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中国(2013)

VillageDiaryUP:2021-05-19

剧照演员表影评
乡村里的中国

评分:9.3 导演:焦波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Village Diary
上映:
IMDb:tt1016798

乡村里的中国简介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 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 最佳纪录片

简评

村庄里的人是淳朴的,土地是他们的赖以生存的养料。村庄里的人是劳苦的,有的人不得已外出打工。回来的人日后会不顾一切供子女上学。村庄里也有无赖,有不讲道理的,有以牙还牙的思想,有为了钱,为了地干架的,有四处奔波调解的,生活的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婚嫁一定要热闹,节日一定要庆祝,村庄也是含蓄的,面对真情流露会想躲,却背过身来抹眼泪。很别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总大概是一致的,不论闹得如何不可开交,大团圆式的和解总是中国人期盼的……小村庄映射出了一个乡土中国,无论南北方的同胞,总会有共鸣,总会有些集体记忆被唤醒吧。

看前因为“家长里短”四个字差点被劝退,但是看的时候觉着又想用这四字概括,又觉这几个字的肤浅不能透出这部片子的诗意与广阔。“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无奈的是人”,“我从来不喜欢这片土地”等对话一出来我才觉得我的浅薄,爱舞文弄墨的农民,爱谈论国家大事的人民,他们都大巧若拙,若说只有一两个是这样的,那是错了,地大物博的中国从来不是这几个人组成的。片中对杓峪村进行长达一年的实地拍摄,拍摄村子里人们的日常生活,民俗习惯。景和人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一年有四季,一切像是很分明,又不是这么的分明。片子里的人几乎都可以在我自己成长的村子里找到类似的人,杓峪村的村民是千千万万乡村村民的缩影,杓峪村里发生的事是千千万万乡村里发生的事的缩影。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空片段里的乡村的众生百态,几乎每一个片段都能触动一些感想,但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几个杜深忠看电视的片段,电视里头和电视外面仿佛是两个不相关的世界,说是不相关,是它看起来与眼下的生活仿佛千万里远,但潜在地又有千丝万缕种可能。从乡村里走出去的人又该如何对待成长里的那片土地呢?

很真实的中国农村,鸡毛蒜皮的家庭拌嘴,村干部的吃力不讨好,邻里之间掰扯不清的矛盾,对土地的依靠和无奈……片子里有沉重的不幸的打工人,有欢乐的乐天的追梦音乐人,还有感恩的与家庭和解的年轻人……真的很感人,没有过多的修饰,就是很质朴的表达,磊磊向父亲的告白、杜深忠的爱人嘴上教育着却用行动支持着、低的可怜的村干部工资……质朴的感人!中国农民是纯真的!是坚韧的!压不垮揉不碎的!向中国农民致敬!

小人物的一年几乎可以预见那一人群的一生,微小之处见一个时代的历史,跌宕起伏又琐碎平常。几个家庭几个人物串联起一个村庄的周转、关系和生平故事,有费孝通笔下中国式关系与关系紧密交织的人情网络,有莫言笔下为了一己私仇苦苦相逼的执念人,有项飙笔下确立个人身份寻求自我满足的精神艺术家……太多鲜明的形象跃然于影片中,会引发你的思考和想象。实则,物质上的贫瘠并不必然导致精神上的衰败,长久相依的感情也并非完全的心意相通,无法改变的血缘关系也并不代表没有埋怨与摆脱。很妙的一部纪录电影,传递出来的不仅是庸常的一地鸡毛,还有直击人心的有耐力的美。还是要多看书,眼睛看到的世界才会如此不同,仿佛从任意一天,我都能够找寻到“乐趣”的踪迹,以此加深我的理解,抵御重塑与稳固中的挣扎,延展自我,也加强自我。

我其实很讶异摄制组的拍摄,怎么摄入到这种(私密性)场合的?但是如果说表演那这些显然就非专业演员的演出竟会如此动人?这的确是惊奇之处,同时他们隐藏了自己的存在。然后整部作品是有很戏剧性地构成,我无法判断刻意和实际之间的比重。整部作品看上去很真诚,很打动人心,让我们对村民劳动生活人生大事,物质精神,基层政治,市场投资买卖运动都有了颇直观的了解。本片最提睛的无非是杜农的“对土地没有感情”,而整个对味意味深长,自己对民工的排斥以及女儿打工供家和村民子女打工致死更是让后面一句“土地不养人”添上浓重的无奈感。最后只依托于年轻一辈的努力,读书,从父辈所厌恶的牢笼中润出去。这般无奈相信是中国千万家庭的真实写照。

