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头的女人(2008)

评分:7.2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编剧:卢奎西亚·马特尔
主演:玛莉亚·奥内托 / Claudia Cantero / 伊娜丝·艾芙隆 / 凯撒·博尔东 / Daniel Genoud / Guillermo Arengo / María Vaner / Alicia Muxo / Pía Uribelarrea / Sebastián Montagna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片长:87 分钟地区:阿根廷 / 法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语言: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无头女(港) / 失忆薇若妮卡(台) / 无头的妇女 / 无头的女性 / The Headless Woman
上映:2008-08-21
IMDb:tt1221141
无头的女人简介
人过中年的牙科医生维洛妮卡(María Onetto 玛丽娅·奥内托 饰)事业有成,衣食无忧,过着轻松自在的中产阶级生活。某天,她在驱车返家途中撞到不明物体。汽车没有停下,而是径直开走。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维洛妮卡不断遭受良心的谴责,她试图让别人和自己相信那天桌在汽车上的是一只狗。随着时间推移,维洛妮卡再也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将这段遭遇告诉了丈夫……
本片荣获2008利马拉美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8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
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卢奎西亚·马特尔
获得奖项
- 第60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卢奎西亚·马特尔 Lucrecia Martel导演
玛莉亚·奥内托 María Onetto演员
伊娜丝·艾芙隆 Inés Efron演员
凯撒·博尔东 César Bordón演员
María Vaner María Vaner演员
Pía Uribelarrea Pía Uribelarrea演员
简评
卢奎西亚的影像也太迷人了吧,和沼泽一样,聚焦阿根廷的白人中产阶级,用视听手法肢解角色与环境,又通过声画的组接进行重构,对场景的把握出神入化,不明所以的车祸,仿佛把观众撞进了女主的脑海,也把女主撞出了自己原本的“视界”,她的失序,她的焦虑,她的迷失,都在通过景深和切割的空间里游荡,站在空间之外,才真正得以窥探这原本的一切,发现个中虚伪,丑陋和脆弱,阶级,国族,历史,个人,都浓缩在此,极富可解读性,最终神秘主义一般的抹杀上演推向暗涌的高潮,她知道面对这一切她终究无能为力,略施小惠给自己释然后,又重新回到众人之中,不再成为那个“反思”的异类。这种不写而写,又让状态密布所有空间,点滴铺垫,汇成洪流的创作,真是赞叹。
与黑泽清电影的广角镜头呈现运动和运动物强烈的空间位置性恰恰相反,马特尔的浅景深长焦将所有空间层次的内容全部挤压至同一平面上,仅以层次的清晰和虚化标注其在空间内的深度,但却有着与前者相同的混沌而超验的视觉,可谓殊途同归。部分段落诡谲的剪辑点与连接它们的声音系统一并完成了视听的某种“通感”作用,这在《扎马》中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应用。马特尔可能就是全世界最懂电影的导演吧,每个镜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得到什么,镜头语言系统的独创性和完成度兼备,美丽而收放自如,而这一切不过发生在她的第三部长片里。
说老实话我没看懂,但电影的感觉一直萦绕心头。一个令人紧张充满悬念的开头后,情绪反而化为困惑和模糊,叙事也变得脱节和矛盾。从心理角度看,电影的描摹虽然令人感到十分疑惑甚至无聊,但也极为真实。创伤记忆通常是零碎的,会让信息处理和语言功能都停滞下来,留下对声音、气味、画面的一些冲击性印象。缺乏叙事的逻辑,我只好寻找非语言的讯息:白皮肤的女主和深色皮肤的下人和小孩们在告诉我阿根廷的种族结构;女主被动地被代入(或说抛入)一个又一个情境,但即使女主不加解释,她依然得到自己需要的;女主如此优雅美丽,每个人似乎都在关心她,却也对她的内心毫不在意。如果我们丧失了对“死”的关注,“活的”也会丧失生命力。(SIFF Egyptian)
马特尔绝对是当今最值得研读的导演之一,尤其是她对场景空间的把握。这是一部没有建立镜头的影片:全部是内景开场,用多样式的镜头展现空间的多个层次,但抹去整体的坐标,让人如堕云雾中——这正和突遇车祸的女主相类似,在影片中她始终试图回想起事件全貌,观众则也在不断尝试构筑整体印象,女主四处张望,观众则也紧盯着她不放:一种观看的互文产生了。谵妄的女主游荡在仿佛已不属于她的生活场景中,充当着“景框”的角色,这是有别于文学的独属于电影的“线索式人物”,她介乎电影与观众之间,规定着戏剧空间。当她最后发现,一切支持她经验的证据都不复存在时,她也早已认识到自己生活周遭的虚伪,人际关系被一一刺破,突如其来的空虚袭击了她,她认识到了虚伪却无法对抗空虚,于是最终她还是走回了原有的生活,和周遭的人一起形神分离。
