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1988)

La Petite VoleuseUP:2025-06-19

小偷

评分:7.6 导演:克洛德·米勒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 / 克劳德·德吉弗雷
主演:夏洛特·甘斯布 / 迪迪埃·贝扎斯 / 西蒙·德拉·卜若思 / 克洛蒂尔德·德贝塞 / 拉乌尔·比勒 / Chantal Banlier / 纳塔莉·卡多内 / 瑞奈·福尔 / 卡特琳·阿尔迪蒂 / Gilbert Bahon / Clothilde Baudon / Joëlle Bruyas / Denise Chiabaut / Philippe Deplanche / Erick Deshors
类型:剧情 / 爱情 / 犯罪
片长:France: 109 分钟 / USA: 105 分钟(cut version)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小女贼 / 小偷也激情 / 米雪的告白 / 小小偷的春天
上映:1988-12-21(法国)
IMDb:tt0098087

小偷简介

故事发生在五十年代初期,亚妮娜(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 饰)被家人寄养在乡下婶婶家,那里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让亚妮娜感到快要窒息了,她只有靠偷窃商店里的商品来找回一点点的刺激感。
  亚妮娜的偷窃行为被发现了,为此,她不得不开始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就这样,她成为了盖隆夫妇家的女佣。某一天,亚妮娜邂逅了名为米歇尔(Didier Bezace 饰)的中年男子,虽然米歇尔已经有了家庭,但亚妮娜还是向他展开了热烈的攻势,没过多久,米歇尔就沦陷了。然而,此时的亚妮娜早已经有了新欢——一个名叫拉乌尔(西蒙德拉卜若思 Simon de La Brosse 饰)的扒手,不仅如此,亚妮娜的腹中还怀上了他的孩子。

简评

年轻的错误。我希望她别再偷了。第一次想劝人当小/三,年龄太小不能自给自足,缺乏教育,老男人让她学习打字,去做秘书,让她读雨果的书,妥妥的养成系女友。老男人满足不了她,又偶遇了摩托哥,这是要组成小偷家族吗?海滩边珍妮被抓的时候摩托哥侥幸逃走。最后在电影的荧幕上和消失的爱人以这种意外的方式告别。

即使饱经沧桑,她说话的语调仍然是轻声细语的温软,少女夏洛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出生自带光环的星二代,却能演出底层少女的羞怯而大胆、柔顺与叛逆,小鹿样的澄澈眼神时而明亮时而痛楚。换个女主演,不会如此楚楚动人。

当年特吕福准备着手创作这部剧本时,就不幸离世了。我想说,米勒倾其所能,完成了一部响誉国际影坛的力作。可以说,这也是夏洛特·甘斯布的独角戏,更是她从影以来最为耀眼的角色之一,一早即体现出她那股暗含的倔劲。

最近甚少遇到没有抱着期待之下,看到一部自己还挺喜欢的影片。这部电影就像一段少女成长期走了歪路的故事,但是套路化的情节设置换上了法国风情后,一切的随性发生又显得是合理的而且是浪漫的,很好地诠释了“哪个少女不怀春”这一点,也传达出已有家室的中年男人,在面对一个青春少艾的追求时,真的是控记不住自己。里面女主的角色其实可以作为很多成长期女孩的反面教材,让她们看到如果她们的人生走歪了,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当然里面会有喜有悲,就要看她们自己对未来人生的选择了,如果将来我有女儿,我或许会在她青春期的时候,让她看看这部电影,让她看看少女成长的青春残酷史。剧本结构上没有很宏大、很精巧或者很出其不意,但起码工整,女孩的性格也有由始至终保持着立体的一面,这种电影就是看的就是一种舒服、赏心悦目。

讲述了一对孤苦无依的母子和一个道貌岸然的军官之间的故事。影片的色彩阴冷,画面颗粒感十足,雾的意象使意境更加朦胧凄凉。导演通过精湛的手法,将绝望的情感在沧桑朦胧的意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彻骨的悲凉。

一个小女贼的前半生际遇-先是邂逅了一位温文儒雅的中年大叔做情人,但还是被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小偷同时也是业余的摩托车赛手所吸引。这就是青春片吧,表现青少年的内心渴望-去冒险而不是循规蹈矩去学打字当秘书。故事还是挺吸引人的,女主角表演一般。好在其他人表演不俗~

