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讯息(1968)

LebenszeichenUP:2025-01-16

生命的讯息

评分:8.1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编剧:沃纳·赫尔佐格
主演:彼得·布罗格勒 / 沃尔夫冈·赖克曼 / 沃尔夫冈·施通普夫 / 弗洛里安·弗里克 / Athina Zacharopoulou / Wolfgang von Ungern-Sternberg / Henry van Lyck / Julio Pinheiro / Heinz Usener / Achmed Hafiz / Jannakis Frasakis / Eleni Katerinaki / 沃纳·赫尔佐格
类型:剧情
片长:USA: 91 分钟地区:西德
语言:希腊语 / 德语
影片别名:生命的标记 / 生命的迹象 / Signs of Life
上映:1968-07-05
IMDb:tt0063218

生命的讯息简介

我们所遭遇到的是深刻的痛苦缺乏症,这对人类是毁灭性的。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沃纳·赫尔佐格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沃纳·赫尔佐格

简评

如果说战后的法国人面临的是生命的意义问题,那么德国人面临的就是如何反思战争重拾生活的意义,所以赫尔佐格选了游戏和士兵这样一组极强对立的命题,矛盾而讽刺,士兵想方设法以游戏构建“生活着”这一本身存在的肉体事实,重塑被战争扭曲的日常,却反而让士兵的罪恶身份更为扭曲,他们分不清自我如何指涉自我的存在意义,也被战争扭曲到无法生活,于是只能以其中一人浪漫而绝望的疯癫结束,“游戏”正面属性在于生活的过程,而负面属性就在于跳出生活的虚无,毫无疑问,最后只能以后者收尾。

和前一段时间偷飞机去看鲸鱼的地勤大哥太像了吧,最后生如烟花一段虽在每部何索电影里似乎都有这么一出,但依然美爆。1、同是长期庸碌后的突然癫狂,其他现代电影中(安东尼奥尼为首)总归咎于消费物化一干社会内部命题,何索却执着于探索处于文明边缘处的孤独疏离。2、可能是还没钱去南美,所能及的文明最边界处便是地中海。地中海乐器充满华彩段落。3、视听体系带一种“重感”。纪录片式画外解说对情节交代推进的决定作用;全片近半数往上都是空镜头,希腊文明废墟上的诗意与疏离气质。

人最怕的是眼前没有可见目标或成果,却要坚持一种看似有事实则无用功的状态。放置在战争中的士兵可解,放在当下迷茫的年轻人中可解,放在美国“自由”堕落的青少年中可解。反用放在被画饼的社畜身上也可得解。最后燃放烟花大概是感到被浪费生命的士兵拼命挣扎试图留下什么印记的努力。总是忍不住喜欢最后远去的那种镜头。

赫尔佐格长篇处女作,二十五六岁时候拍的,果然天才一上来就是成熟的。处女作已经包含了后面作品的一些主题:孤独狂人、对现代制度和科学的讽刺、马戏团般极富趣味的镜头。有点类似于纪录片的手法,生动的日常生活,亘古流逝的时间,历史废墟的当代场景,人只是在历史的黑洞里留下一片烟花般的印记。白日焰火、万架风车、滚滚烟尘、流浪国王、时而出现的动物、手里没炸的炸弹、忸怩的念诗女孩。这就是诗啊,最原创性的影像之诗,最奇异的艺术意象,最深邃悠远的哲思。电影——拓展物的意义边界。

忍受住了它的无聊,就会被干净对焦锐利的镜头、人物小得像蚂蚁的大远景、奇异的风车和焰火、迷人的疯狂、突然又奇妙的配乐所吸引,生命的标记是一场烟火表演,突然狂乱的反叛却彰显了某些巨人般的东西,因为悲惨是注定的。总的来说,观看赫尔佐格是一种享受

。herzog用意向塑造的世界非常生动,同时寓意深远,在这个世界,动物、人、大自然的野性和自由都顺从影像的流动,创造一种温柔的诗意;而对于生命形态的探索,在无力抗拒的压力环境中,唯有通过疯癫来证明生命的活力。

十五岁的赫尔佐格曾在希腊游历,偶然看见山坡之下如巨人呼啸的风车,这个场景被拍到了他的长片处女作《生命的标记》中。和偶然来临的疯子、巨大的石阵这些意象一起,表达赫尔佐格心中真实世界的污秽和混乱,当终于意识到语言永远无法表达,便诉诸于焰火,用暴力对抗暴力,用荒谬对抗荒谬。

赫尔佐格在首作就已经奠定了他的导演风格,寓言式的故事结构以及纪录片拍摄手法。生命像受困在瓶中的虫,渺小孤独却不自知。无尽思索带来的折磨让主人公走向疯癫,最终用纯粹的荒诞与虚无进行抗衡。原野上的风车瞬间令人联想到堂吉诃德,不过在这部影片里,他的武器是烟花。

#BFI #JourneyIntotheUnknownTheFilmsofWernerHerzog 长评-疯狂的我们。 赫尔佐格处女作,内核表达及其有力量,感觉像是《阿基尔》的先行版。电影结合个体的疯狂,遥远的凝视和生命力的配乐呈现出战争和社会的荒谬。被社会集体选择又被抛弃的人们如何的无力的挣扎的,并以昆虫代人展现无意义且荒谬的人生。开场就是大远景长镜头,后续也有大量的大远景展现疯狂的士兵,感觉观众像是以上帝视角观看着人的无力,与之对应的结尾处是那飞驰的卡车车尾的烟尘,似乎在说我们就在车里。手持镜头带来那不稳定的情绪则更加直接些。配乐则整体呈现表象的生命力,但也就如影片内的台词所说,音乐背后的苦痛我们听不到。感觉影片最牛的一场戏是那场婚礼静音后的蒙太奇。不喜欢的还是后配音部分的音色差。

在阿尔尼姆原版小说里还很重要的战争情节到了赫尔佐格这里变成了渺远的回响,原文里在爱情战场上对抗着的德法政治纷争转变为68一代对二战回忆的疲倦和哑火。赫氏的画面里全是人日常存在的平庸和平面化,而缺失了战争的日常生活则变成了令人眩晕的风车,召唤着怀揣浪漫的堂吉诃德前来摔个鼻青脸肿。烟火于是成了标题里生命存在的唯一见证,是对庸常生活和其维持机制的一次笼统的、也自知必将失败的反抗。赫式的艺术观大概正是这种浪漫的存在主义,是一种通过自发挑起战争并输掉战争而为自我、为电影获得本质和内容的尝试。

當最後的煙花點燃起來時,那種美麗與無力感湧進內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情緒。荷索在首部長片就奠定風格:詩意、瘋狂、古典、世界性、廣闊、細膩、隨意、人文、鮮明人物情格、淒美結局、強烈對比…蕭邦、風車和煙花三段可謂經典。

古堡选址好了一切都好说话!德国兵希腊长假休闲发疯电影,伪纪录片旁白,谜之愉快,无论是查看堡里的罗马遗存石头,还是放鞭炮烟花战天斗地...而且赫尔佐格咋这么厉害人家debut瞅瞅法斯宾德啥的就自家门口咖啡店之类三个演员小剧场,你怎么就全套班底全程豪华希腊外景啊?!

获得奖项

  •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Silver Berlin Bear —— Special Prize / 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生命的讯息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