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拉(2017)

MakalaUP:2023-11-27

演员表影评剧照
马卡拉

评分:8.7 导演:Emmanuel Gras 编剧:Emmanuel Gras
主演:Lydie Kasongo / Kabwita Kasongo
类型:纪录片
片长:96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斯瓦希里语 / 法语
影片别名:嗟炭人生(港) / 这条路的名字叫希望(台)
上映:2017-05-23(戛纳电影节)
IMDb:tt6805366

马卡拉简介

刚果穷小子自力更生,拿一把斧头走入丛林,以过人意志,独力砍大树,土法制木炭。辛苦都不怕,他梦想活得好一点,可以亲手为妻子及女儿造个安乐窝。只有一辆单车,载满一袋袋沉甸甸的木炭,他一个人推着上路,长途跋涉,期望送到镇上能卖个好价钱。公路旅程却多险阻,有人拦路「收陀地」,顾客压价佔便宜。人情凉薄,向上天祷告可会有奇迹出现?摄影师出身的嘉哈,以出色影像与纪实目光,近距离捕捉这段犹如薛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卖炭人生。夺第70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大奖。

第70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 影评人周单元大奖

简评

影片没有太多的对白,模糊去了社会背景和其他人物,镜头让观众跟随主角推装满煤炭的自行车去五十公里外的城镇。也许穷人的生存是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代表现代化的汽车扬起一阵飞沙,在非洲大陆的美丽风光里,主角强撑着意志艰难卖炭从而建造理想的房子,最后在宗教的祈祷中麻木和释放。矛盾点在于,他不得不依靠砍伐树木为生,但他又想要在未来房子四周种满各种树木。人和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仍然值得反思。

平铺直叙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刚果男青年砍树、制炭、卖炭来养家糊口的过程。没有旁白,没有解读,只是记录,用镜头告诉观众有个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这样活着。12月底,我新冠阳性居家,把男青年砍树的过程看了好几遍,还给朋友发“我在看一个非洲人砍树。”莫名的,我觉得砍树的过程很治愈,那种化整为零,一点点把树砍倒的过程,让我觉得虽然进度缓慢,但事情终会达成。青年每次小憩远眺发呆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想,他在想什么呢?在想什么时候能把树砍倒?还是在想什么时候能存够盖房子的钱?又或者是在想念在城里读书的女儿?有一瞬间,我还想起尊龙说自己在深山里认了两棵千年古树作祖父和祖母。50公里的崎岖路途、被拦路刁难交出去的保护费、精心挑选的廉价女童凉鞋、对亲人报喜不报忧的笑脸、虔诚的祷告声……这些都很打动我。

生活到底是什么?经常听到有人说,看到不少人说生活应该怎么样、谁的生活才是生活。如果看到在现今时代,很多马卡拉一般的生活,一辆已经不成形的自行车、上百斤木炭、推车步行五十公里、上坡下坡、半路还得被强制收保护费、几个孩子等着养活和教育、一瓶最便宜的高岭土等于半包木炭的价格,人家都那么坚强不屈、有信念地生活,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那么多?“买点玉米酒回来吧。”“我哪有那么多钱。”“上帝保佑我拥有无尽的力气!”

一条很正常走去卖炭的路,只是很正常的跟拍,却能一直耐心看下去,这可能就是电影的魅力吧。不断在教化你的内心 ,给你的生活赋能!!很多次都觉得换我的话,我肯定要疯的情况。既没有看到放弃也没有看到抱怨,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的祈祷,既恳切又让人觉得震撼、这可能就是宗教的魅力吧!或许救赎不了你的现状,但它让人的精神有了寄托!!想起朗读者里面,贾樟柯说的:从来没有恐惧过未来,没有什么生活是他不能过的。

故事很简单,一个非洲小伙为了供养家庭,徒步跋涉50公里辛苦卖炭,路上被强迫收保护费,售卖木炭被顾客讨价还价占便宜,纪录片拍摄的清汤寡水,开始觉得很难进入,后面一群人在教堂歇斯底里的祈祷耶稣,让自己远离苦难,表情夸张,声音激烈,不禁使人动容。世界三大宗教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对自己苦难的无能为力,宗教虽不能带来实际帮助,却可以带来暂时的心灵安抚。

