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2019)

Making Waves: The Art of Cinematic SoundUP:2021-12-08

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英语:Making Waves: The Art of Cinematic Sound)是2019年由米奇·科斯汀执导的美国纪录片,采访了一批电影人,探讨电影音效的故事。

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

评分:8.7 导演:米奇·科斯汀 编剧:博贝特·巴斯特
主演:埃里克·阿达尔 / Ioan Allen / 理查德·路易斯·安德森 / 凯伦·M·贝克尔 / 鲍比·班克斯 / 理查德·贝格斯 / 安娜·贝尔莫 / 马克·伯格 / 罗尼·布莱克利 / 查德维克·博斯曼 / 本·贝尔特 / 瑞恩·库格勒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索菲亚·科波拉 / 汤姆·克鲁斯 / 戴恩·A·戴维斯 / 彼得·J·戴夫林 / Teri E. Dorman / 特蕾莎·埃克顿 / 盖尔·加朵 / Jessica Gallavan / 朱迪·加兰 / 杰克·吉伦哈尔 / 路德维格·戈
类型:纪录片
片长:96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荷里活音效大师班(港) / 电影音效传奇:好莱坞之声(台)
上映:2019-04-29(翠贝卡电影节)
IMDb:tt3856408

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简介

本片由资深的好莱坞声音编辑米奇·科斯汀执导,揭示了声音在电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影片主要通过电影声音编辑的视角,结合好莱坞经典电影案例和一些电影大咖的采访构架起叙事,包括乔治·卢卡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芭芭拉·史翠珊、罗伯特·雷德福、大卫·林奇、李安、索菲亚·科波拉和瑞恩·库格勒等。影片带我们见证了一些业内最受尊敬的音效设计师的狂野创造力——包括奥斯卡奖得主沃尔特·默奇(《现代启示录》)、本·伯特(《星球大战》)、加里·瑞德斯特伦(《拯救大兵瑞恩》)和劳拉·赫斯伯格(《盗梦空间》)。在追求艺术和推动媒介发展的过程中,正是这些人,开创了今天这种沉浸式且带有叙事性的电影声音先河。

第70届美国剪辑工会奖纪录片最佳剪辑(提名)大卫·J·特纳 / 托马斯·G·米勒 第67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金卷轴奖 最佳纪录片音效剪辑(提名) 第56届美国声音效果协会奖纪录片最佳音效

简评

一个半小时,基本上说清了整个电影声音发展历程。有不少大导演和著名音乐制作人出镜娓娓道来地讲述他们“改变历史”的瞬间,很有意思。“简单”的声音背后,是无数混音师,录音师,配乐等等共同努力的成果。致敬默默无闻的声音工作者们。

不仅梳理了电影声音发展的脉络,还学到了当今数字时代的技术梗概,可以系统性的欣赏电影工业中声音部分的高低——在这之前只会说“国师对音乐的使用有些过多”。喜欢的布莱德雷德福小时候得过脊髓灰质炎,《大河恋》的生活背景来自一次病情好转后,妈妈带他放松的出行。

扫盲式纪录片,论文结构,后面有点无聊,没有score好看,记得当时看完score鸡皮疙瘩起一身,深刻感受到电影音乐之伟大,离不开每一辈大师的情怀和努力,以后看电影都会特别注意配乐名单,可惜声音一向在电影工业里被冷落,向幕后英雄致敬。- “我还是不敢相信我是被付了钱来感受这份快乐的。”

纪录片的整体结构相对简单,按照发展时间线以及声音各部分来分解。其中为了举例说明而剪辑的画面显得很有趣。最打动人的莫过于被采访者谈起电影声音幸福的样子,很有感染力。并且看到不少女性工作者。对于前人革新探索由衷敬佩并且感受到了其中无可言状的meaning。因为热爱,所以可以逼自己更好一点。

从19世纪末的第一部电影到1927年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再到1935年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永远对创造者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感到敬佩。另外既然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从电影到电视到音乐再到?),或许现在可以从游戏制作组挖人(狗头)。最近看福尔摩斯也深以为其中的声音为电影增色不少,更不用说去年看《沙丘》时完全沉浸其中了(毕竟是汉斯季默和奥斯卡最佳音效),电影是视听的艺术,也十分有幸能够在感官愉悦的同时扩展我内心世界的宏图。

西安电影节[2]。声音像救生艇,是错觉艺术,也是一直在电影里被忽略的重要存在。所有的声音都可以被拿来使用,因为发声就会令人引起注意。沃尔特·默奇作为当代电影声音之父,身边围绕着一众70年代的大师级导演,所有幕后极富才华的的艺术家合力创造推动了电影声音艺术。电影按照时间线深入显出地介绍了音效对塑造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推动剧情的重要贡献。关于音效部分,科普佳作。库布里克与FOLEY;李安对《断背山》里风的要求;《现代启示录》开场的飞机音效;《教父》与《乱世佳人》的单声道;《金刚》《装饰凌云》等等示例的影片都让人激动不已。越了解电影,就越爱电影。创新与天才都活在已经过去的年代里。纪录片里的电影都得补。

当我们看电影时,很容易忽视其实我们也在听电影。从最开始的现场配乐,到音乐行业发展来的单声道双声道,《公民凯恩》到空间感,《现代启示录》的精细化分工,《黑客帝国》《侏罗纪公园》的数字化声音制作。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在逐渐精细化。希望在杜比全景声后,我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听觉体验,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努力和付出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声音传递情绪,声音推进剧情发展,声音给人沉浸体验,正是有了人声、音效和音乐的承载,电影艺术才会如此有感染力,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声音设计师发展到录音师剪辑师混音师明确分工,从硬件单声道到多声道环绕音,从手工剪切到数字化编辑,全片梳理了电影声音进化的历程,更能体会好电影制作的不易,以及专业人士的进取精神

[ 今早赖床梦到某人穿着校服趴我身上叫我起床 救]一个人的情绪是很容易被调动的 你说我该依据什么判断 whoever tried to fvck w me can go fvck urself. i can make my emotion flow, can u? 招惹我你会多一个发癫的理由 

为了看这个片,买了B站会员。。。大卫林奇没几个镜头,但了解了电影音效的构成和历史,好似一篇视频论文。如果是去年看,都是白看,现在看正好,发觉自己目前用傻瓜软件analogue录音+数字剪辑的搞法还是可以继续搞的。“拟音”这件事,我竟是看猫和老鼠剧场碟的花絮晓得的

科普了美国影片的声音制作发展史,不过内容分配有点头重脚轻,收声似乎是本片重头戏,等现代启示录讲完时间已经不多,抬眼一看片中的内容表格里还有一半多没讲?后面的比如混音拟音配音配乐等就一笔带过其实每一个都能拍一部记录片。选用的也是大制作影片居多,像大卫林奇和Alan Splet这样自主映画型的工作就完全没有细节啊虽然林奇出来讲了讲。不过真没想到知道芭芭拉史翠珊的《巨星诞生》影院才开始导入立体声

非常棒的片子,找了好莱坞一众大手子来向观众讲述一直被大众所忽略的电影配音配乐。有时大家容易忘了电影是声与画的艺术,重视画大于声,但是没有声音的电影是那么苍白、薄弱,该片从“电影的声音”的历史发展轨迹来讲述各个阶段的电影声音的状态和呈现方式。

获得奖项

  • 第56届美国声音效果协会奖
    第56届美国声音效果协会奖
    获奖:纪录片最佳音效
  • 第70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70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最佳剪辑纪录长片
  • 第67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第67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提名:金卷轴奖-最佳纪录片音效剪辑
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