译者按:这部影片是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一1984)在拍完《快来吧,礼拜天!》(1983)之后计划推出的另一部作品,但不遑顾及,便溘然去世。克洛德·米雷(1942一)作为《四百下》作者的长期助手和合作者,出色地再现了特吕弗的世界和题材,又以典雅的文笔和特有的智慧将其与自己的世界和题材统一起来,从而使《小女贼》成为法国电影中最珍贵的作品之一。这部影片惊人地与米雷的前一部作品《不安分的姑娘》相呼应。青年女演员夏洛特·甘斯布的独特风格和米雷在这两部影片中同样出色的指导,使她的表演始终具有令人信服的激情。两部影片都是通过人物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人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来对他们加以刻画的。

这种拍法显然不是雨果的,而是左拉的,一种再次从自然主义文学观出发,来处理二战后美帝的物质文化对旧欧洲的反向殖民环境下的,欲望的生产与迟滞,之类的问题。如果我们暂且接受一套精神医学同法医学的合谋已然完成的叙事,使得下述对司法精神鉴定中出现之概念的使用能够被包裹在一种假言态的气泡中从而既非独断又不致唤起争议来简单分析一下的话:那么你会发现女主没有被塑造成一个kleptomania,而是贴心地安排了一个经典的老白男亨伯特式的形象来教你“向善”以及毫不懈怠地次次为你展示着行窃的动机/原因。“我们该把她送往监狱”,“我们该把她送往改造院/社会式青少年惩教中心”,“我们把应该把他送往精神病院”,这三种声音将在不久出现。而遗憾的就是,你只在能20世纪50年代“像”爱斯梅哈尔达,而不能在这里真正地“是”她

特吕弗编剧。二战结束,被父母寄养在乡下舅舅家的亚妮娜渴望着爱,她在无聊生活中通过偷窃寻找刺激,一再被发现而弃学去做女佣。涉世未深的她与已婚男厮混一段,又与扒手相恋。两人在海边缠绵共享快乐,警察抓捕时男友逃脱她却被关进感化院。她从感化院逃出后,发现自己已怀孕,搭上公共汽车,勇敢面对未知的远方。夏洛特·甘斯布眼神澄澈、气质独特,长相有个性,成功塑造了女主形象,展现少女成长史的转折点。

偷窃不只是给予一个身份,而是把偷窃的心理动机很合理的融进了故事环节的每一步与人物发展里。从对她行为的细腻的同情感果然源自特吕弗的故事手笔。偷窃成了她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是沟通手段。17岁的夏洛特甘斯布天真的笑起来甚至只有12-15岁的青涩样子,太娇嫩可人了!这大概是电影史上最惹人怜爱的一个少女窃贼形象了。而那个年过40的伪知识分子则是诸多伤害她的角色里最虚伪自私不负责任的一个,明知她是未成年身份,是犯罪行为,也不会给她结果,却还是大言不惭乐得消受玩弄,还假惺惺的给它教育机会,实际根本就看不起她,直到出于自保有了个借口就抛弃了她,可她最终也没有任何报复的想法,而是绝尘而去,可见对他曾有的真感情。女孩还是同龄同道人可以有点感情的寄托,最后果然还是留下了“不安分基因”的孩子。

火车上的第一次见面,托扬就让桑亚感到了力量的存在,那是桑亚第一次看到那么咄咄逼人的眼神,是野心,是强势,是父亲的形象,与那个总是在记忆里出现的幻影不同。是真实的,可以让人依赖的,桑亚内心一直所渴望的形象。

50年代初的法国,二战的阴霾还笼罩着人们的命运:遗弃子、失业、犯罪、尚能使用的手雷……乡野小镇上的少女像野草一般地生长着。夏洛特太美了,一些镜头非常像阿佳妮。看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儿,就是过去从未意识到电影中将少女作为易碎美好事物隐喻的媚俗。

获得奖项

  • 第1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César —— Best Poster (Meilleure affiche)
    提名:César —— Best Screenplay, Original or Adaptation (Meilleur scénario, original ou adaptation)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