绝对值满分!这是我刚过的最舒适的纪录片,没有一味的放大苦难和说教,记录的都是些村民的日常,却又不乏生趣。满腔文艺气息的果农杜大叔和踏实勤恳的杜大婶每天因为艺术和生活的碰撞拌嘴;村支书每天从东家跑西家劝架,还总让村民举报,被举报后还得去乡里汇报工作,气的国骂;磊磊爸爸精神上有点问题,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走了,19年没有回来,爸爸这些年独自带他,犯病的时候去和村里人吵架,磊磊说很痛苦,在这个家里没有一点快乐,但是在新年村里开联欢会的时候,磊磊在台上唱了一首《父亲》,在场的人都哭了。生活苦点没有关系,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往往就是生活中永远解决不完的琐事。

我的家乡,我从小生活的村子,我的父母,都和片子里的家庭相似。这些发生的事情我都有过经历,好像他们就是我的邻居。我离开了乡村离开了土地,我曾希望我与农村不再有关联,但是小时候在村子里发生的经历伴随着我的成长治愈了我很多时候在城市的不安宁。“土地养不了人”“我看透了法律”透过基层乡土社会看到了许多人际矛盾、乡土人情以及很多生活无奈、息讼厌讼…资源缺乏、夫妻之间的不理解、扶弟魔…这些社会问题都真切存在于基层社会。片子以时间为主线,串起了几个家庭,矛盾与温情,白事与红事,一个微型社会的结构被建构得清晰起来。很共情,希望影片里的你们现在一切都好。

乡村里的土地哺育了城市人的生活,但城市中的科技文化政策等却没能滋养这片贫瘠的土地,城市与乡土之间的割裂划开了一道巨大的沟壑。导演焦波的作品通常充满了人文关怀,而本部片子也不例外,以人为本的主题和以小见大的手法是对乡土村庄真实客观的体现。他记录的是一个村庄,诠释的却是全体农民。土地养育了他们,却也困住了他们,他们抱怨土地贫瘠但仍然勤恳耕种,他们被生活折磨但仍不放弃生的希望,他们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对丰收朴实美好生活的愿景是我们心灵的慰藉。导演赞颂的是农民但并非歌颂苦难,正如他片尾时所呈现的一行大字“谨以此片向中国农民致敬”。

作为鲁西南农村地区长大的孩子,能切身感受到影片里真实的熟悉感,不过鲁西南平原要比山区的生活要好那么一些些。山东的父老乡亲就是如此鲜活,淳朴善良也好、无理取闹也罢,同一种生活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人。影片里面电视机里新闻的宏大叙事、晚会的富丽堂皇与琐碎乡村生活的鸡毛蒜皮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并不觉得是有意的讽刺,因为这些都是乡村里的人真实在经历的,甚至已经习以为常的。有头脑的人做生意,有门路的人外出打工,老实人只能本本分分种地。城乡二元体制已经打破,可是城乡二元结构很难完全改变。最残酷的是生为庄稼人,有改变命运的想法却无力改变自己。所以,父亲把希望全部寄托于我,而我也为自己从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底层成长起来而感到非常的自豪。因为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是扎在泥土里。

这片土地的人们从出生起就面临严峻的考验,活着是最大的命题,土地是不得不选择的依靠。老杜的理想主义与妻子泼冷水的现实,磊磊与原生家庭的复杂情感,村支书的劳碌与不被理解的苦闷,除了衣食,每个人也都挣扎在生命的苦痛中。如何去与现实、与家庭、与自己和解,对于原本物质和精神资源匮乏的农民,很难找寻答案,经不起生活的打击,至少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于其而言是沉重的枷锁,真正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人要如何走出苦难,或者在生命中寻求自洽时刻,我想老杜说得对,最悲哀的是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或许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找到一条与世界相处的路。

2013年下乡村里的中国,看到了比较真实的乡村生活和乡村里的人,近距离地感受了乡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出门读了书的孩子与久待在村里父亲的不能同频共振、邻里因为琐碎事一方因为嫉妒害了另一方家的果树、村干部因砍树铺路一事众口难调、不懂精神生活的老婆不理解有艺术追求的老公。各种各样矛盾的碰撞点,既日常又碰撞。13年的片子,放到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只不过如今的乡村已经大有变化,无论是人还是村貌都今非昔比。总体是一个有趣又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获得奖项

  •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第11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第11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获奖:“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最佳纪录长片
  • 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获奖:优秀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