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我路(1945)

I Know Where I'm Going!UP:2024-10-05

我走我路

评分:6.9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 /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编剧:迈克尔·鲍威尔 /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主演:温蒂·希勒 / 罗杰·莱伍赛 / 帕梅拉·布朗 / 芬利·柯里 / 乔治·卡尼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1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 苏格兰盖立语
影片别名:我行我路
上映:1945-10-30
IMDb:tt0037800

我走我路简介

乔安(温蒂·希勒 Wendy Hiller 饰)是罕见的那种非常有自主的女人,她懂得自己的需求,亦懂得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她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某日,她登上了前往苏格兰的邮轮,她要去见她的未婚夫——一个腰缠万贯但是年龄足以做她的父亲的男人。虽然乔安对这个男人并没有感情,但她知道,一旦嫁入豪门,便是为自己日后的辉煌人生铺好了基石。
  在游轮上,乔安邂逅了名为托奎尔(罗杰·莱伍赛 Roger Livesey 饰)的船长,托奎尔幽默风趣又充满了青春活力,他的活跃吸引了乔安的注意。一场暴风雨的不期而至阻碍了邮轮的前行,在此期间,乔安和托奎尔之间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

简评

节奏挺好的,没有尿点。开场方式很喜欢~前面的几个匹配剪辑和叠化也很有意思~结局,怎么说呢……意料之中的甜蜜,只是当看到那个kiss时,我还以为两人分道扬镳便是结局了,惊得我差点想直接上五星,感叹简直就是一堆好莱坞类型片里的清流……结果……哈哈,鲍威尔的确是美国文化的大粉啊

。①女主在嫁去中年富豪的路上因遇到真爱而悔婚私奔。②前半段是过渡,节奏很快,通过各种技法提速,如:开头通过旁白和简单影像将女主各成长轨迹一笔带过(《祖与占》有偷师);将credits放在女主成长轨迹各片段的置景里;女主声画叠影的噩梦与火车(轮)高速前进的交叉剪辑/声音并置;礼帽和火车烟头的匹配转场。③后半段节奏相对缓慢抒情,大量以高水平的深焦镜头/风俗展示/空镜蒙太奇来借景(有些是特效,比如海上漩涡)抒情。最喜欢苏格兰舞会、海上暴风雨、结尾高堡重聚三段。④表演不行,无法打动人。

应该是个喜感的电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了不起,影片剩十多分钟结束,可我没时间看了,原来某人也考试呀,一定比我状态好,估计今年又是。。。也许应该早一天出发就不会诸事不顺了,不说了已无泪,明天继续处理麻烦,其实想想也不算裸考,至少听过培训,划过重点,记忆力不好,只能自认IQ低了,over

开头的叠印转场很丝滑。不仅剪辑(出海前)一如既往的干净,而且人物动作更利落,叙事更是连贯太多,值四星;出海后的戏就开始拖沓了,而且台词也过于冗长。鲍普二人组的片子,对白的长度与语速同镜头的长度与数量(剪辑次数)就没匹配过,总是任由角色一股脑把话说完,没什么停顿,剪得却异常干脆,导致视与听就很不协调 (虽然看过的英国电影就没几部不这样)。这部可能是因为同框对话多,正反打少,削弱了这种违和感。同乐会闹哄哄的,结尾的配乐也不够贴。人驯鹰狗男驯女的类比有点意思;但这么一个姨母脸 daddy issue 没让中国女的反思一下恋爱脑反而赞美起她的勇敢......

