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汉德克:我在森林,也许迟到……(2016)

Peter Handke - Bin im Wald. Kann seinUP:2023-12-14

剧照演员表影评
彼得·汉德克:我在森林,也许迟到……

评分:8.6 导演:科琳娜·贝尓茨 编剧:
主演:彼得·汉德克
类型:纪录片
片长:90分钟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 法语
影片别名:彼得汉德克:我在森林,晚一点到(台) / Peter Handke: In the Woods, Might Be Late
上映:2016-08-06(洛迦诺影展)
IMDb:tt5943652

彼得·汉德克:我在森林,也许迟到……简介

2014年,彼得汉德克称诺贝尔文学奖“应该废除”,没想到2019年,自己却荣获了此项殊荣!现年(2020)77岁的汉德克总是语出惊人,是德语世界最受争议的作家。二战期间出生的他,于少年时期开始创作,自杀母亲和酗酒继父皆曾入笔。23岁发表剧作《冒犯观众》引爆空前轰动、一举改写剧场史,之后更与德国电影巨擘文温德斯共创影史经典。创作半世纪以来,这位腼腆却挑衅的作家,透过自己独到的文体与节奏,已挥就超过60部著作。
  本片探索彼得汉德克如何从乡间青年步上文学之巅,剧组来到他的巴黎郊区住宅与他展开对话。跟随镜头,和汉德克一起穿越林间、走过四季,聆听他朗读游历随笔,分享他对蘑菇、针线活的热爱。他的妻女也相继入镜,为世人剖绘这位争议大师鲜为人知的过往细节,沐浴在稍纵即逝的日常灵光。

简评

下午刚看了守门员,晚上就看原著作者的纪录片。真是个妙人,从年轻到老年穿插着剪辑,年轻时多么愤世嫉俗,尖锐敏感的一个人,一秒切换到老年,就是一个平和的爱念诗爱思考人生的老头了。贝壳铺成的森林小径很有意思,穿针也是。看前半段,好难想象年轻时候的那个人会结婚生子,后面给出了解答,原来是太爱孩子。笔记本上的画很美,镜头太快,来不及细看,倒是墙壁上大幅中国画给了很多镜头。好多火车的镜头,文德斯好像很喜欢拍火车,目前看到的几部几乎都出现火车、电车的镜头。最后,翻译确实给理解制造了一些障碍,不知会不会有重译的版本。

那天看了彼得汉德克的纪录片《我在森林,也许会迟到》,受困于他贴近人心的语言里耐人寻味的远方。买了一摞子他的书来读。在《试论疲倦》中,他写到:“超越一个人本身的疲倦,宇宙的疲倦,树上耷拉的树叶的疲倦,突然好像流动不畅的河流的疲倦,慢慢褪色的天空的疲倦。”于是,我在不需要出示核酸的乡村的边界,看见了一群鸽子在盘旋。

这个导演很有先见之明啊,在2016年上映这部纪录片,三年后彼得汉德克就获得诺贝尔奖了。19年他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一公布,爱琴海单向空间就请人畅谈了汉德克和他的作品,已经四年了,但是我还没有读过汉德克的作品,但是我记得嘉宾曾经见过汉德克本人,对汉德克的颜值高度赞扬,非常花痴。看了这部纪录片,感觉汉德克就属于年轻时长得比较一般,甚至有点像坏人,但是老了之后非常有气质非常优雅的那种人。尤其是我看他穿针引线,我天全世界人穿针引线都是一件很苦难的事情,在那缝衣服的时候,只感觉会针线的穿皮靴的男人最帅了。给女儿订正约翰福特驿马车、小津的东京物语和安东尼奥尼的蚀论文,姑娘选的挺有个性啊!还有在八仙过海的墙下面朗读自己的作品,非常混搭与帅气!用小贝壳小海螺码路边,拇指姑娘是不是有过类似情节?他想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被“In the woods,might be late”这个温柔又诗意的标题吸引。打开后是平缓的叙事。削蘑菇、铺贝壳小路、穿针引线、创作时本上的关于“风的印记”、拍照留念…纪录片中他很少笑,年轻到年老最大的转变,我觉得是他平静却温和的力量。结尾那首诗,那个赤脚看书的画面,岁月静好的场景,这种慢生活好生羡慕。

