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五世(1989)

Henry VUP:2024-06-21

亨利五世

评分:7.8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编剧:肯尼思·布拉纳 / 威廉·莎士比亚
主演:德里克·雅各比 / 肯尼思·布拉纳 / 西蒙·谢泼德 / 布耐恩·布莱塞得 / 查尔斯·凯 / 亚历克·马克温 / 杰伊·维利尔斯 / 爱德华·朱伊斯伯里 / 伊安·霍姆 / 丹尼·韦伯 / 约翰·塞森斯 / 帕特里克·道尔 / 迈克尔·威廉斯 / 理查德·布赖尔斯 / 杰弗里·哈钦斯 / 罗伯特·斯蒂芬斯 / 罗彼·考特拉尼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杰拉尔丁·麦克伊万 / 朱迪·丹奇 / 保罗·斯科菲尔德 / 迈克尔·马罗尼 / 理查德·伊斯顿 / 艾玛·汤普森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
片长:137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战神亨利五世
上映:1989-11-08(美国)
IMDb:tt0097499

亨利五世简介

亨利五世身为王子时沉湎于声色犬马,不思进取,后来在父亲的病榻前立誓痛改前非,誓要重振祖宗疆业,随后率领英军抗击入侵的法军,被列为世界“十大会战”的阿金库尔战役就此展开。
  其时英国兵力远在法军之下,英军主力为轻装步兵,而且老弱病残、良莠不齐。经过一番远途跋涉后,粮草告罄,士气更是低迷。而对手则重甲骑兵,又有火炮助阵,兵强马壮,粮秣充沛,斗志十足。在天时、地利、人和尽失的恶劣局面下,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成为亨利五世面临的最大挑战。生死存亡之际,亨利五世积极面对眼前的天大逆境,显示出作为一代雄主的智慧与霸气,以其三寸不烂之舌与气吞天下的领袖魅力,终于一振士气,大败法军。自此疆境一统,扬威海外,成为英国人人称颂的一代英主。而后英法政治联姻,亨利五世与法国公主卡莎琳结婚,一跃而成为英法两国的国王……
  劳伦斯奥立佛在1944年拍摄的《亨利五世》,描写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的痛苦与试炼,一直是该剧的代表电影作品,直到19八9年,肯尼斯布莱纳再度将《亨利五世》搬上大银幕,以狂暴的战斗场面、心碎的爱情故事,成就了一部更强而有力、更气势磅礡的电影巨作。
  此片是描写1415年时,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受到法国国王羞辱后,决定领军进攻法国,但是一路上他不但要面对消沉的士气,还有自己内心的疑虑。片中的战争场面以慢动作强化其血腥与残酷,观者根本很难分辨出是英军还是法军(虽然法军看起来厉害多了),两方士兵互相砍劈、刺杀、践踏,当战争结束之时,你会感觉英军的胜利,和军队的战略组织好象没有什么关系,反倒像是老天保佑下的奇迹。
  片中真正的高潮,不是在战争场面,而是在双方和平协议之时,肯尼斯布莱纳所饰演的亨利五世,必须向法国国王的女儿凯萨琳(艾玛汤普逊 饰演)求婚。当他和他的战争新娘同处一室时,两人之间的爱恋、恩怨纠缠在一起,这才是剧中的最高潮处。
  肯尼斯布莱纳所饰演的亨利五世,融合了领袖气质与道义良心,他被迫要权衡自己的权力欲望和众人的生命轻重,最后他彷佛是融合了甘乃迪、巴顿将军与史恩康纳莱的本领,将自己投身于对法军的战役中。片中,亨利五世在战争前,对所有士兵的一席动人演说,即使没有汹涌澎湃的交响乐伴奏,也是一样的气势非凡。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肯尼思·布拉纳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肯尼思·布拉纳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菲利斯·达尔顿

简评

6/10。开场白中致辞者划亮火柴、合上电闸,置身于放置盔甲道具的摄影棚中,布拉纳是用电影媒介实现对战争罪恶的洗白工作,只是表面上看在谴责英国对战争理由的粉饰,烟雾弥漫阴沉暗淡的宫廷内,两位主教用所谓的继承法为君王寻找开战借口,充满了啰嗦的人名、地名和法律术语,亨利王相信战争符合英国、教会的利益就利用这含糊的宣战理由。被收买准备暗杀君王的剑桥爵士被亨利愤怒地按压在桌上,亨利处死违反军纪的旧友时镜头闪回到登基前与旧友寻欢的时光,又以特写强调悬空的尸体双脚,隐喻战争是不得不以暴力手段稳定政治秩序。布拉纳通过特写士兵在战争前的愤怒、悲伤,表现血污与黑暗,在亨利肩扛着被法军屠杀的儿童在战场上缓行的远距离长镜头,可以看到法国使节制止向亨利咒骂的寡妇,这段的洗白逻辑是:由于战争的肮脏,君王的残暴之举实属无奈。

