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的女孩(1977)

La dentellièreUP:2023-07-25

编织的女孩

评分:8.2 导演:克洛德·果雷塔 编剧:克洛德·果雷塔 / Pascal Lainé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Yves Beneyton / 弗洛伦斯·焦尔杰蒂 / 安娜玛丽·杜林格 / 萨宾·阿泽玛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07分钟地区:法国 / 瑞士 / 原西德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花边女工 / The Lacemaker
上映:1977-05-25(法国)
IMDb:tt0075932

编织的女孩简介

她(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饰)是个安静沉默的女子,有点自卑,有点害羞,内心的世界仿佛自成一体,只向寥寥知心人透露。与好友一同度假的旅程,改变了她的一生。
  她在海滩胜地与他(萨宾·阿泽玛 Sabine Azéma饰)遇上。他是个大学在读博士,被她恬静的气质征服,二人相爱,像无数恋人一样,有美好的开始和甜蜜的阶段。然而,当她在他面前失去了新鲜感,当她的安静变成感情进一步发展的牵绊,他提出分手,如同很多人那样,男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残忍。
  直到很久之后,他重遇她,是在一个精神病院里。他才明白自己把她伤得有多深。即使他给她安慰,与她散步,她都默默接受,然后又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第3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克洛德·果雷塔 第30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克洛德·果雷塔

简评

比阿特丽丝噎着时,弗朗索瓦俯身过去拍着她的背,想,这真是不适合也不太爱的初恋啊,有非常动人的时刻但更多的是遗憾的时刻,事后想来有无数坑可以避免的却还是踏了进去。而弗朗索瓦也并不是够有担当的人,20出头这样哄骗可以理解,快30了还这样就不是好人了。想到《城南旧事》里面的秀贞,如果比阿特丽丝可以像英子一样发一场高烧就过去了该多好啊。于佩尔的眼神让人心碎。满海滩寻找只见过一次的人,多少人其实都不能如愿的。

性格的不同,阶级的不同,就注定了结果了吧? 从男孩让女孩做些其他的事,到让他换个工作,从卡骨头开始,男孩看女孩的反应,到男孩妈妈对女孩的评价,到过马路再到女孩子脱掉衣服男孩子只是拍了拍她的肩然后女孩默默穿上了衣服,就看到了结果

当看到它与《阿黛尔的生活》使用相似的方式逐渐呈现两人的差异,还以为这又是一部#最接近爱情本质的电影#,而它的表达何止于此。镜头定格在她波澜不起的脸上,而她内心的悲伤应该是铺天盖地。"电影语言突破二维的局限,寻求到了第三维的话语空间,每一个波姆,每一个编织女工,都变成他述说的对象。"(竟然瞬间成为我心中阿姨最好的电影)

乍一看是一个知识分子和发廊女孩的爱情故事,但知识的不平等只是感情不对等的起源。两种生活方式并不兼容:从注意力的方向到对生活的要求。面对这种差异,爱也无能为力,差异甚至消耗爱。男人想改变女人,女人想改变男人,其结果是越来越深的隔阂、疲惫与怨恨。无间的交流是假象,激情的出现和褪去才是真实。爱是你先要的,也是你先放弃的。我恨自己的被动状态,连带着恨你。初看时透过比阿特丽斯的眼睛看玛丽莲,此时发现自己先变成了玛丽莲,而后又是编织的比阿特丽斯。女主角最后那个凝视,仿佛让我预见了自己的未来。

让人心碎的电影,尤其是那么惹人怜的鲜嫩于佩尔。影调清新明丽,剪辑清脆爽利,是法国度假恋爱电影传统之代表作,然而爱情失落之后的探讨急转直下,让它迥别于侯麦的四季故事。自认为通达世间真理的文学系男生实则困囿在一方小屋之中,而在外买菜购物在内做饭洗衣的“编织女孩”,是他想要改造的对象。他是要雕刻属于自己的恋人,却忽略了自己面前的是一个真人而不是大理石。结局实在沉痛,她仿佛《四百击》中那个没有出路的男孩,向观众看去,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女主名叫贝阿特丽采,或许是因为导演想表达所有女孩都是自有其神性与真理的。与之相对的玛莲娜,时刻风流、处处受伤,却是那个大智若愚的人。与鲁迅的《伤逝》、茅盾的《创造》说的是同一个道理,也是一个需要一再被说的道理。

