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我爱你(1968)

Je t'aimeUP:2025-06-09

我爱你,我爱你

评分:7.9 导演:阿伦·雷乃 编剧:雅克·施特恩贝格
主演:克洛德·里什 / 奥尔加·乔治斯-皮科 / 阿努克·费尔雅克 / 范都德 / 贝尔纳·弗雷松 / 西尔万·多姆 / 让·马丹 / 伊雷娜·通克 / 让-路易·里夏尔 / 卡拉·马利耶 / 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 / 伊薇特·埃蒂耶旺 / 皮埃尔·巴尔博 / 弗朗西斯·拉卡森 / 阿兰·罗布-格里耶 / 豪尔赫·森普伦 / Georges Jamin / François-Régis Bastide / Ray Verhaeghe / Alan Adair / Claire Duhamel / Jean Michaud / Dominique Rozan / Marie-Blanche Verg
类型:剧情 / 科幻
片长:USA: 91 分钟 / France: 94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68-04-26
IMDb:tt0063152

我爱你,我爱你简介

里德自杀未遂,两名男子前来造访,请他参加一个时空旅行的实验,看看他能否捕捉过去的某一刻。他跟一只已经被实验过的老鼠一起从一个无人的郊区送到某试验室,穿越时间,但迷失了方向。科学家们正为这个丢失的试验品发愁,关于他从前生活的点点滴滴却不断显现,其中一个似乎暗示他曾杀死他的女友。一切线索都指向他自杀的一瞬。而在现实中,里德的尸体出现在实验室的地下。

第2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伦·雷乃

简评

总觉得诺兰借鉴了阿伦乃尔的手法。不管是<记忆碎片>还是<盗梦空间>,时间和记忆的处理都有<我爱你我爱你>的影子。他们在非线性叙事的轨道上发展成了不太同质的走向。阿伦乃尔沿着柏格森的哲学,对意识潜意识做了各种交叉/逻辑处理,绵延在他这里是有逻辑和结构的精密性。总之,一个陷在过去的男人,浸润在某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底色中,有些压抑……

“上帝为什么创造猫?百万年或几小时后,上帝创造人,只为了在时间的终点让人成为猫奴。猫又懒又无所事事,而人渴望建设与拥有,所以人是为了满足猫而生。人类文明只有一个目标:为猫寝食无忧,遮风避雨。人的发明成千上万,只是为猫生产几样物事:渔夫,碎屑,垫子,毯子,暖气片和碗。收音机也是为了猫爱听音乐。”

依旧是阿伦·雷乃喜欢的关于记忆创伤与意识流动的题材。所有的线性叙事通过回忆打碎重组,形成一个个看似互不关联的碎片。在杂乱无章之中,还是隐含着最为关键的杀死卡特琳的悬念,这个悬念也被留到最后才得到揭晓,戏剧性在其中是没有缺席的。克劳德本人在这趟时空穿梭当中,比起参与者, 更像是作为旁观者,毕竟他几乎缺少控制叙事进程的能力。这时就很容易联想到做梦,只有克劳德躺下时,才能顺利进入时空穿梭,再加上回忆里植入了些许超现实元素,如办公室浴缸、水中接线员,梦的分析在此更确信无疑。做梦又很像在看电影,观众会认同故事与人物,继而将自己代入其中,正如拉康的想象界,克劳德在如梦的回忆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存在。克劳德通过时间穿越回“此刻”,改变了“此刻”应该所处的空间,小白鼠没有人类如此强大的记忆力,也被人类遗忘。

记忆、现实和梦境的模糊的交叉融合,用情绪和情感连结起。部分段落间其实是存在内在逻辑的,重复的动作/音效的使用,情绪的流动也因此更为极致。在碎片化的记忆后,对于男主的两次特写长镜头也是展现情感最为高级的手段——男主以言语讲出失去爱人的过程、最后的泪水。

雷乃又一次自由地探索出了影像新的可能性,以叹为观止的时间奇观打开了记忆这片不堪回首却又令人陶醉的神秘领域。在本片中,巴赞主张的“蒙太奇是典型的反电影手段”是完全不成立的,因为“就其纯粹状态而言电影的特性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而在雷乃的影像中空间是严格封闭的,不存在开放性的延伸,仅从时间维度上串联处在不同坐标轴上的空间与人物,这时单个镜头本身便具有了含义——精神现实的暧昧多意性特征被具象化,蒙太奇不再是暗示时间的障眼法,而是遵循思维逻辑的信号灯,借助蒙太奇我们可以清晰体验到别人的记忆,经历别人的过去,这也是找到雷乃影像碎片非线性编排背后的理性线索的必经之路。影片通过描写一个将死之人在弥留之际对生命历程的回顾上演了一出跨越时空的告白,在私人不确定的记忆与既定的过去之间找到了诗意的平衡

