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变形记(2020)

A metamorfose dos pássarosUP:2021-05-21

剧照演员表影评
鸟类变形记

评分:8.2 导演: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编剧: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主演:Manuel Rosa / João Móra / Ana Vasconcelos / Henrique Vasconcelos / Inês Campos / 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 José Manuel Mendes / João Pedro Mamede / Cláudia Varejão / Luísa Ministro / José Maria Rosa / Ana Margarida Vasconcelos / José Vasconcelos / João Vasconcelos /
类型:剧情 / 纪录片 / 传记
片长:100分钟地区:葡萄牙
语言:葡萄牙语
影片别名:鸟是海与树的孩子(台) / The Metamorphosis of Birds
上映:2020-02-28(柏林电影节)
IMDb:tt1162510

鸟类变形记简介

男人如海,远飏漂浪;女人是树,荫蔽家园。这是一则反溯家族记忆的私密创作,从最初两人的深情往复书简,顺此而成的生命诞造,以及其后伴怀自然、温柔照料的哺育子女。在女人温柔如巨树分枝的照料之下,孩子如鸟,学习飞翔,体会那苍穹万物。但在巨树倒下的一刻,雏鸟被迫变形成长,从此在漫长失亲的岁月里,想念至亲、凭悼失落的自己。
  以印象派画风为骨干,佐以16mm 胶卷的有机颗粒影像,新锐导演瓦斯康丝勒借着家族物件、亲录原声,与戏剧式的重建演出,爬梳家族父执辈几尽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亲身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音划分离营造出想像空间,让全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组成一出构图如画、探讨永恒的喧嚣疗愈之作。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第68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开放电影大奖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第22届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竞赛 评审团特别奖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简评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取一个类别名的话,那么我希望是“散文诗电影”。来自葡萄牙的导演将家中可以追溯过往经历与记忆的物件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现形式来讲述一段听起来相当私人化的故事——家庭的建立、成长与死亡。一段段充满深情与诗意的独白,一段段仿若天边的影像,还有那一个个闪烁期间的身影,我们早已分不清降生与死亡的界限,一切都在一片纯净而又忧郁的世界里存在着,讲述着各自的话语。在镜头语言上,导演才去了长久停留在静物上面,或者将人物隐藏在大自然的色彩与形体里,那似乎就是在说,我们本来就是它的一部分而已。“母亲”“女儿”......每个民族都在用自己的语言拼写着对这些最淳朴词汇的理解。当一封封满含家族记忆的信件在熊熊篝火里化作灰烬,故事却依旧在继续......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讲述之物非常细微,很难不想到当初看艾里斯《蜂巢幽灵》的时候。但是拍摄的内容,有部分太过于Ins风了,青橙色调、莫兰迪色,以及一些道具都在突显一种精致的美,像广告。关于电影,主流成熟的导演懂得纵深和调度,关于作者电影,很多导演的文学性要压倒电影的本身的要素,即使是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又或者艾里斯、马力克,他们也不会把电影的结构完全剔除。看完下来的感受就是掌握了一部电影静止瞬间的精髓,一部诗电影的元素好像都有,我还挺喜欢里面的意境,只是能给予的信息太少了。

完成度无可指摘。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部偷懒且狡猾的电影。年轻导演有意规避自己写作人物和构建剧本可能有的风险和欠缺,且确信以自身对影像和诗意旁白的掌控力足以保证电影的下限,这种心态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类站在影史巨人(尤其是维克多艾里斯)留下的遗产安全区里的创作(《春江水暖》也属于同类),因为缺乏了一个真正的面向空白,从零到有的开拓过程,指向刻意铸成,也过分单一的美学终点(因此禁锢了观众),也丢失了发肤于表达欲必有的重量和活力。电影人们还是得更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啊。

大概从影片一半开始哭到结束,中途好几次想停下来缓缓或截屏,可不想破坏意境只能作罢。细腻而温柔的表达方式,超现实意象夹杂在日常琐碎而平凡的物什中,栖息着整个世界的树与终将纷飞的鸟的比喻,构建出一个私有的家庭记录般的散文诗化的回忆与世界。叙述视角与观察尤为动人,从埋葬一只鸟轻描淡写地引出生命与死亡,在海洋凝望地平线与家乡,灵气乍现有如孩提纯白的思考与懵懂,而这纯白却分明是细细思索过、已然成长的颜色:只因至终也未曾理解世界的模式,于是将所见与感知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呈现。

近年来个人观影记忆中,体验最为特别的一部。导演用几乎全程空镜头加旁白的表现形式,讲述自己家族的变迁史,被请来用旁白叙事的甚至都是自家亲人。这部独特的片子既不像电影又不像纪录片,甚至更像是一部配上了画面的有声读物,从没见过有人敢用这样的方式拍摄一部具有叙事性的影视作品。但神奇的是,用16毫米胶片拍下的画面常常不知所指却总是韵味无穷,喃喃呓语般的台词则写得美如挽歌,串珠一般的妙语不时撞击心灵,我竟时不时需要按下暂停键,只为在下一句金句到来前,留出时间细细消化刚刚被激起的涟漪。无处不在的诗性,将这段无法被以类别格致的声画包裹起来,最终让我确信,我看到的就是一首两小时的长诗。

