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1981)

長江UP:2023-12-13

剧照演员表影评
长江

评分:9.6 导演:佐田雅志 编剧:佐田雅志
主演:佐田雅志
类型:纪录片
片长:138分钟地区:日本 / 中国大陆
语言:日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映画長江 / eiga choukou
上映:1981-11-07(日本)
IMDb:tt20232254

长江简介

さだまさし製作、監督、音楽、主演による、全編長期中国ロケによって、悠久なる「長江」の流域の雄大なる自然と人々の生活を描いた、長編ドキュメンタリー紀行映画。
  製作総指揮: 佐田雅人 製作・監督・音楽・出演: さだまさし 総監修: 市川崑 脚本: 長野広生/菊池昭典 ナレーション: 宮口精二
  这部纪录片是佐田雅志先生1980年-1981年间在中国摄制完成的,1983年在我国热播的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素材就取自该片摄制的大量胶片。佐田雅志自任本片监制、主演,并创作和演唱主题歌《生生流転》。但是这部出于对中国深切的爱而拍摄的影片却让佐田雅志先生背负了28亿日元(含利息共计35亿日元)的巨额债务。之后的30年间,佐田先生频繁开演唱会(平均两天就举办一场小型演唱会),在接近60岁的2010年才终于基本还清债务。

简评

佐田雅志逆长江而上的旅途从上海开始,百岁老人苏局仙颤巍巍地提起毛笔,却又一丝不苟地题写下“长江”二字,这个时候影片转向浩瀚而空阔的长江,苍凉而厚重的音乐响起,苏局仙的题字淡入画面,音乐与画面的结合让我倍受感动。这预示着影片将以深沉的基调展现佐田雅志旅途中长江沿岸的历史、人文与当下的生活。不过影片中仍不乏灵光一现的段落,像是浮在水面上摸鱼的兄弟、佐田雅志制作的超长的钓竿、争食的大熊猫……

作为一个在临着黄河流域的地方出生长大的人,我从小便觉得长江流域这片地方对我来说如同异域。八、九年前第一次直观的看到长江,感慨其宽阔。后来又通过到不同的地方旅游意识到长江不同地段文化之迥异。八十年代的影像是真的弥足珍贵啊……就像本片作者佐田雅志所说,长江的样子和我想象中是一个模样啊……(有生之年,我也想沿着长江走一遭TwT)

能够与NHK电视台拍摄的《丝绸之路》媲美的伟大纪录片。佐田雅志的长江之旅始于上海,逆流而上,沿途遍访无锡、镇江、南京、武汉、岳阳、荆州、奉节、丰都、重庆等城市,但因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因素(纪录片里还专门记录了电话这头的愤懑不满,然而电话那头的具体情由则不得而知了),在宜宾不得不改道去成都而无法沿金沙江以溯长江之源。影片结束于他在峨眉山金顶谛听诵经声,远观贡嘎雪山,遥想远隔重重山峦的长江之源,虽遗憾但也只能放下。佐田雅志情感之真挚令人动容,南京城门、那条被取名“没关系”的小狗和重庆日俘所墙上的字发人深省。

无关国界的一场漫游,自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在追寻长江的同时也回溯了有关这条大河的历史,拾级而上。说真的,这部影片优美的足以载入史册,像一本用双脚丈量的长江沿岸民族志一样。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在长江边上努力的生活,人间烟火。僧侣道人们,在沿江之处诵经朝拜。甚至不只有人,长江沿岸所有的生命都被尽数记录,无论物种,小土狗的名字叫“没关系”。也无论时间,祭奠那些曾经逝去的人们,正视了一段历史。就像长江一样,流经一整个故事,一整段历史,就像穿着蓝色的雨披,在金陵的大雨里,沿着枕木一直走。

作为制作、监督、音乐、主演的佐田雅志以苦行僧一般的毅志完成了他的长江之旅,八十年代反响很大的央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正是用了佐氏拍摄的大量影像资料才得以完成。而他本人因此片而负债三十多亿日元,这笔巨额欠款他足足还了三十年,直到2010年才还完。幸运的是今天的我能在四十多年后重新拿到这部纪录片的1080i高清片源得以观看,仿佛时光倒流,重返八十年代的中国,跟随佐田雅志先生一起在午后完成了一次长江之旅。

弥足珍贵的80年代长江影像,摄影 文案 记录 音乐都堪称完美。佐田雅治深情而细腻地表达了他的中国情意结,镜头里的山水、人、动物,都非常美好,时隔42年再看,仍然为之震动和感动(看出来了经费在燃烧!)当然作为中日友好之始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在一路追溯中带出他作为年轻一代 、作为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反思。就想知道,导演还完债后有终于去到他此生必须到达的长江源头青藏高原吗?

