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毅之旅(2023)

Sur l'AdamantUP:2025-02-24

演员表影评剧照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坚毅之旅

评分:6.7 导演:尼古拉·菲利伯特 编剧:尼古拉·菲利伯特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109分钟地区:法国 / 日本
语言:
影片别名:日托舫上 / 坚定不移 / 塞纳河上的船屋(台) / 灵魂休息室(港) / On the Adamant
上映:2023-02-24(柏林电影节)
IMDb:tt26448811

坚毅之旅简介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 尼古拉·菲利伯特

简评

“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仿佛一艘停留在都市中的“诺亚方舟”,即使路过会被人忽视,这上面却在经历着无比充满人性以及具有独特意义的诊疗。观看的时候多少让人有些想起了之前读贝尔维尤建成的故事,关于护理与关怀,还有机构的推动;绝不容易,并且需要克服相当多的障碍。很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视角切入,在有些地方适时地跳过,并且未有组装更多讯息去“故事”。很有趣的一部纪录片,并且会记住这艘“船”,以及每个人。

,但是创作者的视点和立场以及认知水平是比较超越的,他好像在努力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这个故事,不受任何所谓能够吸引观众技巧的影响,事实上他所探索的需要的表达与人类社会的逻辑的内容已经有很明显的后现代意味,能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福柯的研究

熟悉的塞纳河畔,藏于世俗又与其交融的水上疗养中心。观看《坚毅之旅》最明显的感受,便是边界感的弱化。不仅仅是场景自身与大众城市之间没有明确且生硬的物理阻碍,也展现在对于拍摄客体的日常状态捕捉。导演不论在观看拍摄,还是选取素材时,都没有去刻意强化对象与常规人群的差异化,因此那些许的差别更像是个体特征。或者作为纪录片来讲,本片不论在叙事构建,还是主次节奏都并不够富有观赏性。但恰恰这种日常的平淡与常人意识中对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实《坚毅之旅》更多的是用实际论证理念,以一种包容、平视的态度去接触、理解那些小众群体,规避经验主义,从而得到的平静与尊重才是文明、自由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纪录片带着原罪其实不只关乎创作者,同时也考验着观众,特别是这样的题材。但对创作者来说除了正视这种原罪,同时也需要“戴着镣铐跳舞”,拍摄甚至剪辑都是选择后的呈现,但镜头需要有温度且自知。这部片能拿金熊有其原因,因为它是人走向一个物质丰富精神却走向虚无的思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其中几个脸部细节的放大不适,这是缺少一点温度的选择。总体来说值得讨论的地方不少,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拍摄背后的延伸等。

老实讲,能从画面看出来导演柔情的注视,充满人文关怀的、诗意的镜头。永远漂浮的船,永远不远航。其实我还比较喜欢它。“在如今的世界里,思想局限在了打勾打叉,对个体的关怀日益削减,但仍然有一些地方还没放弃,还在努力维持着人与语言生动而诗意的官能。”

欣赏不来,完全看不出好在哪,有种硬要显得随意的刻意感。调调看起来像是架了很多摄像机随意拍,然后剪出来的。对人物和内容的选择却又很挑剔,毫无普适性。精神疾病和艺术家都异与常人,这个联系太生硬了,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海量异与常人的特征,又怎么样呢?

如果要细分一种全新的纪录片方式,我会称之为伪体验式纪录片。《坚毅》的叙事方式极为简单,导演将拍摄素材纯粹叠放在一条时间线上,不加任何处理,倘若是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怕不是一败涂地。而本片则站在一个相对自由平等的立场讲述一群精神病人以及这艘悬浮在疫情中的诺亚方舟。但无梳理的背面则是漫长的无主题文本与观众在电影院内天人交战。我喜欢这部片子,理解导演的意图,但我无法认可它是一部金熊奖最佳电影。

一部意图极度清晰而明确的电影:它就是想借助自己的镜头,搭起一座横跨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与我们这些普通人之间的桥梁。当然最终的效果对我而言还是不算太成功的,两种思维模式之间带来的固有差异与过度追求纪实的琐碎片段式叙述让全片整体无法摆脱无聊乏味的境地,许多具有一定冲击力的片段却又有种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的感觉。但就像片尾处和谐中一丝不安的声音被捕捉到一样,起码导演的尝试是能够被我们所看见甚至于共情的,也许这场坚毅之旅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顺畅舒适,但它却是有必要的、值得被思考的、有理由去得到嘉奖的,能够给予它足够的关注与认同,这的的确确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尝试,但它值得十分的肯定。

今年柏林的金熊奖电影。塞纳河上的精神病患照护中心的故事。我觉得本片最特别的一点就是没有字幕或旁边告诉观众,哪些人是病患哪些人不是。仅通过日常生活影像,观众不太容易区分谁是病患,因为绝大多数的病患其实与常人无异。他们聊生活、聊过去,画画、跳舞、烹饪、看书,演奏乐器,做康复活动,悠然自得。我甚至有些羡慕这样的生活,每天在塞纳河上毫无目的地消磨时光,沐浴日光,享受宁静。特别是其中一个白发老头,思维敏捷,对艺术,特别是电影了如指掌,比普通人更有学识和魅力。只有偶尔他们提到吃药,才能提醒观众,他们还是病患。他们的人生是一程坚毅之旅,寻常人的又何尝不是。

【6】人道主义,关怀精神状态的电影。金熊更多给的是题材与关怀,导演的坚持,现实的基底。电影本身的正确打开方式确实可能是流媒体。因为采访与镜头包括对话都是片段的攫取和素材剪辑处理的。秉持一种正义与公正对电影里的所有病人当成正常人看待,吃饭聊天,看电影,音乐,玩乐器。可以紧跟电影的碎片化剪辑进入“坚毅医院”,跟随着他们,在这座小船上,随着电影,一同放空,暂停,又开始,完成电影之旅。

港译名灵魂休息室,感觉没有坚毅之旅来得贴切,重音不在给病人的暂时休息庇护,而是落在脆弱的柔软的纷乱的多彩迷信的说不出话的喋喋不休的外边的冷酷世界所修剪的那些特质能在船岸上坚持以自身的方式存在下去,生活本身就是寒冷艰难的,虽然Jusqu’à quand? 可能是ifc影院太冷,看完我都不想去巴黎了,看到一些熟悉纪录片点之拍水拍鸟拍树天空,拍下去!不要停,与镜头后面人讲话。。。竟然会暖和些

,本片对“精神病患”的人文关怀突破了我过往的认知,没有从痛苦和病理的角度出发去挖掘更具有社会议题的内容,反而是为了突显塞纳河畔的文艺和惬意,着重尊重个性化的纪实表达。主题不限于影史、音乐、美术等高端艺术领域,有刻意迎合影评人之嫌,而且这种组织形式其实没有医疗系统的保障也是能够日常开展的,社会福利和社区活动足以支撑起这种版聊式的思想交互,那“坚毅医院”这个主题的诠释就比较失败了,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的发展都没有引发我个人的更多兴趣和探讨,作为纪录片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