【鸟类变形记】是一部好艺术作品,但我不能称他为好电影。它的叙述自然是感动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回忆的历史和死亡的历史,这是真情。这是一种完全古典的主题,也已经被无数作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去缅怀死亡的意义,究竟有多少呢?我们谁也不好回答。就画面来说,它是美丽的,但又难称特别精致(对标基耶斯洛夫斯基,王家卫之类的),超长的自然镜头是全片的主线,自然的野性是美的,但我看不到人类。我一直认为电影是戏剧艺术的一部分,它必须包括人,包括情节,而不能只是配乐画画,配画朗诵,有声文学,多媒体小说,配乐配画诗朗诵等等。乐,画,文字再美,我认为是人物和情节把所有要素凝结为电影的。电影象征必须要有载体,一个仅有象征拼贴的艺术形式很难说是电影。

当我融于景色的时候,我才真的忘记自己。构图和色彩的碰撞真的太美了,以为自己看了一个艺术展,视听语言的享受。把海,鸟,树,大地放进一个家族的世界,在破碎的故事里讲出他们的浪漫,儿子的叛逆女儿的觉醒,父代与子代的隔阂,一家人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家事都没有那么鸡毛蒜皮了,更像性灵与家族的一种结合。另外:无意义空镜好多,不太习惯于这种以消耗时间的方式让观众静下来的拍摄手法,有点削弱作为一部片子的流畅性,部分重复的文本让人容易枯燥,对于传播来说可能有点太意识流了。

影片结束竟然忍不住流泪了,我发现这部片子包含了那么多情感,那么多思想,而且都是源自导演私人的体验:有哈衣托父母的爱情,他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思恋,女儿对母亲的思恋,以及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旁白和画面可以互为主体,让许多家人说话,让画面中的物体说话,人物的脸很少出现,让位于人物的肢体部位和自然的事物。我什么也不是,除了我是我对事物的感觉和大自然的一部分,升上天空,学习鸟类的语言,消隐于自然,而只是镜像,影片即是诗歌,与自然的生命有关,与我与家人私密的连接和我的生命有关。

虽然隐隐感触到电影若干,但我这一介凡夫俗子也是感受得挺费劲…对于看惯快节奏剧情类电影来说,这部电影对我实在不太好消化。独白式讲述贯穿始终,静态的画面为主,缓慢的步调和富含诗意与哲理的语言,让深夜观影的我不得不分成三部分看完,而朦胧的状态下感觉也愚钝不少,所以看的状态对电影的感知还是有蛮大的影响的…父母与子女大概一直是紧密依靠却最终不得不分离,互相思念互相影响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关系吧…

鸟类变形记,零散又就那样连着的每个画面声音都戳中我,但是感受无法被完好的描摹。树、鸟、海、房子、石榴、海马、叶脉、母亲、时间、雾、皮肤、衰老、身体的坍缩、死亡、羽毛、手、鳞片、眼睛、镜子。是如同读马尔克斯和玩锈湖根源时有些类似的潮湿和粘稠,闻起来有点闷的植物味道,蝉鸣海浪水壶的蒸汽声和偶尔响起的缓慢的琴声,将略显厚重的粗糙感和轻飘飘的虚无感相互叠加。(固定镜头和颗粒感的图像语言和飘渺的声音;只是去感受,它们不作为符号或隐喻而去抵达一个单一所指,就是单纯的物象却能释放出无与伦比的诗性;无人围观的记忆如亨利卢梭的密林爬满了家族的谱系,隐秘而盎然生生不息。穿越时空的镜像回到脑中的海,一束被露西亚的信号灯打过光的游魂孤影,无数孔雀翎羽上的琉璃,是鸟与树相爱后的结晶。冥想,隐喻,变形记;《镜子》)

有时候总是难免想起那些逝去的时光,觉得人的一生真是很短暂,各种情感关系就是无比脆弱,很难持续很长的时间。也许前一秒还是阳光照耀,下一秒就可能是乌云密布,我们还是一样不擅长分别,也依然会在之后花很久的时间去习惯没有他的日子。重聚总是十分让人欣喜,那几天的欢愉足够疗愈之后许久的孤单,仿佛就像他会在自己身边一样。有了你们做坚强的后盾,也许我就不会再感觉到害怕了;我只是觉得还是太遗憾了,终究我们都成为了无根的鸟,为了生活不知疲倦地飞行,再也寻不回曾经那份稳稳的幸福感。

虽然看过无数个旁白给影像下饭的实验作品也有点疲惫,但鸟类变形计真的给了我一记重击,是真的诗性,影像、声音和旁白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持续的动态中互相作用。家族史,海和远航的父亲,家中的母亲和土地母亲,还有作为眼睛和耳朵的女儿,在山林中,在海上,在水中憋气到600多下才起来,把叶子归还树木……“我想住进鸟的眼睛”。有久违的文学性,实在是动人。印象最深的好像是母亲对墙上插头的思考,有一点幽默,又很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