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痴魂(1959)
SuddenlyUP:2024-09-18

夏日痴魂简介
神经科专家库克维奇医师在一简陋的医院准备进行划时代的脑切除手术,却对院内粗糙的设备感到困挠。来自新奥尔良的贵妇维纳波夫人有意赞助库可维奇任职的医院,但库可维奇必须对其侄女凯瑟琳进行脑切除的手术,以治疗她的精神崩溃症状。饱受折磨的凯瑟琳会透露出什么惊人之语?维纳波夫人和凯瑟琳又为何有心结?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伊丽莎白·泰勒 / 凯瑟琳·赫本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提名)奥利弗·梅塞尔 / 威廉·凯尔纳 / 斯科特·斯利蒙 第17届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伊丽莎白·泰勒
获得奖项
-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第17届金球奖
获奖:Best Actress - Drama / 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第5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Golden Plate
约瑟夫·L·曼凯维奇 Joseph L. Mankiewicz导演
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饰 Catherine Holly
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演员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Montgomery Clift演员
阿尔伯特·德科 Albert Dekker演员
加里·雷蒙德 Gary Raymond饰 George Holly
简评
看完心情就跟伊丽莎白泰勒最后一段撕心裂肺的表演一样,只想大喊“it‘s tearing me apart!!!”。台词的文学性和哲学性很强,尤其关于“爱与利用”的一句台词,短小却极有爆发力,以及只有凯瑟琳赫本的表演稳如洪钟,其余只感觉是一片稀烂,既无悬疑,连抒志都模棱两可,既无献祭的神秘,又无对殖民的反思(殖民主义的意味也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塞巴斯蒂安的死法倒也不如换成骨灰挥散而去,既虚无又神秘。
影片中有些时候对话太长导致略显沉闷,再加上片子又拍的十分晦涩,嗯嗯。。嗯。三位主演的表演还是很好的,有人说泰勒马景涛,我觉得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泰勒这个角色神经兮兮但是又很焦躁不安,吼是发泄的一种表现,而马在琼瑶戏中表演大多时候只是情绪激动而演过头了,实不可相提并论。关于精神上不安,当前荧幕上已经不流行本片中泰勒的角色刻画方式,换成了敏感脆弱更为内敛式的表演,倒也符合现代人的神经气质。
医生在欲望场上横插一刀良知,虽然这份良知也逐渐掺杂了对凯瑟琳的痴迷。而凯瑟琳呢,她最迫切的事就是逃离。从去年夏日的阴影中逃离,从强迫她的环境中逃离。观影后捋出的思路是塞巴斯蒂安利用了母亲对他的仰望和凯瑟琳的顺从,使她们被迫用自带的魅力为其招来性意识刚萌芽的青少年,最终却被受害者们群起攻之致死?我还需要消化消化。赫本难得屈居配角,意外的是泰勒并未被赫本压制,她们的对手戏不多,所以没有相辅相成,但也确实是两只猛兽在对抗。
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南方哥特杰作,他也亲自协助完成了电影的改编,由于其个人生活,人们很难不过于关注故事中一些显而易见的元素:骇人的食人情节是否代表了对反同性暴力的恐惧?赫本的角色是否在挑衅我们的道德观(如果乱伦与同性你只可选其一)?泰勒的角色的原型无疑是威廉姆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妹妹,他是否在尝试弥补现实中未能给出的温情与理解?那么蒙哥马利的位置又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他完全被两位女演员的光芒盖过,我反而认为他的出演是真正的画龙点睛,后车祸时期的他仿佛成为了一块碎裂的镜面,不仅映照着泰勒和赫本摄人心魄的表演,更折射出二元世界观在整个二十世纪的瓦解。同性、乱伦、食人……然而文明是什么,野蛮又是什么?
