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1991)

UP:2021-07-01

《棋王》(英语:King of Chess)是1991年上映的一部香港电影,由严浩与徐克导演,梁家辉及岑建勋主演。故事改编自阿城与张系国的两本同名小说,讲述台湾电视节目《神童世界》主持人为了挽救下滑的收视率,托香港好友程凌寻到一个五子棋神童王圣方,而令程凌回忆起二十多年前他在中国大陆遇到的一个“棋痴”王一生的故事。

演员表影评剧照
棋王

评分:7.8 导演:严浩 / 徐克 编剧:严浩 / 梁家辉
主演:梁家辉 / 岑建勋 / 严浩 / 杨林 / 王圣方 / 金士杰 / 陈冠中 / 朱怀飞 / 柯星沛 / 高国光 / 洪善群 / 张华坤 / 朱凤岗 / 陈淑贞 / 李天禄 / 邱俊龙 / 王庆余 / 雷鸣 / 古军 / 张宝善 / 马赛 / 沈瑞焜 / 邓安宁 / 田树英 / 张嘉泰 / 孙晓威 / 周白 / 登坤艳 / 宋耀中
类型:剧情
片长:109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King of Chess
上映:1991-09-06(中国香港)
IMDb:tt0095450

棋王简介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台湾,电视台女主持丁玉梅(杨林 饰)因为节目《神童世界》收视率不佳而面临被炒鱿鱼的危机,所以她请香港朋友程凌(岑建勋 饰)帮忙,计划做一期象棋神童的节目挽回收视率。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名叫王圣方的孩子,他具有预测未来的特异功能,这让众人看到了希望……
  在寻找小棋王的过程中,程凌时常被自己的回忆打断——在文革时期,他跟随表哥倪斌(金士杰 饰)参加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列车上,他们结识了痴迷下棋的王一生(梁家辉 饰)和学美术出身的阿城(严浩 饰),此后他们在农场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后来王一生因为一次疏忽而锒铛入狱,幸亏倪斌用“传家宝”——一副元代象棋用来送礼疏通,才帮他度过难关。后来王一生在众人帮助下,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棋王大战,结果出人意料……
  本片根据著名作家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

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梁家辉

棋王剧照

棋王棋王棋王

简评

刚看完大陆版,再回来看这部港版就显得非常有意思了。本片对于原著改编的程度就高了很多,悬疑性更强,甚至加上了一些商业片的当时流行元素-神童,特异功能,双线叙事,个人觉得也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了。当然最出彩的就是梁家辉影帝级别的演出了。形象上和《监狱风云》差不多,但神态却变了很多,特别是那场火车上吃饭喝汤的特写戏,相当传神。把棋王生活中的人生态度诠释得淋漓尽致。我看特地把书里的细节描写与他的表演进行了慢动作对比,赞

《棋王》尽管导演栏写的是严浩,严浩却不承认这是自己的作品,因为监制徐克对此片干涉过多的缘故,实际上将中国台湾作家张系国的小说《棋王》与内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放在一起拍成一部电影,这已经是典型的徐克风格。电影希望突出时空与历史的沉重感,这一方面表现得并不够,但电影处处表现出耐人录味的情怀。特别是阿城的“棋王”部分,徐克的改编继承了原著中的沧桑与传奇感,和其中动人的人性部分,但加入了悲壮的氛围,王一生最终的挑战有一种原著中所没有的力量感。而张系国部分的“棋王”较为娱乐化,但仍表现出徐克一贯的意味深长的思考。

没想会这么喜欢,而且我不同意台湾部分多余或者莫名其妙,文革和互联网浪潮的双线穿插做的真的很恰当而且酷。有的人也许觉得最后突然科幻或者程凌这个角色小时候在知青群里混不合理,但这个电影本来就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或者象征意味,因为这两个时代变化本身也是让普通人感到狂乱不解惊惧的,所以最后安排老-中-青三代棋王见面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空里离去是在我心里很美的结局。梁家辉和金士杰把阿城原著里的两个主角都演到没遗憾的地步了,画面很清晰色调舒适,爱人同志当然巨加分!

电影将本棋王故事融为一部电影,用阿城的《棋王》批判了集权主义,批判了兴趣压抑、食不果腹且愚昧无知的年代,然而在这样的年代里仍有人仰望星空,不泯灭对象棋的热爱,正是棋王王一生。张系国的《棋王》反应了香港与台湾八九十年代的崛起,与大陆的两种体制之下,人们虽告别了愚昧,但是物质与商业的发展背后,依然充满了勾心斗角与商业包装,内心的归宿究竟为何处,不禁又发人深思。这部电影上映于1991年,罗大佑一首《爱人同志》,两个棋王的故事,大陆、香港、台湾三处的对望,勾起了海峡两岸的互相了解,香港未知的1997,电影给出了答案。

