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上的煎熬(2022)

PacifictionUP:2024-01-30

剧照演员表影评
岛屿上的煎熬

评分:6.7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编剧:巴蒂斯特·潘托 / 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 / 帕霍·玛哈戈法努 / 马克·苏西尼 / 玛塔赫·帕姆布伦 / 亚历山大·麦罗 / 塞尔希·洛佩斯 / 蒙特塞·特里奥拉 / 迈克尔·瓦特尔 / 塞西尔·吉尔伯特 / 吕伊斯·塞拉 / 迈克·兰德斯凯普 / 赛瑞斯·阿莱 / 玛勒娃·王 / 巴蒂斯特·潘托 / 劳伦特·布里索纳德 / 弗洛伦斯·加尼奥 / 普拉西德斯·德·维拉龙加 / 简-菲利普·塔希图 / 辛娜缇·波茜 / 伊娃·博吉欧斯
类型:剧情 / 惊悚
片长:165分钟地区:法国 / 西班牙 / 葡萄牙 / 德国
语言:
影片别名:天堂幻影(台) / 太平洋危险人物(港) / Pacifiction - Tourment sur les îles / Bora Bora / 岛屿上的折磨
上映:2022-05-25(戛纳电影节)
IMDb:tt13702796

岛屿上的煎熬简介

The screenplay of Bora Bora set on an island in the Pacific and tells a story of thwarted love between a French diplomat (to be played by Benoît Magimel) and a Polynesian author, all set against a backdrop of racial tension, political crises and espionage.

简评

优美的热带景象、绚丽醉人的色调(故意在海的蓝色之外调出很多红色粉色)配上凝练焦虑的背景音乐,本片营造了一个既是彻底虚构又充满真实细节的世界。导演从头到尾并不向观众透露比主人公更多的信息,于是观众(如果没有离场的话)只能跟着主人公在这个迷乱的世界里一步步走向paranoïa。故事不清楚,情绪不清楚,政治诉求更不清楚,所有东西都悬浮着,只能感到一些氛围一些涌动,无法导向任何一种确信,正如当下世界本来的样子……放映后导演在对话中完全彻底甚至是热切天真地承担并主张这些错乱与模糊:“这个笑容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句台词简直就把之前对情节的理解全打乱了啊”,这些正是他热衷并真诚认为观影者应当热衷的……一个非常认真的实验者,这部看下来我愿意买账。(不过杜师说相比他之前看过的塞拉的片子,这部相当轻松

&2023Cannes # 塞拉太敢于挑战观众,片名是《岛屿上的煎熬》,观影过程也相当煎熬,抛开类型化的叙事,海陆空三个领域俯视小岛的美景,营造出看低热情缤纷但总有种阴郁的气氛,整个2个半小时前没有任何剧情可言,直到最后半小时才逐渐带来政治阴谋的议题(这点不看影评不提前了解法国文化太难看出来),岛上的忧郁气氛正是政治家核试验与兵变导致,人们内心都像这表面上波澜不惊的小岛一样,随时可能有暴雨来临,而这种气氛,也是片名《岛屿上的煎熬》的来源。

战后世界的体系一直在走补丁化的修复路线,游走在冒犯与和解边缘。Pacification=Pacific Fiction,和平是一种虚构,和平之下都存在眼睛所看不到的阴影。你可以把岛屿看成大溪地/法国/地球,官员De Roller人如其名周旋在各种人群中混调着诸多需求,然而如同做空的间谍所言,这个世界在向下。的确,影片足够悲观也足够悲壮,和平之下的涌动足以裂变(Pacific fission)。塞拉的夜总会里有着鲁本的悲情三角…

德尼的《正午之星》和塞拉的《岛屿上的煎熬》肯定只有一部能够拿奖,因为两部简直太像了:将故事封闭在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并用视听技巧渲染出一种气氛,情节、人物、主题似乎都不再重要了。《正午之星》依靠着明显的阴谋论、音乐、热带景观建构氛围,《岛屿》则凭借着隐藏的阴谋论、喋喋不休的不知所云、灯光、岛屿风情营造氛围,整部电影几乎可以被最后的舞厅场景概括,黯淡的蓝光打在舞厅的每个人身上,他们或是与核试验有关的海军,或是心怀鬼胎的政客,或是当地官员——应证着那一句话,搞政治就和夜总会一样。

只有在某种预期无法达成,而且被迫在看不见出路的迷茫中忍受这一事实,某事对某人才说的上煎熬;并非坦然接受了现实,心也变宁静(pacification),而是只能让无力改变看作是蛰伏的虚构(pacifiction)。煎熬,实际上就是被迫接受无力感,用否定的方式把意愿当成原本就虚无的,无力才能成为绝望。刚登岛有多么壮志满满,热带岛屿的懒散和暧昧就有多么像泥泞的沼泽,让那种愚蠢至极的志在必得寸步难行。在看似令人摆布的无知和天真背后,难道不都是难以测算的心思和计谋吗?在昏暗的灯光和氤氲的酒气中朦胧地隐藏着的,不也正是涌动着的暗地交锋吗?岛屿的政治生命自行蠕动着,在暗影中把掌握全局的自信吞噬于无形。既然共在可以在沉默中连接起一个集体,它无言的默契就同样可以呈现为不可接近的冷漠中排除外物:内在的超越性

