,为什么内森最后和蒂博上床……只想说,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宣言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有不和的时候,观点冲突,感情拉锯……但影片讲述的爱情,与其说是一个人对一个人说“我爱你”,不如将其看做那个act up年代下同类之间的惺惺相惜。PS. 我不想把这部片子当爱情片来看,那是一个性解放的年代,同性性行为也许刚刚去罪化,而做爱是他们唯一能够感知到自己还活着的办法。这是一个关于活着和死去的故事。“要么活着,要么死去。”

获得奖项

  • 第4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4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新人男演员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音乐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新人男演员 / 最佳摄影 / 最佳音效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39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第39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年度外语片
  • 第22届金卫星奖
    第22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
  • 第30届欧洲电影奖
    第30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剪辑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演员
  • 第8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8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52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52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43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第43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30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30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3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23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外语电影
  • 第33届独立精神奖
    第33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世界电影
  • 第21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21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非英语片
  • 第70届戛纳电影节
    第7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 同志棕榈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6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16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