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兰县(1976)

Harlan CountyUP:2024-07-04

演员表剧照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美国哈兰县

评分:8.6 导演:芭芭拉·卡颇 编剧:
主演:John Corcoran / 约翰·奥莱利 / Tom Williams / Ken Yablonski
类型:纪录片
片长:103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76-10-15(纽约电影节)
IMDb:tt0074605

美国哈兰县简介

简介:该片以真实电影的手法描绘哈连郡矿场的罢工事件,是劳工议题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导演曾跟随梅索兄弟多年,协助录音并学习拍片,后开始从事独立拍片的工作,至今已三十年。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芭芭拉·卡颇

简评

非纯粹直接电影,低薪、尘肺病、枪击,镜头记录了矿工的悲惨境遇与团结抗争,歌曲,话筒出现,采访(访问者不现身,但音会偶尔出现),直面工贼枪手对身份的质疑并与之展开对话,甚至拍下枪击,录音师也现身(75分),不聚焦人物,全面展开,当然也让我们看到西方工会可不是摆设而是真正地为工人利益服务,“矿工们将一直战斗”“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致敬记录者。

补标。真实的记录的同时,完全按照,传统的电影气质分割线来分也可以,前1/3告诉我们,地点以及整场事件的气氛和关心重点,后1/3讲发展,以后1/3讲冲突和看法。导演真的太会剪辑了,当地民谣的音化对立,加上黑白影像与现实影像的配合玩的飞起,抓采访素材的重点,也是炉火纯青。

看了两遍。伟大的作品。纪录片的质朴有力,故事片的跌宕起伏,每首昂扬粗砺的民谣响起都足以让人夺眶。长达十个月的罢工,残酷的现实让那些矿工和他们的妻子父母成了演说家政治家。或许可以抛开左右回到那个最本初的问题:建立国家的初衷是什么?是要让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得到荫护,而不仅仅是某些人。

70年代美国纪录片。综合性纪录片。芭芭拉 科普尔。混合着直接电影的访谈、匆匆拍摄的场景,以及汇编片段,所有这些又通过旁白和配乐粘连在一起。影片编年式地详细记录了肯塔基煤矿工人持续十三个月的罢工,全片大部分都呈现出直接电影的风貌。有着更多的戏剧性,把一触即发的戏剧性置于有关矿业工人斗争的历史背景之中,采用了一些历史资料片段并对年长市长进行访谈。没有画外音,但通过叠印的字幕提供了基本信息。地方性的民谣也对事件表达了同情的态度。剪辑也以可能会让利科克觉得过于主观臆断的样式表达了观点。产生了直接电影的即时性效果,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历史背景,明确地表达了电影制作者的同情。无资源

忠实,不打扰地纪录和跟随事件与有设计和结构主线是否矛盾,这其实是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分歧,我倾向于后者。就这部电影来说,我认为导演的视点过于固定,且没有深入。摄影机始终处于罢工工人这一集体之中,既没有深入到任何一个工人的生活,也没有跳出这一集体进入其对立面的集体。观众去理解一个事件需要一个入口,而这个入口就是人物。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皆是如此。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特意选取人物,这就导致观众像游览博物馆一样走马观花。这部电影很漫长,这就是我最直接的观感,而漫长通常就是没能进入影片的表现。

。①美国哈兰县矿场罢工事件的纪录。喜欢那些工人唱民谣的部分,消解了苦情增强了希望/热血。②虽然整体形式上是直接电影(还有几段真实电影式的主观介入片段),但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立场明显偏向工人,且只关注工人诉求)都是传统故事片式的。整体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这部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可以看到它记录的现实本身如何给导演和摄像师等人带来无法被设计的、电影人渴求的神来之笔。第一笔是浓重的黑色,从开场你随着摄像机潜入煤矿的地下世界开始,黑色从矿工衣服的边角蔓延开来,吞噬布料与肺,黑色从地下世界携着枪声卷土而来,它不是被捕捉到的一种颜色,而是可以与你抗衡的力量;第二笔是Hazel Dickens的班卓琴,回荡在南方荒芜的山脉与铁路之间,美国现代音乐史,从蓝调到乡村,无一不是苦难的产物,诉说着亘古不变的故事。

非常棒的纪录片,很真切实诚的摄影,配上极具时代特色的歌谣,把矿工们争夺权力演绎地动人,听当地人讲美国话真是难懂...美国有这种争夺自己权利的自由,值得我们学习(自那个时期以来),然而美国现如今这种斗争似乎都泛滥了,这些还有待考量...可能是资本主义的劣根。

2013年看。有关美国劳工矛盾的纪录片。因为对事件背景不熟,这片子又没有什么情节,有一阵看得我昏昏沉沉的,不过好歹看完了。长达13个月的煤矿工人罢工,付出了一位兄弟的生命,终于迎来胜利。最感慨的是,美国工会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美国工人也是弱势群体,但只要他们加入工会就不一样了。工会和资本家可以进行直接的斗争,而且往往也会取得最后胜利。而这种事情美国政府通常不会直接干预,除非出了人命什么的。尽管美国也充满了不公,但看人家百姓的法制意识真叫高啊!出了人命,最后还是通过谈判鉴定合同解决了问题。

影片站在矿工的视角,没有解说词,前三分之一描述了整个事件的背景和历史缘由,后面将重点放到了70年代的那场罢工之上,导演长期蹲点拍摄了很多令人震惊的镜头,比如打手将枪指向摄影机。本片没有一个主视点,而是全景展示罢工中的各个部门,影片中穿插着矿工的民谣,十分动人。

《怒火战线》是30年代哈兰县一次失败的罢工,四十年后,本片记录了70年代哈兰县的另一场大罢工,这一次,矿工们赢了。紧凑的剪辑加上应景的抗议民谣让这部纪录片的可看性比那部故事片更强,让人不禁感叹于工人们鲜活的生命力。为什么四十年后他们赢了?第一是广泛的团结;第二是不拘泥于工会上层的条条框框,灵活应变,斗争不息;第三是始终守住了不使用暴力的底线,在某种意义上,第三条是胜利的关键,但仅限于这次胜利,治标不治本,美国工人罢工还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迫使资本家进行一定的妥协,而不是彻底地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因此,这种罢工仍然会一直存在,直到他们终于突破这第三条的界限

经典。非常纪录、几乎没有编排痕迹。导演的presence弱化到最小(连采访提问的声音也没出现过几次)。尽可能中立客观(也纳入了一些工人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反对声音)。有几段可遇不可求的精彩段落: 下矿井、枪战、还有一个煤矿工人和一个警察在街边的对话。美国的底层工人阶级也曾陷入这样不利的境地,最后还是通过自救得以改善自身的情况。非常典型的资本主义(非集体主义)国家里自发群体斗争的微观展现。

获得奖项

  •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纪录长片
美国哈兰县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