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某时(2005)

评分:8.2
导演:哈乌·佩克
编剧:哈乌·佩克
主演:伊德瑞斯·艾尔巴 / Carole Karemera / 帕梅拉·诺姆韦特 / 奥里斯·厄休罗 / 弗雷泽·杰姆斯 / Abby Mukiibi Nkaaga / Cleophas Kabasita / 诺亚·艾默里奇 / 德博拉·温格 / Peninah Abatoni / Ashani Alles / Hope Azeda / Théogène Barasa / Dan Barlow / Johannes Bausch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40分钟地区:法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 卢旺达语
影片别名:泣血四月
上映:2005-02-17(柏林电影节)
IMDb:tt0400063
四月某时简介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这部由美国和卢旺达联合制作的影片,是第一部关于大约80万图西人和胡图族人遭到种族灭绝的主要影片,在卢旺达当地拍摄,并动用了大批当地居民作为临时演员。
出生在海地的导演和人权积极分子拉乌尔-佩克(Raoul Peck)说,启用仍然对那场灾难记忆犹新的卢旺达人当临时演员,可能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佩克强忍住泪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两个儿子失散的故事,10后当他与遇见他的兄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的命运。而身为记者的泽维尔正在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受审,罪名是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为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努力说服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采取行动。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样题材的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佩克说他有意识地决定,要比《卢旺达酒店》描绘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场面。他说:“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把影片拍得尽可能真实残酷,又不会让观众掉头而去。我需要观众,我需要他们看完整部电影,走完这次恐怖之旅。这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发生的时候周围没有摄影机。”
佩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进行调查,影片剧本中的部分内容来自审理团听证会的副本。他说,一些出演影片的卢旺达人声称他们不能演凶手,只能演受害者,因为10年前的悲剧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说,拍摄期间由5位专家组成的心理学家小组一天24小时都要驻守在片场。
在片中扮演一名图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时女演员卡罗尔-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说,电影的制作过程对许多身受其害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治疗。她说:“经受了痛苦,你才会有羞耻心,才会安静下来。现在我们试着谈论这件事,也开始再次相信其余的人类。”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哈乌·佩克 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年度佳剧
获得奖项
- 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剧 -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57届艾美奖
提名:Outstanding Music Composition for a Miniseries, Movie or a Special (Dramatic Underscore)
哈乌·佩克 Raoul Peck导演
伊德瑞斯·艾尔巴 Idris Elba饰 Augustin
帕梅拉·诺姆韦特 Pamela Nomvete演员
奥里斯·厄休罗 Oris Erhuero演员
弗雷泽·杰姆斯 Fraser James演员
诺亚·艾默里奇 Noah Emmerich演员
简评
多人物多角度视角展开,相比《卢旺达大饭店》更全面,但也相对分散了情节,稍显乱。里面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了国际组织联合国视角,讽刺的是在没有任何自身利益价值驱使的情况下,几乎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而所谓维和部队也仅仅是在互送自家国家国民,拒绝当地人民的数次哀求,依旧是那句“奉命行事,只收到了互送本国人民的命令”,这一时刻他们面对地狱,被世界所孤立所遗弃。
片头从非洲大地图聚焦到卢旺达,一个不放大地图都看不到的小国为不看身份证都分不太清的种族认同(以前其实是阶级区别吧)血流成河亲人反目。纯黑人角度叙事比硬要让白人当主角的非洲题材片有诚意。Idris初主演,饱经磨难好男人!演妻子的演员是图西族幸存者。
全剧有一条主线,但同时又有闪回和几条支线,好像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想表达那场种族大清洗中残忍的方方面面,但重点不及,有些繁琐,不过这些都仅仅只事针对电影剧情而言,与历史无关。(PS:一部2个多小时的剧我竟断断续续地看了四五天才终于看完)
可以结合很多片子一起看,《卢旺达饭店》,索马里的《摩加迪沙》《黑鹰坠落》,以及乌干达相关的《末代独裁》《火狐一号》等,《四月某时》是一部很严肃的讨论非洲现状的影片,虽然总体水准一般,但引发的思考触及灵魂,难得制作。
对于冲击感来说,并不算惊艳,它很平淡,我观看的是繁体字版本,一直都在连猜带蒙,可能是因为这没有太投入的原因吧,我很难共情,但男主的演技是真的好。你回过头来去想,又久久难以忘怀,这部片子拍的很文艺,太神奇了这种感觉。
《四月的某时》是一部描绘了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该事件中西方世界并未进行调停。这部影片被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所接纳,成为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四月的某时》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了相同的历史背景和题材,然而导演拉乌尔佩克却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内战带来的创伤。
当卢旺达的屠杀和雨季一起来临时,我们却在问着“胡图人和图西人,哪个是好人?”就像片头打出的那段马丁的话,“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朋友的沉默。”100天,一百万。这部电影想静静的讲诉每年四月便会萦绕在主人公心里的空虚和低落,电影所直视的残酷却让鲜血如同在自己身旁流过。
卢旺达里的胡图人迫害西图人,暗示暗喻很多,用几个场景不同森特避难,包括学校学生,屏幕是没有犹太被迫害的场景的血腥味之震感,但65天62w人数屠杀的背景里,泥泞丛里走出的一个又一个的泥人着实让人动容。四月又到,这是一个悲伤的雨季。
这部电影跟<卢旺达酒店>完全不一样,这部电影刻画的是大屠杀时的无人性 还有活下来的人的痛苦,100天的大屠杀给所有活下来的人都留下来了无法治愈的心理伤痛,<卢旺达酒店>更像美国电影,,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要记得,只有记得才会反省,只有反省才不会再次发生
大屠杀的前一年美帝折戟索马里,国内各种闹,搞的后面不好出兵,以至于大屠杀阶段联合国都在袖手旁观。大屠杀进口的武器真是国际化,专砍人头的圆月弯刀made in china。冲锋枪-美国,散弹枪还有其他的来自于另外几个国家。
结尾男主被囚犯挚友质问炫耀良心的那段对话,简直就是对同题材《卢旺达饭店》的暴击。还是黑人自己最清楚那场种族屠杀发生时的情绪波动,喜欢它无蓄势无节奏彼此屠戮的拍法,残暴到假装云淡风轻。一众黎民遭殃的事,刽子手该死,XX该死,看客也该死,没有谁能够逃脱指责。
一部电影无法说尽卢旺达大屠杀的惨况,但这部用相对真实的角度和质朴的手法来讲述那段悲剧;四月的雨是线索,串起前后十年的巨大哀痛,平静的镜头下没有发生奇迹;反思意味深刻,希望未来还有从不同角度讲述这段悲剧的电影,历史不该被遗忘 @iTu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