旁白出现的时候认为是个标准路线的纪录片,独白出现的时候又觉得是一趟私人修行之旅,个体的反思和执念,就像登上峨眉山的背影。曾经我父辈的记忆通过口述传递,现在又从片子里窥见是一种神奇的相遇。80年的穿搭放现在也不过时,在蓝白灰黑的人群中走过显得像个异类。那时的人大概简单,所以皮肤都很好,喜欢这样电影的色彩和画面。对日本总是抱有复杂的情感,佐田雅志用一年多时间拍摄长江,欠下巨款还了30年,这些背后故事听到更是五味杂陈。

在丰都鬼城,佐田雅志淹没在人群中,让自己成为万千张脸中的一张。众生皆鬼,或在人的意义上,你我皆相同。带着这样赤子之心经历的长江之旅,令人动容的同时,也难得地记录下1980年的中国。镜头里,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还未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静谧的画面令人感受并感叹,这的确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喜欢那些用白色、竖排、端庄的宋体大字标注的地名,很有厚重感。也喜欢影片的配乐,和中国纪录片配乐不太一样的思路。又想起在本片问世20多年后,2007年的《关口知宏中国铁道大纪行》。也许正是抱着一种对文明古国的敬仰和对“人”的真正尊重,日本电影人才拍出了如此充满爱与诚的杰作。

这里面的大部分地方我去过以后,发现了有了今天城市发展模样和人口的对照,昔日的长江城市定格在纪录片里,他想要去寻找长江源头,在半途结束了拍摄,我对长江和黄河莫名有着浓厚的感情,也很可惜因为这部影片,他不得不要还债许多年,他自己也说,这是奢侈的前行。他说“没关系”在中文可以解释成很多意思,他说中华的历史时间前进速度和日本的区别很大,他也去观看了县城的活动,人,矿工,防空洞,等等。

看得我想落泪,本身对这种聚焦祖国大好河山的纪录片无感,但日本导演的视角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对生命自然文化鬼神的敬畏,对战争的愧疚与反思。好几处长焦镜头下,导演在大山,大佛边上行走,对比之下人类显得渺小,使得这些自然风光更加神圣与恢弘。在丰县拾阶而上,行人对幽灵般镜头的直视,导演面对古尸时的敬畏,以及那首如咏叹调般的插曲。长江畔沉默不语的纤夫,40年前的日本战俘在猪圈墙上留下的日文,如黑色小虫般密集。

滚滚长江东逝水。在佐田雅志的异域目光下,陵墓、古尸、悬棺、道观、大佛皆因其陌生而还魂,从名胜古迹的符号系统中剥离,作为有名的“无名之地”,叠映于即时遭遇的日常生活,成为如不断被讲唱的三国故事般流淌于眼前,又影影绰绰、难以追索的“中国”化身。而大屠杀、大轰炸的遗迹,其祖父和父母(作为侵略者的子民)生活过的二十世纪中国,则构成促动他到访、却最终在忏悔的低音和跳切镜头中被名胜化、符号化的例外,像那条牵引旅程的商船上的“东方红”,切近而遥远。“复得”的未得,“复失”的已失,翻译的中途撤出如同“印证规则的例外”,剩下难以也不必借助互动就足以发现风景的“无所拘牵”的个人,试图在“加害者”“受害者”之外建立新的位置。而那些看向镜头的眼神,也借助这个目光返照自身。新鲜、迷蒙、自由而摇晃,十足的“八十年代”。

很难想象40多年前一个当时不到30岁的日本青年佐田雅志怀揣着梦想来到中国拍摄了这么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从上海顺着长江逆流而上沿途经过了无锡,镇江,南京,武汉,荆州,岳阳,宜宾,重庆,成都,乐山等十多个大中小城市,用顶尖的胶片,甚至不少航拍镜头,记录下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长江沿岸各个城市的风貌,而最终当佐田雅志登上峨眉山顶远眺山脉那头因ZZ原因无法前往的长江之源青藏高原之时也让人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