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2021)
Il bucoUP:2023-10-07
演员表影评剧照

评分:7.3
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编剧: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 Giovanna Giuliani
主演:Paolo Cossi / Jacopo Elia / Denise Trombin / Claudia Candusso / Mila Costi / Carlos José Crespo / Federico Gregoretti / Antonio Lanza / Nicola Lanza / Leonardo Larocca / Giovanbattista Sauro / Angelo Spadaro / Enrico Troisi / Luca Vinai / Leonardo Zaccaro
类型:剧情
片长:93分钟地区: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the hole
上映:2021-09-04(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11012320
简评
/ 弗兰马汀诺十年磨一剑之作。不仅延续《四次》的自然主义风格,全片无对白、缓慢摇移的长镜头、自然光和丰富的声音细节;也延续了前作的主题,关于自然和生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一个特写的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比前作更让我喜欢的地方在于,他在本片给「洞穴」也赋予了生命(海报即是洞穴望向人类的主观视角)。影片讲述了科考队探索当时世界上第三深洞的全过程,辅以一位老人生命垂危的支线。探索至洞穴最底部,老人也随之逝去。极致的观影体验让影片更为纯粹,层次细腻的光影呈现和微小但信息量巨大的声音细节无疑让本片全为大银幕而生,洞穴里明暗对照的光亮形成了洞的呼吸,简直迷人至极,丝毫不敢让人浪费一分一秒。@BJIFF2021"
没有所谓剧情,有的是不断演进的事件,关乎事物的存在与状态。身为岩友,我看得心潮澎湃,因为这是一种逆向的攀登。向下,再向下,到达底部的时候就是到达顶峰,而到达底部或顶峰无关征服的豪迈,只意味着一个身体参与其中的事件的圆满结束。"
我能理解这种以自然朴素的镜头完全抛弃掉剧情甚至台词的电影,虽是探洞但更像是从洞口窥探平静原始的意大利村庄乡村生活,迟暮老人,高山草甸,散漫牛羊,小镇片影。电影虽然表现得自然原始,但是很多镜头都蕴含着人生的思辨,生命的微光随洞穴探险者的深入而逐渐消逝,洞似乎是以一种亘古不变的姿态被注视被凝望,同时也仰望着回荡着人世间。在缓慢平静的镜头中,导演似乎还藏了一丝丝的幽默,让读懂其意的人会心一笑。"
感觉跟《开展在即》是同一种拍摄思路,当然本片用相同的纪实手法却是把镜头从人文转向了自然,强大的视听语言的确让人无法苛责,意大利乡村的风土人情也在导演简单的表达下以最大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然而弗兰马汀诺显然没有莱卡特聪明,他在过于追求自然意境的同时却忽视了电影带给人的乐趣所在,光是在两种不算相关的叙述对象上产生的互文感就完全不具有吸引力,“洞”带来的暗喻也不具有很强大的说服度。"
#BJIFF2021#18 @寰映。 没能在杜比厅看还是有些遗憾的。向下的探照灯和其后一个镜头道出了本片的内在逻辑,被惊出一身鸡皮疙瘩,莫名感受到了自然的蓬勃的生命力。初时好奇那些声音的内容和对象,直到最后白雾渐浓,那些呼唤再次响起,才释然,这是人与自然的默契的回音。ps:边玩手机边看片的人不要跑来说电影无聊,谢谢。"
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几乎无对白(看的时候甚至怀疑自己看的到底是不是内嵌),有字幕也没用就是了。也在怀疑到底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是很纪录片的质感,固定镜头,平行剪辑,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手绘洞穴结构其实才真正让我对洞穴的深度感到震惊,当然能通过其他二维三维动画来体现,但是这种手绘的更符合本片气质:粗犷,质朴,纯粹。全景居多的空镜能看出导演很敬畏自然。最后很遗憾没有在大银幕看就是了。然后这个长度我觉得刚刚好!!"
#2021BJIFF 影片开始的时候字幕提示本片没有官方翻译,可能会与之后实际上映的版本不一致,结果全片字幕不超过十句。之前在 b 站上关注的 up 主做过很多关于洞穴探险的视频,大概探索与征服自然是人类天然愿景。牧羊人手背上的血管律动慢慢慢平息,探险者终于抵达地底 683 米,二者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重叠在了一起。雾从广袤的天慢慢将植被覆盖的画面真的好美。"
687米的洞深只能算是初入大地母体,但黑暗空间中的沉浸体验还是蛮有意思的。在战后经济发展中重获新生的洞穴家们向下探索的冒险与黑白电视中向上耸立的摩天大楼成为一种共时性的对应(在自然景观的尺度中,更恰当的对应项=高峰却早已在战前就为人类所征服),这两种方向的空间延展都是利用技术/精神来开拓可能性的边疆。但本片中在聚焦于洞穴内勘探的情景之外,又有意选择了对地表=南意大利高原风光的展示。山野与云雾,放牧老者仿佛旧时代的农神法努乌斯,漂浮于山谷中的奇异呼唤也预示着死亡的来临。地表的衰老与死亡进程似乎独立于地下的时间,但随着洞穴地图绘制的完成便奇妙地走向统一:当遗体离开地盘(可能是某种山脉圣域),浓雾便悄然覆盖了营地,耳畔又再度响起了老者的声音,像是升天者的密语。"
非常好,又非常不友好。镜头很美,但宽容极低,外面像反转片胶片一样漂亮,洞穴里(个别镜头除外)像一次性相机晚上不开闪光灯。大部分影院和家用设备都难以达到本片最佳效果,有几处就是影厅光污染大赏。 很美,组合在一起就是不抓人,就是没办法精准降落在此片任何一点上,只能感受,我一边看一边放空自己,甚至无聊到锻炼眼部肌肉,它的“信息点”可以用空气感来形容。但你只要呼吸一下,就可以全方位感受它要跟你讲的人与自然那勉强缘妙不可言时有时无宿命般的联系,测量与真实的联系。探洞用来标记的杂志也妙。 对浮躁的人不友好,也甭想挣钱。它像一篇你很难证伪的论文,它不想洗你的脑,你也看不进去,它那么不费劲不讨好,独自美丽,拿了个奖风光毕业,论文从此沉入大海,偶尔有文艺博士生捞起来看两眼摇摇头再扔回海里。不写了走到西直门了…"
#2021北影节# 前半较好,叙事脱去了情节而仅剩下了连串的指向性动作,当地的人文和不见底的深洞构成了奇妙的总和,洞内的黑暗被运用的美丽异常。但当作者执意总要在洞内探险之间切到外界关心一下老人死没死时,全片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单调与滑稽。这同时摧毁了洞内的结构,后半部分零散的洞中景象与结尾的图纸没有出现任何联系。"
#2021北影节 光影和声音细部冲击,向上建筑高楼,向下求索探洞,一样都是人类的挑战。绘制洞下最后落笔,云雾倾泻满了整屏,是美的体验。(但我和杨老师预设的都是1960年的洞,讲越狱的,还期待着到了洞下能汇合什么的,这个心路历程太好笑了)"
艺术电影的标志之一就是探索电影语言的边界,《洞》开头字幕标识new wave film,通过电影呈现了勘测探险队员对未知“洞”的探索。此片画面精简、缄默不言,自然乡村中驴羊的喊叫与风呼声,洞内的灯火之光照耀黑暗的影调,蒙太奇交叉剪辑了村落老人的死亡以及洞的全貌逐渐明朗的进程,但不是那么符合自己的观影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