太喜欢老汉头,可以说是为了追星看的x。导演得很一般,但是老汉头竟然愿意在镜头下袒露这么多的他的生活的细节,还是很动人。他真的好会做手账,好好看,还会缝纫和园艺,手好巧。第一次见到有人可以把德语念得这么温柔动听。配乐还可以,但影片谈政治的手法太糟糕(太直接),喜欢老头还是去读老头的作品吧,一切尽在其中。

“躲进无人的空间,对悲剧叫嚣,对不幸吐口水,笑看冲突 ,以本色前进,直到你变成正确,窸窣的树叶变得甜美,在乡野间走动吧,我会追随你。”——汉德克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了,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人生。不是说没有悲剧,也不是说没有苦难。但他真正做到了“慎思明辨笃行”,真好,真好。(2022/11/13@成都)

所有生活片段和吐出的话语都很迷人。光是削蘑菇的声音我就能听很久。他用贝壳铺路,把沙子从贝壳里倒出来,说这是两百万年前的沙子。他躺在沙发上诵读自己的作品,让我觉得德语很美。最后他说:“为了小事物弯腰躲进无人的空间,对悲剧叫嚣,对不幸吐口水,笑看冲突 ,以本色前进,直到你变成正确。” Peter Handke完全是我的菜啊!

本片和《人生果实》简直是我理想的晚年生活了!(hh也许三十岁就过晚年)采蘑菇、捡贝壳、缝针线,谁不爱呢?这并不困难,甚至只需追溯童年的印记。但是,汉德克(原谅我还没看他的书)有权利拒绝网络、手机电脑、舆论编制。可我不能返乡(我要迟到更久)。发现我并没有那么关心政治、财富甚至他人,我尽可以在自然中逗留,但是我不能。因为汉德克在任何时刻都可以保持他的固执或愤怒,他拥有不被污染、压制的语言和政治环境,而我们不得不面对家园的失落,情感的假饰,并为此逗留……

太喜欢片名而怀着期待看了,但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剪辑的问题,和黑塞的漫长假日一样给我一种零碎、无序、故弄玄虚之感。尽是一些断断续续的历史影像和文章片段朗诵,出现的女人不知道是妻子还是女儿,导演问得问题奇怪而汉德克答非所问(不说人话)……也许是我没怎么读过他的书吧,下次读完几本再看也许有不同的感受。但我以为作家个人的纪录片会是比他的著作更容易入门接触他的载体,如果反而要作品辅助在我这有些本末倒置。

依然是,作为纪录片的技法比较一般。但因为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太强而撑起了所有。年初阅读Peter Handke的《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时,就已经被他文学技巧上营造的高级氛围感、结构的打破再重构、背后的哲思所深深吸引病赞叹。作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Peter Handke当之无愧。有趣的人,就是有趣

“人家常说,作家靠写作逃离生活,这简直荒谬,就是作家,或像我这样的人才能体验生活,那种不受保护,残酷无比,与最强烈形式的生活,因为他没有体制能保护他,没有居家良药能免他一死,免于恐惧死亡,不能声东击西,保护他免于爱恨,我想不遵守体制的作家,以最可怕也最幸福的方式被交付给人生,与一般见解恰恰相反。”

“没有什么是天堂,但我曾体会过隐约的天堂。幸好,我非常感激,那给予我刺激、冲动、暗示。人家常说,作家靠写作逃离生活。这简直荒谬,就是作家或像我这样的人才能体验生活与最强烈形式的生活,因为他没有体制能保护他,没有居家良药能免他一死,免于恐惧死亡,保护他免于爱恨。我想不遵循体制的作家,以最可怕也最幸福的方式被交付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