表现苦难和父爱主题的有很多,此刻脑海中闪现过的就有我是山姆、当幸福来敲门、飓风营救、误杀…但任何故事里的表达都没有这段记录这么无力和绝望。虽说已有预期,这只是人类生存众多形态中的一种,但看见男主推着木炭的背影,从深夜走到晌午,炙热的艳阳天走到黄沙飞扬,躲闪且不自信的眼神,被人欺负时恐惧又无奈的神情,怕是真演员也演不出吧。本想说反正生活已经这般惨,就该麻木的受着吧,但他给妻子擦药时又流露出了温情的一面,明明还是会心疼。去妹妹家聊家常,拿出给女儿买的小鞋子,黑白配色还带着小珍珠,怕分离时女儿伤心宁愿选择不见面,心底里透出的笑实在是有感染力!最后集体祷告太压抑了,无法共情但充分尊重,但凡能有别的选择,也不会紧握神灵这根稻草。我对父亲的记忆已经浅到不剩啥了,但我始终相信,爱是本能,不爱也是。

马卡拉,非洲大山里的孩子。就像余华说的那样,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是拼尽全力了,非洲的穷苦我是有预期,但是带入进去也只能感到深深的无奈,在这样一个混乱无序,规则随意被捏碎的时代,宗教就像是底层人的迷药,正直和善良是压垮的脊梁骨。他们的贫富差太大了,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感受到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解放碑后面的那三句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的重量。

有多叹服于摄像对于关系的刻画(人与环境、与劳动、与生活),就有多在意影像背后的真实动机和操作过程,两位白人(和一位当地记者兼向导)进入到黑人社区进行了基于脚本(有调研)的有效时间的拍摄,撞车、征税、卖碳难都是既有信息,以真诚动人的『约伯』更接近于超预期完成导演沉浸式设想的『演员』,那个上下左右绕着他拍摄的稳定器、那个吊拍他被夺走炭块的长焦镜头都令我生疑,docudrama充满设计感的镜头背后导演提出的源问题是什么呢?吸引他再次回到非洲进行拍摄的关切又落在何处呢?

原来非洲刚果也信耶稣…贫苦的生活,衣食住行成问题,缺水且水不干净,食物匮乏吃老鼠,住土屋,穿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买的衣服。一辆自行车上绑个八九袋煤炭,翻山越岭步行50公里去镇里卖(你们需要手拉车…),从影片里看出,这不是马卡拉一个人的赚钱方式,而是那片土地蛮多人的生活之道。不想再judge为什么越穷越生,成长环境完全不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评判别人。最后买到屋顶金属板了吗?

哭唧唧,又累又饿的时候就想偷懒看电影。内容和配乐都好沉重呀。在刚果,一棵大树如何被伐倒,如何被烧制为木炭,如何被人手推自行车行进50公里送入交易市场,如何换取碎银几两购得薄粥一碗,是树的生与灭,也是这片土地上人的无奈与沉重叹息。这真的是21世纪地球另一端正在发生着的日常么,想来其实又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用双手去辛苦经营自己的生活,心中有神(希望)做支撑,期待着比今天更好一点的生活。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太神奇,拍摄的难度也可想而知,怎么做到困难到极致也不去救助一下,在原生的危机面前还要隐藏偷拍以求还原最真实镜头叙述,虽然做了剪辑,但明显看不出多次摆拍的痕迹。故事就那么一个一句话的故事,却能把最简单的出行拍出来一部辛酸血泪,引人入胜。卖炭挣钱盖房子,这一句话里到底有什么吸引观众去观看电影。

摄影剪辑声音的考究,情节完整无旁白无画外音,且底层人民日常生活全讲法语(不了解实际情况,存疑)不太像纪录片。人物偶尔望向镜头破墙又不太像剧情片。但可能也无非就是跟拍一段日子再剪出来还是了解主人公的生活后提取片段写成日常故事再令其自己演出来的区别。在一篇媒体文章上看到说Makala是斯瓦希里语木炭,没查到这个意思也先存疑

  • 埃曼努尔·格拉斯 Emmanuel Gras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