男人的偶然的不在意就会招致女人的苦难。男主角始终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不回去体谅、爱护身体成熟神经敏感的女人。相比于电影最后定格画面的直视镜头的凝视时刻,于佩尔最后与男子在走廊再见时的镜头更能够体现表演的深度、层次!那种微笑后渐渐愤怒,然后转变成失望的三种神情变化在几秒钟内就完美演绎,就很神奇。

影片宛如一首哀伤的小诗,画面也美的忧桑,像油画一样,镜头里总是很纯净,四季的轮转诠释着爱的兴起与消亡,有的人错把激情与好奇当成了挚爱,有的人总是用沉默承受一切,独自神伤。不得不说,阶级真是人类永恒的裂痕,哪怕爱情也难以跨越。于阿姨彼时还是个真实少女,不漂亮却美丽,演绎出了角色的安静,自卑,敏感,哀伤,最后的眼神像一触即碎的枯叶,让人难忘,日后的于阿姨,这么柔软的角色却是不多见了。

这种女孩就像是生下来就缺少一半翅膀,脆弱无比,她们需要的是时间,男主却缺少耐心,总是要求太多,质疑太多,自命不凡却认知缺陷,妄图改变她的本质。借心灵奇旅的立意,她只是还没找到她生活中的“火花”。结尾于佩尔打破第四面墙,那个忧郁的笑容,仿佛在叩问观众理解她的内心吗,这大概就是忧伤的美吧。

想起莫泊桑作品改的欢愉里的第三个故事,更残酷的是于佩尔的角色更柔软没有棱角如接纳一切的河水,欢愉里的模特会用决绝的一跃表达绝望和爱意,她却唯余精神病院里相见时沉默无言的微笑和关于希腊度假的谎言。表现爱情发生和消散的编排都好美,情浓是蒙着眼睛走近悬崖的信任,情散是穿越马路时头也不回的大步向前留下她在身后彷徨张望。从片子里看到的倒也不是门当户对或者思想同调,反而是爱情不过短暂的激情与幻想,没有独立的自我就会被吞噬其中。但其实观影时总会浮现一些深层次的被遗弃的恐惧,也许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过全然的安全感的人是这样的,会一直绝望于自身的贫瘠而拙劣。

  对男孩子来说,喜欢这个女孩子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对女孩子来说,喜欢这个男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相遇真美呀,我一直觉得认真的男孩子最可爱,后来才发现害羞的男孩子才是最可爱的呀,男主角看着女主角路过,快速跑过去打招呼那个场景我看了好几遍。“我好高兴又见到你,真的,是真的” 可是为什么就分开了呢,明明还是爱的。

,是那种看着盛夏走入深秋再滑入寒冬的感觉,从明媚海滩回到钢筋森林,曾经盛放的美好不可抑制地凋零死去。导演太会用景物画面表现女人的情绪了,安静的镜头语言就是Pomme性格的写实。她自始至终都是恬静羞涩默默无闻的,甚至在经历痛苦之时她也是悄无声息地流泪与跌倒。本质上是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但如此直接地道明爱情的走向和终点,在悲伤与遗憾中又显得尤为可怕和无望。于少女当年如此青涩,演绎这样沉静敏感的角色也散发着属于那个年纪的灵气,最后一幕的凝视却惊人地老练,在沉默中让人哀叹也令心愀然

补标和补贴当时的观后感#The Lacemaker/编织的女孩#一个被嫌弃的灰姑娘她没变,从始至终害羞恬静、乖巧顺从。他变了,起初喜欢她的纯真,最后嫌弃她的学识。”激情、爱不过是一场闹剧。”?小鹿般天真的于佩尔啊。

获得奖项

  • 第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25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25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Actress (Migliore Attrice Straniera)
  • 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 第29届戛纳电影节
    第2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0届戛纳电影节
    第3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