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反抗(2005)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UP:2021-09-18

希望与反抗

评分:8 导演:马克·罗特蒙德 编剧:弗雷德·布赖纳斯多费尔
主演:尤莉亚·延奇 /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 Fabian Hinrichs / Johanna Gastdorf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 / 犯罪
片长:120 分钟 / Argentina: 117 分钟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 / 帝国大审判(台) / 最后的苏菲·史库 / 抗战白玫瑰 / 苏菲·索尔的最后时光 / 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
上映:2005-02-13(柏林电影节)
IMDb:tt0426578

希望与反抗简介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马克·罗特蒙德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马克·罗特蒙德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导演马克·罗特蒙德

简评

节奏很紧凑,代入感强。学生和审问者辩论时说的都是个人的感情、经历、体会,不同之处在于一方坚持良知、谴责过度杀戮,一方认为应遵守法律、信仰纳粹理想一如信仰上帝,很多言论都在网上见过,看到最后脖子一凉。不过,纳粹最初拥护者的一大来源就是恐惧共产主义的虔诚信徒,不论白玫瑰成员信不信教,电影后半部分刻意凸显的基督教价值观对抗纳粹思想的表达纯属无中生有。

蘇菲坐到書桌前,她面前給放上了一個咖啡杯,開始一次次與納粹軍官娓娓辯論了起來。又或者回到監室,與女獄友又娓娓交心了起來。又或者,終於走上法庭,被審判長再而三地訓誡了起來。表現形式單一,人物和故事都缺少遞進,台詞是政宣文本和反納粹廣告,極端而典型而直白以至矯作,說教感撲面而來,尤其還搞出個“自由”兩個字,絕了。要不是來自真實原型,兩星都沒有。

这部电影并不是那种激起民族仇恨,让人热血沸腾的战争片。是关于几个勇敢的年轻人清醒地看到纳粹专制的悲惨世界,勇敢呼吁人们觉醒的并发起白玫瑰运动,最后为了保护朋友,勇敢赴死的真实故事。德国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德国人,汉斯和索菲·朔尔兄妹并列第四。他们也为德国战后重建后人的思想秩序的复苏起到了巨大帮助。

莫尔审讯前成竹在胸,但索菲亚“认罪”后,他完全没有胜利的喜悦,眼神出卖他已经完全被索菲亚“说”服了。索菲亚扮演者不是那种特别美艳出众的演员,但会看着越来越美,这是索菲亚超然的“良知”使然,当然也少不了演员的精湛的演技。影片几乎都是在“对话”,但真的一点不枯燥,语言的碰撞是影片最大的魅力。特别是在所谓法院的专制审判中,面对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法官,兄妹无所畏惧坚定自信地回应着法官气势凌人的审问甚至是粗鄙之语时,法官有多大声就代表制度有多专制,被洗脑有多严重。相比之下,兄妹俩高尚的情操跃然幕上。以为会推迟执行判决,等来停战大家都安全了。没想到,当下送上了断头台,屏幕一黑,伴随着三颗人头落地声音,壮烈就义,她当时才22岁!

怎么说呢,艺术手法上可能出于尊重和还原历史的角度,并没有太大发挥。女主与法官、警察分别对话的台词还是很精彩的,各种辩证。好在没有过多强调宗教对女主的影响(虽然看幕后访谈是有刻意强调宗教的,但是女主多次强调Gewisse良心)。看到校园好激动。并且最后看到Willi Graf才明白学校后面那条街名是怎么来的。总之是出于情怀打四星。

总以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惜现实总能把人逼到“退无可退”。自省,绝不会出现在愚蠢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只会看到别人的愚蠢,并执意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愚蠢。明白的人沉默!勇敢的人发声!但再勇敢的人,也不禁为冤屈哭泣~ 这部影片很好的诠释了这些。相信有如此镇定的女主人公,就如同我相信有慷慨赴死的江姐。