布拉纳早期在英国的莎士比亚cos。安排了一个解说人不时窜出来面对观众,和几乎同时期的《君臣人子小命呜呼》不同,布拉纳没搞什么解构之类的新意思,解说人主要负责用语言强化下气氛——但这也正是本片问题所在,按剧情来说,讲的是亨利五世战胜法国的历史,但作为核心事件的战争,反而在呈现上完全弱化,更多篇幅是用特写镜头展示主角们和龙套的各种修辞过渡的台词,他们没来由的怀疑、哀伤、举棋不定等各种情绪,然而所有这些情绪,都没有战争事件的支撑,这就像一部爱情电影,男女主一直在对哥们和闺蜜自述这段感情中的感受,可男女主相处的戏却少的可怜——这就根本不成为戏剧了。亨利五世在战场上的画面用配乐和慢镜煽情,然而他是个怎样的人?这战争又为何打响?这煽情毫无基础。全片基本一直是特写,场面做的非常简陋。少年时期的贝尔跑了龙套

此片亨利五世是铁腕无情的马基雅维里式君主。Oliver版为了塑造爱国者亨利而删去的不光彩片段,Branagh用比原剧本更冷酷的笔触描画出来:如亨利设局审判已背叛他的好友死刑,亨利看着巴道夫被绞死,阿尔金战杀俘虏等。当然铁腕下也有柔情,可却如要溢出眼眶的泪水一次次被克制回去。性格极富张力的角色

很喜欢这种风格,历史诗剧,舞台感十足,那破衣烂衫却更显考究。以及又想起了《骑马与砍杀》。一直觉得春秋战国有很多可以重写重拍的题材,那也是”表兄弟“之间的荣辱爱憎啊,特别是春秋期间的战役、君主、宴会,有经学打底,完全可以拍的极富深度。而且也不要搞的花花绿绿的,破衣烂衫更真实。

不像1944版那么旋律激昂,振奋人心,一版和平年代下的作品,给了许多士兵受伤镜头来说明在那年代的主旋律是战争的残酷性、悲剧性变得要更加突出。肯爵的台词功底所是很了不起的,所有的抑扬顿挫之处都带着不同的情绪,让人想起此剧的原名就是《亨利五世编年史,及其在法国阿金库尔的作战》,从少年君主到战争之王,亨五台词的字字句句浸润着莎士比亚对英法战争以及普遍意义上的战争的思考。

肯爹是我见过的所有演员中台词功力最好的没有之一!语音语调起承转合无一不妙到颠毫,或阴郁彷徨或激昂高亢,简直把语言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奥利弗那版极力表现亨利英武的战神形象,肯爹的亨利则带着些许阴鸷的气质,一张娃娃脸其实城府极深,个人更喜欢肯爹的这版。抽空一定要把肯爹的哈姆雷特也看了

为肯爵的台词风打call,29岁啊,自导自演啊,不愧是大师。还有亨利五世和瓦卢瓦的凯瑟琳两个演员是不是幕后有故事,演的太苏了,说实话看不出表演痕迹,我怀疑他俩已经把现实感情带进戏里了,历史上的亨利五世和法国公主恐怕都没你俩在这部剧里演的那般情深浪漫。

雄主名王风云激荡,英雄美人家国千秋。迄今最好的影视版亨五。阿尔库金战役后收敛战死者的长镜头+配乐尤其出色;跟班塑造带感。处死叛逆者、夜幕下独白、战前演讲和撩妹都是单拿出来也能震到人的教科书级演绎。胜过44版处在于镜头语言和对亨五冷酷果决的刻画,美中不足战争戏不知为何反而不如44版。

英国主旋律题材,爱不起来。老莎的剧本有完美的平衡。前半场有点怪,到夜游渐入佳境,著名演说肯尼斯真的牛逼。但总觉得两种形态的表演没找到统一,有很强的割裂感。至于旁白,偏偏找了爵sir,仿佛一大口来自84年理查的嘲讽;再加上那段忏悔的台词,站一秒理二/亨五,令人脑洞打开。最后再写一句爱情故事的结局——四年后男主女主就去演了无事生非……

原以为《亨利五世》是一部史诗大片,结果导演搞成了舞台剧形式了,有解说人且入镜,王宫大门开启关闭隐喻幕布,演员说台词类似我们古装戏说文言文,关键战役战斗场面仅有近景,情节推动以对白或自我表白为主,不是说这样拍不好,而是本人实在是欣赏不来。光线昏暗场景太多了,真得不适应。亨利五世的扮演者台词功底了得,铿锵有力的雄辩,斩钉截铁的决绝,慷慨激昂的鼓动,温情脉脉的求爱,他是导演是不是给自己加戏啊。看到一位老熟人,扮演007上司的丹奇。豆友评分很高,应该是对原剧熟悉,我按自己的观感评价不高,。

四星半。电影语言在这里增强了原作魅力而不是让人觉得违和,处女作即能自导自演出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啃泥确实对得起当代奥利弗和剧坛小王子的称号。镜头语言运用娴熟,配乐简直不能再好,旁白插入的恰到好处,啃泥的演技也成功撑起了几场激情四溢的演讲,反倒是阿金库尔战役相比之下不太出彩。

肯尼真是有一颗拍大片的心~终于知道所谓反战立场的亨利五怎么解读了,把亨利四的片段穿插进来这个改编也很不错~肯尼真是好,开场稍僵硬,但从宣布出征开始全程惊艳,威胁开城,大战前的几段演说近乎完美,吊死旧日基友一场更是异常动人~及,看Jacobi爵爷演戏真是享受~又,居然还请到Judi Dench客串~

获得奖项

  • 第5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5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Best New Director
  •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第4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4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 / 最佳艺术设计
  • 第3届欧洲电影奖
    第3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Actor of the Year / European Film Award —— Young European Film of the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