《无头的女人》是一部具有多重含义的电影,融合了家庭伦理、视觉象征主义和社会批判等多种元素。这部电影的特点是复杂且混乱的情节结构,错综复杂的细节和人设,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困惑感和冲击力。影片的核心似乎是对女主角心理状态的深入描绘,通过对她在困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试图传达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不管是一个人、一头牛还是一只狗,在《无头的女人》心里已无区别。拿走「历史幽灵」这个麦格芬,我们看到的是女主角对于自身判断的疑惑和不安。不用等到道德高压,她已于内心发起了一场针对自身罪行的审判。马特尔前三部作品非常隐晦地以女性的自行觉知、自行实践和自行反思构成了一整套有关重建现代社会道德(政治)秩序的三部曲。她的这一思考方向完美契合了阿伦特的观点:改变权力结构的唯一方法是改变人心及思想。
补标。与《扎马》《沼泽》大相径庭的是,此处存疑的空间成为与人物相互切割的工具,因此结尾处女性角色的虚幻处理不再是一种近乎文字意义的指涉,只是成为被切割平面上的延滞,形成一种主体/影像本身虚幻的文本意义上的可供读解姿态,但实际上整个影片本身都在以提供一种由于不可知让线性形态被击溃成为持续状态的人物轨迹用于从内而外地抹杀读解姿态的可能。一次属于马特尔对个体"非命运"的尝试。(马特尔每部片子的收尾真的很正儿八经啊,刚出来我就知道结尾了...说到这一点可能我更喜欢她的短片《Muta》:)
重看,马特尔最好的作品,六星。从《沼泽》到《圣女》再到《无头的女人》,繁杂的群像外观视点逐渐缩减为深入人物内部心理的主观视点;同时,随着事物的隐喻含义压倒了物理含义,抽象的戏剧结构逐渐取代自然主义式的生活叙事成为文本核心,这两个演进过程是一体两面的。影像仍是局限景别与长焦镜头主导,但由混沌转为精密,色彩和光影被纳入表意,像布列松成熟期作品那样通过剪辑优雅地“缝合”(听觉同理),预示了十年后《扎马》的形态。另外一点是,马特尔的表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阿根廷殖民者后代(中产阶级)与土著印第安人之间的压迫关系,而车祸中女主角撞死的正是一个土著青年。车祸后对于罪行的掩盖,正是比喻阿根廷历史对于文化侵略与种族灭绝的掩盖,正如假意“良心发现”的女主角用黑色掩盖了金发后,加入了压迫者的舞会狂欢。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让人生气、难受的电影了。完全可以作为一个20分钟短片,我的意思不是说,在一开始就应该按照短片进行拍摄,而是这个现在这个版本可以剪辑成20分钟,并且比本片更好。电影当然可以从一个人生活的片段讲起,但不是像这个电影一样,从因果的中间开始讲述。电影中有大量角色,但绝大多数他们都是突然出现,观众对他们是谁,他们的人物关系以及动机一无所知。准确的说导演不是没有交待清楚,而是故意让人迷惑。而且最恶心的是,这些大量角色都和主要剧情没什么关系。剪辑也相当的硬,一个情景还没有结束,就突然转到一个毫不相关的情景,并且最先出现的是与这个情景没有太多关系的,为了让观众难受,让其很难理解因果关系,以及分散注意力,导演下足了功夫。在剧情有重大转折时,下一个镜头,故意只拍摄主角背影,让无法了解其内心变化。
虽然观感上比《沼泽》更舒缓一些,可能是因为带点悬疑吧,但也同样是把主线埋进了日常生活中,乍一看完不知所云,需要借助深度影评来恍然大悟。“无头的女人”在这里明显只是个比喻,被撞的物体根本看不清楚是不是所谓无头的女人,但女主的精神状态,就像那些放在高处的罐子一样迟迟没有着地。但是随着最后连酒店房间的记录都不存在之后,我们或许才发现,不光是与这起车祸相关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连女主的生活似乎也变成了headless……
马特尔作为第三世界电影品类的代表,冲突描写是她永恒的镜头对准。女人来自中产阶级甚至以上的白人家族,来到当地人的社群,很有可能撞死了一个当地的孩子。而后她开始焦虑,重新审视这段关系。在审视和焦虑的过程中,她的头经常会消失不见,这是刁钻的镜头有意为之。观众无法感知女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参知女人脑中所想。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此种切入呈现了出来。最终她将一头金发染黑,是她降低自身,与事件和解的外化,代表她的释怀与融入,消失在片尾的社交场景中。
全程跟着女主那一张茫然惊恐并自我怀疑的脸在拍,摄影很美,剪辑很飘。伪悬疑片的设计相当抓人,慢慢将叙事的重心从撞死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转移到女主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周遭环境中的一切细节,谜底也在最后被虚化了。最后二十分钟颇具戏剧感的重访,既是女主不断的重压和心理暗示后发酵出来的自我欺骗,也是叙事者对观众的欺骗。电影的结构很完整,用少量的台词拖出了庞杂的中产生活浮世绘,但叙事实在是太碎了,但许多重要的细节都藏的很深且一闪而过,相当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