.05. CineFan经典修复重映。如果没看过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原话剧剧本,此片我或许会给四星,但50页的话剧被拉成2小时的电影,剧本改编和导演的镜头呈现,实在是不尽人意。虽说仅50页的话剧剧本带给电影改编很大的难度,同时也给了其很大的空间:比如话剧中全靠台词“回忆”的两位女主和Sebastian的过往互动,以及Catherine和Seb去年夏日西班牙旅行的骇人经历,大可以多一些影视化呈现。相反在片子里,我看不到一个“电影改编作品”应有的运用镜头调度、取景、画面来推动情节,而是一味的【过度依赖台词】、加了很多废戏(更多量的台词),大大的冲淡了田纳西本身剧本简练精准的震撼力量。凯瑟琳赫本+玉婆泰勒双女主的表演很棒,但在电影里就算再好的表演,如果全是大段台词的话,也是看得人乏味。
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早已死去的塞巴斯蒂安,如《蝴蝶梦》,全片始终笼罩在已死之人的阴影之下,并围绕他的夏日之死展开,难以想象《海斯法典》时期还能有如此“病态”的电影,母子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同性+吸毒+滥交……但为了躲《海斯法典》已经做的够隐晦了,可还是能让人体会到,像之前赫本戏称的“couple”,玉婆在回忆所谓“门面”时不断被剧中人物打断,可以当做符号分析的黑鸟、食人仪式等等。
“食人”似乎过于噱头也有些割裂,但考虑当时或许是想把审查重点从同性恋色彩上分散开来?赫本的角色有一种日落大道式的神经质,表演也更有层次,个人认为比泰勒更出彩。文本的饱满和视觉上的可发挥性值得现代一个更好的影视化改编。
难怪蒙哥马利车祸毁容后越来越抑郁了,妈的,明明很多好莱坞的明星都微调过,怎么给蒙哥马利做整形的医生是大学没毕业吗?那么一个大帅哥,硬生生地给整成普男了,搁谁身上都得抑郁啊!不过唯一的好处就是我能更加关注他的演技了,他演技确实不错,之前脸太好被忽视了!大赫本在五六十年代演过太多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疯女人形象了吧?控制欲恋子,为了面子罔顾事实,要害自己的亲侄女!当她坐在电梯内像个女王缓缓下降时,气场全开人物性格基调也整好了!扫把头发型很疯癫!这部我居然get到了泰勒的演技,她的声音更好!白色泳衣真的诱惑!塞巴斯蒂安这个角色蛮自私的,利用自己的母亲和表妹,因为年老色衰选择死亡!我原来以为表哥是蒙哥马利来演,唉,这部剧中塞巴斯蒂安的遭遇何尝与蒙哥马利不像呢?或许这就是泰勒演得好的原因吧!
夏天,夏天,疯狂而难忘,多少人在蓝天下落难,多少人死于那个夏天。他是令人魂牵梦绕的诗人,是温文孱弱的日神之子,是被酒神狂徒撕成碎片的奥菲斯,曾途径冥府,与死神擦肩,不可抗拒地走向如愿以偿的毁灭。波光诡谲的丛林花园,存在主义的个体思辨,海龟与黑鸟的残杀骇闻作为生命与自然的隐喻贯穿始终;性转版Rebecca与压抑版Norman Bates,危险又迷人的麦格芬,跟《故园风雨后》的人设重合度很高啊,果然文学里叫Sebastian的都是基;镜头语言均黄金比构图,作为意象的道具选取意味深长。谈到三位经典演员,犹如工具人的Monty神情常常置身事外;Taylor前凸后翘,身姿窈窕,爆发力强极;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费城故事》里的大帝,有人至死都是贵族。
非常TW的剧本。角色自私、扭曲,自我折磨,人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Sebastian 这个并未出场却贯穿全片的角色才是本片的男主角。充满宗教意味的名字已经暗示了他的性取向、自毁倾向。他追逐青春貌美的玩伴,也被他们所折磨,并毁灭。Devouring 是作者所用的词。青春与才华,终被欲望吞噬。很羡慕那个年代,把很多戏剧拍成了电影,可以去影院去欣赏。做一场撕心裂肺的白日梦。
很“田纳西·威廉姆斯”,不论是语言、故事还是电影里的象征都非常迷人。假如这部电影为了适应审查删去对于同性恋问题的相关表述,那反而使电影更有魅力了,欲言又止想要描述赤裸欲望却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的状态下说出的话绝对是更迷人、更具有多义性和象征色彩的。你甚至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一部恐同电影,那恐惧不来源于异性恋,而来自同性恋对于自身和同类的恐惧,在戏剧和影片中,它转换成了某种有关“食人”的狂想。在这部电影中,你还能看到“男性精神病”和“女性精神病”吞噬人的方式是不同的——这自然只是作者的解读:“男性精神病”试图在肢体上撕碎你,给你造成直接的恐惧,而“女性精神病”只会出神盯着你狂笑,用情绪力量让你陷入迷狂而自杀。
如此过于隐晦化的叙事语言与表演方式如今看来是过于啰嗦而夸张了,其实故事内核完全可以用人物动作就能完整表达,却受那个时代叙事观所限填充了那么多专为舞台化表演的文本。所以留存至今还比较有欣赏价值的倒还是前半段对原始花园的性原罪暗示气氛的营造。赫本对精神状态的内在演绎还是比泰勒夸张的面部表现要入神的多。不经意间几乎把克里夫特的作品都要看全了,虽然难说他是否擅长演绎出剧本需要的角色,但他那种似因无法停止的焦虑,而始终呈现一种亢奋过度后精疲力尽的压抑精神状态,其电影形象确实越发显得是挺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