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莲节(1984)

Slavnosti sněženekUP:2025-06-27

雪花莲节

评分:8.2 导演:伊日·门泽尔 编剧: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 伊日·门泽尔
主演:鲁道夫·霍辛斯基 / 亚罗米尔·汉兹利克 / 约瑟夫·索姆尔 / 彼得·采佩克 / 米洛斯拉夫·施蒂比赫 / Petr Brukner / 鲁道夫·霍辛斯基 / 欧根·叶戈罗夫 / 伊日·施米策 Jirí Schmitzer / 伊日·施米策 / 布拉热娜·霍利索娃 Blazena Holisová / 布拉热娜·霍利索娃 / 伊里·克列伊契克 Jirí Krejcík / 伊里·克列伊契克 / 法兰提塞·维拉席 / Ferdinand Havlík / Jaroslav Vozáb / 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 弗兰蒂泽克·雷哈克 / 利布谢·沙弗兰科娃 / Zdena Hadrbolcová
类型:喜剧
片长:83分钟地区:捷克斯洛伐克
语言:捷克语
影片别名:雪绒花的盛典 / 雪花莲祭 / 雪花时节 / The Snowdrop Festival
上映:1984-01-01(捷克斯洛伐克)
IMDb:tt0086319

雪花莲节简介

影片根据Hrabal的小说改编,影片描绘了一个小村庄中形形色色的单纯可爱的人们,他们有著各自的爱好,但打猎是他们的共同爱好。影片中的众多演员表演都十分出色,而且Vlacil在此片中也有一段很出色的表演。

简评

太爱伊利曼佐和赫拉巴尔搭配,我像喜欢《阿玛柯德》一样喜欢《雪花莲节》,散文一样的电影。似乎理解了为何捷克人如此善于把沉重、极端的经验,用会心幽默去化解了,大概他们真的看透了生命这回事吧。可爱而单纯的农民们追赶野猪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ps,怎么就没人拍南大校园里乱闯的野猪呢?我们可是野猪大学!

用了小格局的场面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童话小品式故事,小空间也容纳了一个足够有深度的主题。电影里的宴席可以看作是对生命的赞歌,任何争斗都可以因为它的纯粹而停止。当然,在颂歌结束之后,纷乱也会继续。但是,这些盘曲交结的枯树之间会出现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

野豬一路小跑,在豬的廚用解剖圖下熄了燈,像專程趕來給孩子們做活教具。從此女孩說:"野豬媽媽好可憐",男孩則學起了射殺的架式。 種過紫羅蘭的人知道土豆的花最美;邊烤邊偷吃的人知道怎樣做出美味的薩拉米;把鑰匙喂了狗的夫婦知道怎樣恩愛如初;在森林深處宿醉過的人知道,為給朋友帶一壺豬肚湯而死,是值得的。 《雪花蓮節》

门泽尔电影中的捷克乡村太迷人了,从风景到人都是。整部电影在讽刺和简单叙事中把握了极佳的平衡,在平淡中传达一种幽默的诗意,就连克制的冲突也给人安全感。里面的音乐很棒,单簧管、短笛和手风琴让人印象深刻,温暖的音色和旋律让我时刻忍不住露出微笑。那些美丽的镜头如同一篇在散发泥土香味的潮湿纸页上写成的日记,而这纸页背后渗透出淡色的悲伤。

好混蛋的喜剧,看完觉得更混蛋了。开头奇怪地把三段声音混剪到一起,由于得了伯格曼遗留综合征,我一直头疼地反复观看这段为了弄清楚这段的意义,然后发现可能只是一个人在玩收音机。。。小野猪撑起了第一个笑点,导演贴心地给猪安排了专属背景音。

,伊利曼佐X赫拉巴尔,改编自后者《雪绒花的庆典》短篇集,赫拉巴尔本人也在片中打了下酱油。读原作时最喜欢的野猪故事《盛宴》篇果然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一条线。读(看)懂这篇就能懂捷克甚至懂欧洲,确实不假。顺便气管炎那位演员就是《焚尸人》的主演,也是熟面孔。

平凡的村庄,甚至一头野猪也能成为生活的主角。村民自娱自乐,宴会上的狂欢颇具库斯图里卡之荒诞喜剧感,东欧人民的幽默简直和北欧一样怪诞直爽。喧哗过后生活仍将继续,除了莱利的死呼应了开头的暗示,宿醉的老头还是被歇斯底里的妻子拖回了家,争吵的新婚夫妇还是和好如初,有些人默默离去,有些人还在与倒霉的人生作斗争,村庄还是那个村庄,而村民还是一样“缺少点智慧”。那些停留在民族回忆录,乡村记忆和个人故事表象上的共享梦境穿梭在桦树林间的迷雾中,诉说着时间和自然的神秘。

好诗意的田园牧歌。想做小羊,可以坐在车里兜风还听着笛声、收音机里的童话故事悠哉吃草。男人们嬉笑打闹,躺在苹果堆里小憩,打野猪也能猎杀到朴素生活的一点刺激;女人是聒噪着辛劳着,充当打断者。有一点默片喜剧的部分在,真的太美了,所以还是喜欢的。

有种类似比喻的叙事手法,比通过一件事的表象达到它的本质更直接。虽然不是正题的,却更诗意,比如我想说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举着餐盘骑自行车的你,那我就拍路边的一只被轧死的兔子的尸体。音乐也可以有类似的用法。电影饱满的情感里蕴含的深刻是对作者的感情的隐喻

7/10。曼佐的田园片以诗情画意的空间冲淡了强烈的政治隐喻,开场是黑夜中一个移动长镜头,画面穿过昏暗的光、高耸的树和森林小屋,传入观众耳边的是一阵阵枪声,战争的恐怖坠入了这个祥和的小村庄,警察的高压统治依然存在,他以查酒驾为由放跑了一群骑车人车子的胎气,警察在这里以沉默的姿态离开,象征着小国寡民的捷克对远离战争和极权的渴望,片中围绕野猪而展开的两个村子的斗争,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历史隐喻,经历了战后各种意识形态的争论,普通的日常开始回归,落脚处归根于懒洋洋的午后,主角睡在那片果园之上,享受马蜂叮咬苹果的诗意;为了给朋友送一罐猪汤而丧命的小职员,则体现了生活中的温情,最后的段落镜头固定在小酒馆门口,里面喝醉酒的人于醉意中哼着歌,为了无关紧要的事相互扭打后回到各自的家中,这正是导演反讽政治斗争的本意。

这不比《第一头牛》更诗意,更现代又更古典(对这两个词同时在这部电影上成立)?好适合冬天热个热红酒裹被子里看人类的乡间趣事啊,平常、细碎、无厘头。生活的吊诡就是那头野猪,如影随形,一次又一次“复活”在正常人的生活里霸道横行。

观看电影后的第二天,才想起电影名称的问题。无论翻译成《雪花莲节》还是《雪花时节》,都让人不明所以。电影可能发生于春秋时节,没有冬天,也没有雪花。查阅赫拉巴尔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录。希望知情人士可以不吝告知。回到故事。第一部伊利曼佐的作品,当然会抱着政治姿态观看。但没想到如此欢乐而幽默。但电影开头的移动长镜头恰似一种渗透不绝的底色。连绵的枪声、被观看的房屋、起落交杂的碎语,大概始终还是希望我们记得,这是一个怎样被“严密监视”的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