没办法原小说对我来说实在震撼,所以难免有先入为主以及审美固化的影响。本片更像是主创们借原小说的时代背景,与另一个发生在资本世界的故事一起来展示伤痕,因而本片对原小说的理解显得过于“刚”了一些,处处带有怨气、愤怒甚至猎奇(比如原小说送棋是为了让王一生参赛而不是救他出狱,王一生撕大字报被加上了一个擦屁股的细节),甚至用开窗抠掉领导人的脸来要光的方式来宣泄了这种愤怒。梁家辉也没有演出王一生的“呆”,更像是不适应正常生活的“钝”。其他演员的戏路也很是焦躁,几乎人人伤痕累累。而且片中王一生下棋以及其他人支持王一生下棋的动机都是去“夺取”和“抗争”,结局更是确确实实赢下了高人。而原小说却不算是在展示伤痕,这种武侠味太浓的拍法让人觉得这是香港电影人对那个时代的一次cosplay,不过也确实拍出了自己的味道

改编得有点不伦不类画蛇添足的感觉,没有阿城原著那个味儿,梁家辉演技很好,但按照原著一板一眼地表演书里王一生的那个痴劲,总感觉看得有点尴尬。特别是还原王一生吃饭时的神态的那一段,梁家辉演得很认真,镜头还使劲怼了几个大特写反复强调此刻的演技,但就是感觉看得很不舒服。原著是这样写的这一段“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他把两只筷子舔了,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可能是原著写得太好了吧,难以代入真人。

两个时代,两个棋王,无法改变命运被时代洪流推动的平凡人之中,总会出现那么一两个绝对的天才,他们可以跳出一切,打破现有的权威。剧本的野心很大,不但讽刺了专制,更讽刺了剥削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不少地方仍有瑕疵,但两条故事线串联起来十分生动,结尾两个棋王一大一小,消失在两代人的记忆中,将整个故事都推上了高潮。梁家辉演技封神,火车上吃米粒的表演出神入化,将一个破釜沉舟的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剧本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一样,我虽然没有看过原作,但电影依旧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就像老棋王说的那样,后继有人了。

粗看介绍,以为只是根据阿城小说改编的电影,后来才发现原来还有另一部同名原著,本片是将二者串联起来的。阿城《棋王》本身寻根小说,电影增加了很多批判色彩,这种处理利弊兼有,总体感觉还是惊喜多过遗憾。另一条线没有看过原著,故事更加浅白和荒诞,但对比着阿城的时空背景,还是有有些东西融在里面的。只是两个故事连接得不好,非要一个香港小孩在1967年返回大陆,倒不如在那副古董象棋上动脑筋更加好些。

徐克将阿城和张系国的两部《棋王》小说改编为一部电影,阿城的《棋王》部分发生在文革,代表历史,张系国的《棋王》因为特异功能的元素,代表未来,片中关于时间的追问,暗示了创作者所代表的对于未来不能把握的心境。对阿城《棋王》的改编,虽然被很多原著的拥护者批评,但仍不乏超越原著之处,如王一生在寒冬中用唯一的棉袄做赌注,要求和象棋冠军来一场比赛,就有一种原著中没有的,向无可改变的命运悲怆抗争的悲剧感。

由陆台两部《棋王》改编而来,梁家辉的演技惊人,可惜剧情相对于原著俗套了些。问题有两点。第一,两个故事的调性差别很大,王一生只不过是一个有下棋天分的人,而小棋王的故事则带点神通魔幻的色彩,“人”的特质几乎没有,两个故事融合得不好。第二,单就阿城的《棋王》来讲,电影把故事的内核选定为对时代的反思,反讽与对比多得生怕你看不见。而原著仅仅是围绕着“王一生”这个棋呆子几次下棋的经历展开,没有那么多忧心忡忡的思考,相反整个故事是在明朗与欢乐中进行的。

由于中配版和字幕区别很大,观影过程有点难受,但本片要传达的观点很多。时代大潮风云变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如何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在影片想要表达的两种社会环境中,人要不收资本运作力量的操纵,沦为一种商品,要不在运动中受大潮裹挟,只能顺受。为了生存,要么出卖贞洁,要么承担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忍着心脏病的风险只为多吃块肉。这都是命运的作弄,两个棋王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命运的象征,最后两人的对话展现世人都在追求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时来运转却难以预测,命运什么时候会眷顾每个个体呢?下棋的过程中,不也是和命运搏斗的过程吗?本片的镜头语言运用比较巧妙,有很多暗示,主持节目开始前的倒计时手指投影在主持人身上,棋馆打开封死的窗户,交付元代象棋以后象章的画面,权力如何行使?新旧时代的转化和对比,展现不同年代人各自际遇

结局之前我都觉得台湾这条线太平淡鸡肋了,和阿城棋王线的情感联结也没这么强烈。但是最后梁家辉说“你知道他们在找你吗”,小棋王说“因为他们想知道未来发生什么”,突然就连上了,阿城的棋王和97前的香港看似处于不同的年代,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却蜜汁相似,不知道未来会走向哪里。而且阿城棋王这条线还原还是很好的,读原著时感受到的侠气在片子里也出来了,华彩段落棋王之战没有失望。蛮好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