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2006)
ForeverUP:2025-07-23

永远简介
本部纪录片主要围绕世界上最美丽、最知名的公墓之一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展开。拉雪兹神父公墓是来自世界各地极富才华的艺术家们的安葬地。他们生处在不同时期,可至今仍受世人景仰。本片记录下了慕名而来的很多祭拜者,他们有的在墓前留下自己的书信,有的则是放置一束鲜花。镜头跟随着这些虔诚的敬慕者,一起谈论着艺术带给他们的生活馈赠。
《永远》以其宁静优美的视角,让我们讲述着爱与死亡交融生辉的不朽艺术。本片荣获2006年荷兰乌特勒支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剪辑提名等,又在2007年美国Full Frame纪录片节灵感奖等多项大奖。
第5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提名)赫蒂·霍尼格曼
获得奖项
- 第5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金贝壳奖 / 金贝壳奖 - 第20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赫蒂·霍尼格曼 Heddy Honigmann导演
木村佳乃 Yoshino Kimura自己
卡蜜尔·索拉瑞 Camille Solari自己
赫蒂·霍尼格曼 Heddy Honigmann编剧
Danniel Danniel Danniel Danniel剪辑
简评
死亡是涌动在人类潜意识里的总也挥之不去的乡愁,艺术将这一乡愁定格化,凝缩成可视可听可尝的符号,是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是肖邦的夜曲,是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借由艺术,我们可以持久地注目死亡在生命里投下的剪影,它是宁静的,不带来任何风吹草动,甚至是抚慰的,安定了我们的恐惧和失落。生与死有多亘古,艺术就有多亘古,对生与死有多敬仰,对艺术就该多敬仰。片子的视角很好,让普通人来讲述艺术和死亡,具有更深刻的启示意义。
当《Da La Main Gauche》这首歌响起时,墓碑上的Danielle Messia是那么年轻美丽,心中果然涌出了一种"再听20遍依旧会如同听第一遍一样好听"的感觉。/.5清明节第二次重温/导演的视角太独特了,生活、爱、生命、艺术、永恒与镜头前后自然发生的对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生的人不断来墓碑前促成了某种永恒,这种永恒犹如爱、艺术带给人们生命的永恒。
永远,什么是永远?是相对论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还是死亡后永久的寂静?这是一座有名的公寓,多少人慕名而来,又满载而归。看到人们送的鲜花、书信、美酒,还挺感动的,而最打动我的是那支笔。如果我去世了,我希望来看我的人,给我带鲜花或好茶,那样我就会收到她的思念,感到非常快乐。
艺术在生活中的痕迹是永恒的,拉雪兹公墓中摆满了蓬勃的花朵,人们来为鲜花浇水,为墓碑洗尘,陪伴逝去的灵魂,思念与诗意互相滋养,一切都会成为永远。那个为了普鲁斯特的而特地来到法国的朝鲜人,他用家乡的粮食回报十年前普鲁斯特曾给予他的精神食粮,这份朴实的惦念令人感动,当他用母语表达对普鲁斯特的喜爱,我突然很感动,即便我们无法得知这段话的内容也能感受到他真切的情感,“虽然你的话我听不懂,但是谢谢你。”本片的一大亮点是导演不是在进行采访,而是在和这些有感情的人们对话啊。
人物采访回归到“对话”的本质,自然、松弛的状态来自于因被访人物而异的空间环境(ta们生活行动的居所、工作间,或者墓碑旁的席地而坐),也来自于采访者提供给对方的能够全身心放松的语境(无主题诱导、无目标的目光,以及对不善言谈者/“主讲者”式采访对象一视同仁的记录),记录风格松弛到采访者/导演因为没拍到过快的第一次动作,直接让对方重新再做一次拿起画笔的动作(笑)。
来访者会在普鲁斯特的墓前留下一支笔,在莫迪里阿尼的墓前留下一把画刷;伊朗作家海达亚的墓碑上刻着一只猫头鹰,这源于他写过的the blind owl,有人会将樱桃籽放进猫头鹰的石头眼睛里,如此一来猫头鹰便能看见了。
海水平静呼吸,从微弱的起伏间缓缓宕成一堵高耸的墙面。如果遇上狂风大作的日子,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摔打甲板,人不管站在哪里都是危险的。震慑人心的永远都不是滚滚雷鸣,这座公墓里的一朵被献上的花束就比前者更应被存留在时间里。
才发现这部片子已经标记了一年,终于找到资源,看完的时候电脑刚好关机。一部以公墓为主的影片,却论及音乐、绘画、情感、生命,那些枯槁的雕塑,伴随鲜花、诗行,被冲洗,然后生长。人世间有太多的无用之事,其中一件非常重要:凝视死亡,正如我们凝视艺术。王尔德的墓碑上盖满了唇印,普鲁斯特的墓碑上留下一只笔,莫迪里阿尼的墓碑上则是非常精致的一只画笔。我意识到,诗人是不会凋零的,他化作后来的每一个人在目睹过他们光芒的顷刻间叹息:真美啊。
很乏。言之无物的日本钢琴女,镜头如此的多,为何由她串起开头结尾?难道只是因为肖邦?照料花朵擦拭墓碑的老奶奶不是更合适吗?制鞋艺术家的女儿也是那么的让人心情愉悦,在以前我自己很少会把鞋匠这样的手艺人与艺术家相联系,听她一番话觉得自己真是浅薄,拥有着勤劳与创造力的双手的人,当然是艺术家!片中还意外看到了我非常喜爱的梅里爱,听到了莫迪里阿尼与珍妮的故事,最后我也开始想认真地去读普鲁斯特。
拉雪兹神父公墓,抑郁的艺术家们的安息地,来来往往的人或某人的仰慕者,或埋葬于此的逝者的亲人,公墓一视同仁地接受他们的祭奠和思念,而影片创作者捕捉他们与墓地的故事。祭奠者用宁静的目光凝视死亡,艺术家们用作品代替肉身抵达永恒,不知名法国女歌手的香颂惊为天人的好听,伊朗司机的民族歌谣阐述何为生命的支撑,或许这就是影片题目最好的例证。
“贝特朗,如果你的生活全是肖邦的音乐,巴尔扎克的小说,缪塞的诗歌,那你永远不会感到孤独。” 出租车司机一段最好,“我的工作是开出租车,但我靠唱歌生活下去”。日常所见芸芸众生,有灵魂者,没有灵魂者,乍看不出来,只在这样的细微叙述处露出马脚。
光着来,去后光。两眼一闭,双腿一蹬,这世界就再与我无任何瓜葛。对生的祝福,死的赞颂,这两件事真没必要上纲上线,纯粹就有无皆可。死后追思实则体现的是生者的执念,满足的也是生者的情感需求,与死者没半毛钱关系,死者不过是生者宣泄情感的载体。祭奠亲人和祭奠名人唯一的不同就是受众的差异,死后都不过一抔土,就算死者泉下有知,你不让逝者安息,反搁那胡搞瞎搞,是要闹哪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