当国家被拖入战争的深渊,拥有理智认知和反战的人,他们的处境是暴露在疯狂的纳粹危险中的。敬佩于索菲在面对审问法院时的镇定自若,死亡并不可怕,我用我的血来唤醒德军战无不胜的美梦,来祭奠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良知。他们喜欢隐藏真相,他们害怕民智的觉醒,他们害怕听到不统一的声音,这样他们离灭亡并不遥远了。青春的热血似火,保存着希望与反抗的精神,永不向强权妥协,光明磊落就不会惧怕黑暗龌龊,心底保留人类的文明火种,终会迎来文明自由的曙光。

以前也看过一部类似的电影,忘了片名了。这部在德国战争片榜上有名,也是一部反映二战后期有良知的德国人,以散发传单的方式宣传战争真相,试图唤醒民众反抗纳粹统治,尽早结束战争的片子,纳粹为杀一儆百,被捕后以极其高效的流程迅速完成不公开的审判,并立即执行死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感觉改和编的成份不多,拍得也很写实,真实感人。慢生活慢电影微信公众号推荐的四部战争片之一。

进去审讯室那一刻起,整个电影就把观众代入到紧张的恐怖环境中,被捕后的苏菲表面十分冷静,内心却坚定又脆弱。 电影还原了英雄人物真实的一面,通过苏菲与他人的对话,我们也领会到了她内心的热血澎湃,可是电影却刻意避开了高潮部分的煽情,反而用断头台刀刃落下的声音作为结尾,这个做法在凸显了纳粹的恐怖统治同时,也影射了欧洲历史中那些为了自由而牺牲的斗士。

犹如耶稣基督的最后时刻一般令人永生难忘潸然泪下,索菲作为纳粹德国统治下的殉道者之一,向我们展示了信仰是一场面向上帝的朝圣之旅。整部电影的压迫感和危机感通过审讯的对话进行传递(源自于索菲的审讯笔记,e十二怒汉),以及低角度的镜头角度(赋予被审讯者/观众以压迫感),台灯场景中的光源投射真的是点睛之笔,一方面被审讯者更容易暴露自身的情感,一方面将纳粹隐藏在暗处(险恶感)。审讯队长多次给予索菲投靠纳粹保存自身的机会像极了魔鬼对耶稣基督的诱惑,三次出现的蓝天白云镜头暗喻造物主的召唤,行刑室内的祈祷又有着贞德般的纯真的畏惧(特别是法庭场景与贞德的最后时刻相重合)。用剑之人必将死于剑下,纳粹的暴行镇压的是人们的肉体思想和灵魂,而索菲从这三点已经完成超度。为朋友而死也正是十字架上的耶稣为拯救世人的崇高之举。

作为传记电影还是显得有些平面单薄了。五十多年前,国内也曾有过一位像苏菲·朔尔一样的女性。她们同样是大学生,同样信仰基督,同样发现政治理想的谎言而选择遵从良知,同样逆众流而反抗,同样死于暴政。苏菲的事迹因纳粹的倒台而终昭雪,被后人铭记。等待着那一天,她的名字不再是禁之大忌,墓前不再有眼线,狱中血信、诗歌不再是尘封的档案。「Euer Terror ist bald vorbei.」

真人真事,80年前的白玫瑰组织由一些热血的慕尼黑大学的学生组成,他们从成立到被抓一共散播了六份传单,旨在揭露纳粹暴行还有真实的东线战场,意欲唤醒被蒙蔽的民众,不希望德国士兵作为希特勒的战争工具白白流血也不想德国人民战后被全世界憎恨。索菲才21岁,如此大义凛然,隔着七八十年的光景去看当时的审讯审判,你会发现她每一句话都是都是那么的坚定与智慧,而她所预判的也都实现了,每个灰暗的时代都不乏这样的正义之士,他们用牺牲激起人们内心关于良知的涟漪,起码摩尔警官就受到了触动。

获得奖项

  • 第18届欧洲电影奖
    第18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Actress / 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Director / 最佳女演员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Competition / 银熊奖-最佳导演 / 银熊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55届德国电影奖
    第55届德国电影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希望与反抗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