借爱与时间之名的记忆宫殿实验。主体一次次从无母体的实验子宫(影片中的实验舱)里“出生”(多数回忆的起点都是从海水中游出),溯洄到一段段在累积中扑朔化的回忆、想象、情感与现实的迷失中;最后被子宫装置吞噬而死。死亡地点设定也妙极,实现了记忆与现实、过去与当下的全然混淆。典型的60年代法国的雷乃式回应了。。

一个男人自杀未遂被抢救过来后,成了一个科学实验的“小白鼠”:他将进行一场时间旅行,回到一年前度过一分钟的时间。但实验开始后故障就开始出现,这个人陷入了和他女友的过往的碎片之中……雷乃在这部片中完全打乱了记忆的时间顺序,而是循着某种梦的线条、无意识的延展,把这些长短不一碎片的搅乱来播放,一些段落还不停反复。不同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完全对着宫殿景致的口述式回忆,这部片里的记忆仍是直接呈现的,只是顺序错乱而已,而且男主的表演传递出的情绪是强烈而真切的,因此也其实还算感人。男主不停试图从记忆的碎片中抓住什么的尝试、反复地说Catherine, je t'aime却无能为力的样子,让我还是差点掉眼泪。这部片里的男主经历了战争,感觉他的对世界的一切失去兴趣失去行动力的空虚与消极是某种战后迷茫的体现。

是佳作,但不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广岛之恋》和《美国舅舅》那样的神作。雷乃借时空穿越机这一新潮题材继续在他的母题—时间与记忆的不确定性上展开有趣的探索,穿越实验将潜意识追忆过往具象化,后启《暖暖内含光》。但雷乃此片更是完全非线性,极致意识流,混乱无序的段落,如片名般次次重复,眼花缭乱的nb剪辑,更加接近潜意识,男人追忆自己的过往,而如后来也被搬运到《美国舅舅》的小鼠实验隐喻,他也如被困在笼中的小鼠,永远忘不了犯下的错,逃不出记忆的牢笼,无论如何最终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但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对“我爱你”的对白重复还是比此片中的段落叙事重复更能打动笨拙的我,让我更深刻体会到雷乃时间记忆母题下的那份爱。在我心中,那一部还是无法被超越的。

非常雷乃。其实说要探索记忆与时间的关系,但记忆正是时间的混乱。一个点,下午四时,逐渐蔓延、弥散,直到所有时间、任何地点,打破然后统一占据知觉的所有界限。也正是这一点让记忆和证据划开界限,不仅因为它易被篡改,更因为它本质的歧义:同时在又不在,同时是这一样子又是那一样子,同时排斥排中律和本质性。我爱你,我爱你,更像濒死的呢喃,回荡在人在世界的轨迹划出的黑色深洞里。

此前居然從未聽人講過這部...延續左岸的《堤》,死亡的一剎扣住時間的分岔,時間不再是天體運動所驅動的概念,流動的分明是情感。「我愛你,我愛你」,喊兩次,過去愛,現在如此,生死亦如此,痛苦的記憶點比幸福的更稠密。女友作為擼貓愛好者提到,也許世界本就圍繞著貓咪——上帝創世紀,依自己的模樣創造貓咪,人類文明不過最終服務於喵生;鉛筆並不會因男主不使用而顯得無意義,也許削筆刀日曆和寫字桌因此而生,最後,「我愛你」的意義也便偷換了世界與生死的因果。

本质上和Inception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本片探讨得更“初级”(非贬义)。Inception很多时候在表露自己对“人”的认识已经进步很多,但却因为要做得“好看”,失去了一些本真意味。电影一出片名,就会让人发问:为什么要说两遍“我爱你”?看完电影或许可以明白:过去,我爱你;现在,我爱你。这部电影用了一个巨大的机器装置,把人这个机器装了进去。假借时空试验之名,其实是在对话彼时以精神分析为主的人类内在精神世界探索活动。对于此,德勒兹做出了暂时无人可超越的读解。我们看到的不是摄影机拍摄的“闪回”,而是主人翁的“回馈”和“失败回馈”的组装影像。在此,他是一个靠心理、精神和言语-行为驱动的自动机器人。影像间凌乱无关,但这恰是现实/潜在并置的体现。现在既要是现在又要过去,所以这两者要并置在人这个assemblage上。

碎纸机文本拼凑性的高级叙事像一本高速翻动的书于是脑子只能把一个爱情故事理解成为无法从回忆逃逸的悲情讲述/用李献计的话来说男主就像在整个恋爱关系的凋零中被科学加持下独自得了差时症重复地品尝苦涩与甜蜜的回忆/回忆从来没有去路但当有回去的可能这条路只是最终通往一个同样结束的摧心时刻/相比起同样相似的故事和叙事手法仍旧是堤在干脆利落中也能把晦涩故事表达清晰更胜一筹/

获得奖项

  • 第1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1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Prize San Sebastián —— Best Actor
  • 第21届戛纳电影节
    第2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