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归乡路(1965)

Így jöttemUP:2025-04-14

我的归乡路

评分:8.1 导演:米克洛斯·杨索 编剧:盖维拉·赫尔纳迪 / Imre Vadász
主演:安德拉斯·科扎克 / 谢尔盖·尼科年科 / 贝洛·鲍尔希 / László Csurka / Zoltán Gera / Árpád Gyenge / 亚诺什·格尔拜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08 分钟地区:匈牙利
语言:匈牙利语 / 俄语
影片别名:My Way Home / 我的道路
上映:1965-01-14(匈牙利)
IMDb:tt0058787

我的归乡路简介

二战末期,一个17岁的小男孩在乡间游荡,他先被苏维埃军队捉获,然后释放,之后又因为穿上一件御寒的德国军装而再次被苏联部队逮捕,被监禁在一个偏僻的兵营,在那里他跟一名年轻的苏联士兵建立起一段不可能的友谊关系。影片展示出导演一贯的主题:心理因素、随意的暴力和独裁政权。

简评

看这部电影以前必须要对匈牙利在二战中的立场以及境遇有足够的了解,不然可能会觉得茫然,也无法深刻体会到片中各色人等的种种行为。通过这个17岁的青年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国家未卜的前途。纳粹,苏共,一件外衣就可以改变命运的混乱年代,该何去何从人们的内心一片茫然。PS结尾镜头比摇臂长镜更棒。

匈牙利人总能将粗犷的外在风格与精密的内在结构完美结合。电影将人放在冷酷的战争背景下像诗一样去舞蹈。他们孤独沉默,任由命运摆布,缺乏对个人身份的认同,但人性美却无法遏制的迸发出来。在镜头和演员的运动中,画面在不同景别间不断变换,构图和用光美不胜收,处处可见导演大胆无畏的创造性。

杨索的一部电影,通常都只有十到十五个镜头,而一部正常的普通电影起码有数百个镜头,每个长镜头掐好时间,其精准度与视角,摄影机令人着迷的流畅,360度环绕着人物拍摄,而人物同时一直不停地舞动。所有这一切,需要一个微妙而极致的协调,为这些一部如此类似的电影,注入一股无法取代的蛊惑魔力。这个强大魔力也俘虏了他的创作者,使他永远受之而无法摆脱,甚至成为模仿杨索的杨索。但是他的作品,极其必要,象征着一个曾经不断受到历史冲击的国家,是整个民族的骄傲。

60年代米克洛什 扬索(匈牙利)电影。其重要影片主要集中表现匈牙利动荡历史中的剧变:二战、军事政变、以及大众的反叛。他遵循苏联蒙太奇电影利用集体行为和历史运动创造戏剧的方式,个体甚少有心理的身份,而是社会阶级或政治派别的象征。影片让我们与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使用幻想之类的主观性手法,也拒绝使用闪回,涌现出来的是赤裸裸的权力展示。充分利用异乎寻常的长镜头,通过赋予每一种情境以活力和充满张力的动态摄影,呈现权力中时时刻刻的摆荡:既使用大远景和中景镜头,有时也在一个镜头中完成推轨、横摇和变焦。将结构、风格与主题融合得极为精确,叙事结构与电影技巧呈现出了一种既是抽象象征又是具体历史的权力奇观。未看

依然是摇晃的长镜,一望无际的草原,欢快的鸟鸣,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陌生的语言,随意的暴力,有人在哼着歌。这一部里,导演居然讲起了友谊,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年轻的学生和年轻的士兵。两个人打青蛙,烤奶牛,在水库游泳,偷女人衣服。那个飞机俯冲过来俯伏在地的镜头是跟《西北偏北》学的吧。

男主代表匈牙利,制服暗示从开始到nc到俄化。飞机提示战争存在,俯视镜头皆是战争视角。远景暗示战争中人的渺小,男主一直逃跑,却无法逃离屏幕,直到最后才获得成功。长镜头不断以俄军为核心转换,暗示着占领关系。男主边缘构图暗示匈牙利边缘地位。只有自己镜头,才回到中央夺回命运控制权。因为语言原因,男主和士兵开始基本不同框,后面的同框近景暗示两人的友谊。但当他赶走医生,脆弱的友谊破碎。教堂代表现在的国家,被俄国占领,远去牧师暗示信仰远去。庄园暗示过去的国家,破碎的雕像暗示战争的破坏。望远镜暗示两者距离。铁丝网是俄国的界限,地雷是战争的界限,限制着他的自由。男主坐上回家的火车,学生代表曾经远去,却被nc海扁。回家火车远走,战争视角再次渺小。他再次逃跑,然后直视镜头,回匈牙利的路在哪?

兵荒马乱的年代,友情成为不合时宜的牵挂。1965年,那时候的杨索还没有沉迷于精巧复杂的调度,长镜头也是适可而止,故事也讲的明明白白甚至带着人情味。美丽的战争插曲,被抛掷的黎民苍生。几段杨索味道的俯拍追逐戏真是绝美。结尾依然是赖人寻味的凝视。非常喜欢的影片。

。《清唱剧》和《无望的人们》之间,风格气质也正好处在此,既有无家可归、无法回家的迷茫,这一点像极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又有运动长镜结合进意识形态交替的荒诞感。《一个世纪儿的的忏悔》来形容都不为过。、古典美的消失、大草原上浪奔的长镜头俯拍,以及最后恰如《四百击》的奔跑。

不知道杨索有没有受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响,长镜头和调度看起来随意,效果却都像数学计算一样的精准。结尾看起来又像是对卡比利亚之夜的致敬,只不过紧接着一个反转,让前者的希望重燃在此处就不复存在了。把战争推至后景的反战电影,往往在揭露人性方面有更多元的方式。字幕许多没翻出来,多少影响了理解

新浪潮,通过电影学者式的技巧传达情绪氛围。观众的颜色感官限制在黑白调子里,于是放大了运动视觉以及听觉:环形运动的长镜头流畅一贯。全景式展现主角被俘营地的人物群像,却暗中通过微妙的景别变化突出主人公。影片中间主人公被莫名放出俘虏营使用的一个全景镜头完美地又将他投入另一个虚无,自由荒原的虚无中。

這部片的形式大於故事,故事比較簡單,但拍攝手法非常厲害,盡可能不切鏡頭,又不會感到是為了炫技而做的,在用畫面講故事又把攝影玩得很流暢自然,這些設計令人嘆為觀止。故事中後段遇上俄軍小伙後變得很好看,有野潮的感覺,拍法讓我們貼近了他們,結尾非常有張力,令個人聯想到四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