《扎马》的超现实主义源于马特尔对于景观的重新读解,援引马格里特的画作,总归向着某个意义域牵引。而我们跟随塞拉重返风景,瀉湖冲浪戏带来隐约的眩晕感,动摇着注视地理景观的目光,我们发觉难以从画框中寻得统一的视觉运动,于是穿插其中的空镜头是如此神秘而自足,难以言说。我们的专员同样遭遇了这种无措,他试图以后殖民主义和现代国家的话语描述望远镜中的大海和船只,评论推船入海的游客,想象每个玩乐的女孩都将走向海底严阵以待的潜艇。而口衔橄榄的海上落日、千姿百态的雨水和悬空栖息着的庞大船只沉默着,于是他不得不与困惑相撞,然后躲进车里。

,前半段在观看过程中被我又自动归类为白莲花度假村母题了,后半段简直好的过分,如导演所说的关于paranoid的命题,每个镜头单独拆出来都把paranoid写在脸上,色彩配乐尤其加分(看了一下居然不是胶片拍的,色彩太好了)。全片可以通过几段大对话拆分,信息通过微妙的对白一点点透露出来,却又被人物奇异的神态表情收回,几个角色,如同他们代表的大国势力关系,在这个法属小岛上,有如幽灵一样游荡。唯一的人遗憾是观影体验一般,好久没有一部电影在观影过程中这么多人中途退场了,剩下又有一群人笑的太大声。

塞拉的新作虽然并不“好看”(或许对大部分观者来说都是字面意义上的观影煎熬),但确乎是一部有意思的异色电影。首先是导演在访谈中说的特殊工作方法——以3台数字摄影机拍摄海量素材,再花两三个月借助计算机剪辑技术观看和选取,虽免不了主观与操控,但却更倾向于从中发现意外、异质/混乱、有趣的瞬间,并不惜删除主流标准中的关键段落,拍摄中的即兴与偶然更偏向纪录片性质,由此形成与虚构叙事之间的张力。其次,导演通过长焦小景别镜头、光色环境、沉缓节奏及对话中&人物身上的断裂诡秘等手法生成了在疏离倦怠空虚颓靡与危机四伏焦躁不安间摆荡的气息。最后,影片虽有反叙事尝试但并非激进无情节,只是以原因不明的事件(结果)或无果而终的求索(似安东尼奥尼)为主;亦有明显三幕式结构,以巨浪与废弃别墅(很老塔)对峙为节点。()

岛屿的先验性,预示着其想象的本质。原住民的宗教、仪式和习俗已然标志着第一重想象。同时,塞拉还用岛屿来承载一种政治的时间,前者被装配成资本主义工业与核军事实验的对峙,而政治本身就包含着对敌我关系的设想,这是第二重想象。但这双重想象并非斗争性的,相反,在这座岛屿之上,它们融合地如此紧密。因此,求助于原住民的神话生活显然是无法摆脱军事实验的阴影,塞拉没有给出另一种想象的可能。为了逃离“煎熬”,这部片子唯一给出的窄门在于先验性的闪现,也就是在间谍片的主线之下不断闯入、中断的岛屿景观。

。①法国高级专员男主在法国控制的一小岛上四处巡游试图在「完成法国政府给的任务」和「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间寻找平衡的带着后殖民主义色彩的故事。中间有条比较重要的松散叙事线:人们试图搞明白「法国政府将在这岛做核试验」的传闻是否为真。②运用缓慢的叙事节奏和大量迷离的音响/高水平摄影美术营造了神秘的气质(正如影片中各种政治惊悚/阴谋的情节的神秘感),原理类似于《扎马》。③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本片叙事脉络太复杂严重影响了观众对影像情绪的感知,。

绝对的好莱坞精神隐藏在它的形式里,还有电影语言的自信,甚至是排他。但如果因此忽视这个简单的政治隐喻故事也就忽略了拿捏精准、化繁为简的叙事同样是需要水平的。焦虑的感觉不是通过表情而是行动表现的,结构化的场景切换把热带岛屿内外空间变成对情绪层次性的演绎。内部是时装秀和装置造型,是游戏般的对话交游,是美轮美奂而可掌控的东西,是政治宣言和抵抗宣言。外部是不可知论,是荒原,是能量,缺乏目的,缺乏动力。作者在用一种堪称奢华的真诚挑选着他的观众。

全程都是熟悉的巨大环境音,时而加入一些低沉且催眠的配乐,视听很享受(这也是唯一能夸的地方)。这是部由一个个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长对话垒砌而成的电影,看过塞拉的前几部作品,觉得塞拉是在定义一种不同的电影呈现方式,但是这种呈现方式配上这种时长是真的煎熬,隐隐约约的在讽刺政治和权利,塞拉好像很喜欢油画式的调色,在某些画面用这种调色会显得很奇怪,总结一下就是塞拉的片子依旧看不太懂。(发现他处女作《堂吉诃德》里的桑丘也在)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