看完对苏格兰裙念念不忘并且跃跃欲试。以及,“我的意中人”会跟在三个风笛手的后面,迎着我走来的步伐坚定。这一次她走了回头路,他进了从前不敢涉足的祖宅,你会发现在40年代那样一个希望被弹片尽毁的时候,竟还有人执着或顽固、幻想而赤诚地吸纳着大约从18世纪飘来的古典浪漫的海风。

一位有着自己工作目标和婚姻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独立”女子,固执己见,在被(生活的)暴风雨袭击和洗礼之后,终于认识到真爱可贵的故事,剧情波折,还算有可视性。鲍威尔的技巧是出色的,在展示苏格兰民俗风情、古堡阴森的地牢咒语、海上风暴的咆哮等段落时,镜头和调度颇为娴熟;女主欲与男主心灵贴近而又强行疏远的挣扎,也表现出了情感的微妙。但前段节奏稍拖,拉入一些猎鹰遛狗情节,看得焦躁。女主回归爱情安稳怀抱的结局,也有迎合世俗之嫌。

【视觉专场效果,电影特技】什么是电影包含了某种质询性的主题和思考。什么是电影艺术家对视听语言的自觉,和对这种语言具有原创性的尝试。什么是超水准的电影技法。独特的少数派人物,反主流的情感波动,同样可以令观众移情并粘合。如此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只会让先锋、实验等词汇黯然失意。400

目前看过的“为陌生人临时悔婚”模式爱情喜剧的最佳之一,男女主之间从微妙到失控的吸引处理得太让人起鸡皮疙瘩了,情感线与自然环境和民俗传说之间的隐喻和平行也足够聪明。话说这时的英国电影虽说首要功能是propaganda(这部也许要归到宣传景观促进旅游下面)但这种propaganda谁会不吃。

。①女主在嫁去中年富豪的路上因遇到真爱而悔婚私奔。②前半段是过渡,节奏很快,通过各种技法提速,如:开头通过旁白和简单影像将女主各成长轨迹一笔带过(《祖与占》有偷师);将credits放在女主成长轨迹各片段的布景里;女主声画叠影的噩梦与火车(轮)高速前进的交叉剪辑/声音并置;礼帽和火车烟头的匹配转场。③后半段节奏相对缓慢抒情,大量以高水平的深焦镜头/风俗展示/空镜蒙太奇来借景(有些是特效,比如海上漩涡)抒情。最喜欢苏格兰舞会、海上暴风雨、结尾高堡重聚三段。④表演不行,无法打动人。

好一部苏格兰风景宣传片(不是,全程看下来记住了翻涌的海浪和骇人的漩涡(拍得好牛啊!,淳朴的民风、好听的歌谣以及美丽的风景。但男女主的感情线真的太平了,完全没有记忆点,又一对冤家变爱人…反倒觉得男主和帕梅拉演的那个角色更有火花…不过女主的人生态度我蛮喜欢,能够坚定自己的选择(虽然也付出了代价,差点葬身大海了),好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

高帽子叠化成了火车烟囱,太好玩了^ ^迈克尔·鲍威尔又一次将叙事设定于“异域”并将之作为激情/另一种人生的驱动力。另外也可以讨论Joan的自主性,其究竟是依赖于命运(祈祷),还是反抗命运(与海浪的搏斗、不合时宜的赶赴目标、麻雀变凤凰之梦)?这仿佛是一个回归了古希腊戏剧的话题。

讲述停下来的必要与被忽视的东西,决意前行固然坚毅,但也错过不少美好。与鲍威尔其他电影的女性角色相比,解除禁锢与自主前行胜出不少,有目标的决意追逐本身就足够令电影在年表内突出了。同时二战依旧是一个隐藏的故事背景与创作后台,凭此走向工作职位的女性现实为电影注入了太多的真实性与社会感。与《夜夜春宵》可以并列为鲍威尔描绘战后女性的作品。但他又再次坠入了与上一部相同窠臼,一种保守性的隐形歧视。电影在另一层面何尝又不是对女性的一种苛责,即对自主力的打压。女主选择当时33岁的温蒂·希勒如何也与设定内25岁的角色不相符,形象上的反差令其有了责备“剩女”的意味,成为一种含蓄的批判。而经典爱情结局的出现在给出一个商业大团圆的同时,其实摧毁了女主最瞩目的独立性,成为经过拯救(风暴灾难)后再度回归男性附属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