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而上(2007)
Up the YangtzeUP:2025-07-31

评分:8
导演:张侨勇
编剧:张侨勇
主演:俞水
类型:纪录片
片长:93 分钟地区:加拿大
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
上映:2007-09-30
IMDb:tt1114277
沿江而上简介
关于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状态的纪录片
第45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纪录片张侨勇
获得奖项
- 第25届圣丹斯电影节
提名:评审团大奖-世界纪录片 - 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24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简评
『2』在跨文化传播课上看的,华裔导演拍摄,站在“他者”的文化视角,来解读消失的那个“中国”,来映衬三峡大坝建设所带来的问题。如今,跨文化的传播不再是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在“二元”对立框架逐渐式微的语境下,需要不同面的话语书写,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是在与主流话语的“对抗”中,反思其行为和话语存在的疏漏。我们需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问题从人民主体性表达出发得到解决。
不得不说一个三峡一个地震“成就”了多少导演...... // 作为主角之一,观光邮轮这个空间的选取比较巧妙,成为人物性格和文化碰撞的催化器;浩浩荡荡,不知所往。来自纪录片发源地的导演大概是对摆拍和刻意安排并不大介怀,作为个人第一部纪录长片表现出了足够的野心和关切,结尾的“淹没”和明暗的灯火印象尤深。
单就本片从纪录片层面上来说,优点和缺点都挺突出的。有意的对比真是满满心酸。前一镜男人哭着说出“做人难,做中国老百姓太难”,下一镜导游就笑眯眯地和西方游客说“All them are very happy”。这还是在公认相对宽松的十几年前,只能沉重地叹气。这片土地上没有现代政治也没有现代历史,太多太多事情即使在宏观上都在被强制忽略或是遗忘,更不用说洪流其中一个个普通人的苦涩艰难。因为这部影片,我看到了,我听到了,那个普通农民背负着沉重的衣柜爬上堤坡的样子。
比起三峡好人,这部纪录片更像文艺片。没有了现实魔幻主义,更多是导演镜头语言配合蒙太奇和慢节奏来表现生活在这真实的社会主义下或者说被三峡工程影响的底层人民。里面很多讽刺意味的桥段,如老外穿着老帝皇服装做采访真是讽刺,交叉剪辑外街争吵与古董店小哥哭诉背后却是毛主席像。当然了,这些有趣情节一定程度是由导演安排了......
“所有人都挺高兴的”,整个大的形式都在变好”正向的表演倾向总是有点明显,总是这样自我欺骗,“他们说我是中国的黑人”中国的老百姓真难,进步向上总会淹没掉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小家大家哪里才是真正在生活的家。( 侃谈的同学 跳舞的小女孩 爷爷的歌 和古老的传说,这样的许多时刻都会落泪吧
简介让我以为这是个群像,其实主要是对一家底层人民搬家前的记录,幸好大女儿有了新的工作生活,感觉上这个主要为西方游客服务的邮轮工作也是摄制组介绍的,来得有点没头脑?不管怎么说这倒不是最重要。不少地方确实像是安排的镜头,对于另外个年轻人的记录我也不是很懂,对于成功学和独生子女的批评?奖项九成是给了这个题材。
底层沉默地接受贫穷、辍学、安置、房屋被淹没的命运,它们的家园让位于抽象的“国家利益”,以及具体的、在片尾漂过它们房顶的、供外国人乘搭的观光邮轮,很像隐喻。对于讲开左灯朝右转的主持人,被倒打一耙的工人,政宣委一样的导游,不同人嘴里的“国家”都指向完全不同的东西。
两位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以及处世态度与不同的人物命运形成相互对比的内部结构,以三峡工程为大的环境背景讲述与大坝有关的小人物的故事,试图由小见大的去展现正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环境下的中国以及受到国家改革发展浪潮波及的底层人民。主题本身沉重且深刻,表现视角足够典型不过略微单一,单纯只是突出了因底层边缘化而产生的凄怆无力感。两条故事线虽极具矛盾戏剧性但遗憾结尾并没有达成出色的交融对照有些不了了之。当上层格局产生重大改变,底层民众常因生活因素的单一性只得充当无知弱小的漠然旁观者,从而造成越是旁观则只能越是无助的悲状。
没有了现实魔幻主义,更多是导演镜头语言配合蒙太奇和慢节奏来表现生活在这真实的社会主义下或者说被三峡工程影响的底层人民。里面很多讽刺意味的桥段,如老外穿着老帝皇服装做采访真是讽刺,交叉剪辑外街争吵与古董店小哥哭诉背后却是毛主席像。当然了,这些有趣情节一定程度是由导演安排了......
守旧与俯视的乡愁,宏大叙事与不同个体命运的关系,包里有多少钱那对这个国家就有多少体认,几处对比挺有意思,翻译员用契合外国人心理的方式讲中国苦难,导游用官话讲中国国泰民安,还夹着外人说“我信你这一次”。前几年去电视台实习找了县宣委主任的关系,临近地震十周年,主任说你不要拍或者写一些不合适的东西,说中国这么大个国家管起来不容易有些审查是必要的有些人的牺牲也是必要的。主任很有钱,工作轻松日子舒坦,体认高到会自觉维护。
任何一个视角和观点都不足以全面描绘整个三峡工程,但这些视角也都是三峡工程背后即无人关切又微不足道的底层人民真实生活。其中导向性的镜头安排和刻意摆拍,让一位并未深入了解中国,拥有西方价值观的ABC去拍这样的题材可想而知视角会从哪里开始。如果导演的爷爷再回到国内看到还是曾经熟悉的那个中国,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拈取许多人的片段组成的三峡移民群像。有几段摄影和叙事让我想到归途列车,但似乎越到后面,导演对“宏大叙事”的野心越在缩小,落点在人,女儿的一个眼神足矣:在船上怔怔看向窗外,但家已被江水覆过。不觉得杂,反而觉得内外、左右之间有很多意犹未尽的留白,讲开左灯朝右转的主持人,被倒打一耙的工人,政宣委一样的导游,不同人嘴里的“国家”都指向完全不同的东西。看这样的片总是会羞愧,于心不安。想到朋友一个较极端的说法,说这类纪录片都属于无比privileged的我们对贫穷的猎奇。并不赞同,但也停不下来想,记录者该怎么样去记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