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1932)

VampyrUP:2023-10-02

吸血鬼

评分:7.8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编剧:克里斯滕·朱尔 /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雪利登·拉·芬努
主演:朱利安·维斯特 / 莫里斯·舒茨 / 瑞纳·曼德尔 / 西比·施米茨 / 扬·希罗尼姆科 / 亨利埃特·杰勒德 / 艾伯特·布拉斯
类型:恐怖 / 奇幻
片长:Germany: 83 分钟 / USA: 75 分钟 / Argentina: 75 分钟 / Belgium: 75 分钟 / Spain: 70 分钟(DVD edition)地区:德国 / 法国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The Vampire / Not Against the Flesh / 吸血鬼:艾伦格雷的梦
上映:1932-05-06(德国)
IMDb:tt0023649

吸血鬼简介

本片是德莱叶的第一部有声片,是恐怖片的经典,而且比现代恐怖片更具有心理震撼性。
  影片以营造气氛著称,弥漫着梦幻和诡异。
  故事讲述一个年轻人觉得自己遭到僵尸的包围,并幻想自己被安葬到坟墓里。
  影片采用了很多新奇的拍摄角度,营造出独具一格的映像效果,又通过暗示手法展现邪恶的力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将恐怖类型片提高到艺术片的高度。

简评

完全隐藏吸血鬼的实体形式,以投射在墙壁上的光影取而代之。依旧没有摆脱默片的表现形式,德莱叶标志性波澜诡谲的光影运用最大限度的挖掘到了这个吸血鬼故事中神秘未知且虚无缥缈的元素,定格人物面部的特写处理,利用书本信息对吸血鬼进行背景阐述。非常规的倾斜视角下,老人那只沿着楼梯扶手缓缓下移的手部,想起了希胖《房客》中极为经典的那一幕。棺材内超神的主观视角,还有德莱叶那些娴熟的移动长镜。

自从22年《诺斯费拉图》首次将吸血鬼影响影视化,欧美两地出现很多后续作品,环球31版的《德古拉》自不必说,怪物电影宇宙开创。作为发源地的德国也不甘寂寞,32年由大导德莱叶拍摄了这部《吸血鬼》;CC修复有限,电影强调用音乐,表演(夸张的表情)和布景突出恐怖气氛(虽然时隔87年并不觉得吓人),导演以默片见长,所以这部有声电影也很接近默片,对白极少,有大量文字转场(CC专门出了英文文字的一个版本);吸血鬼形象老态龙钟,出场时间很短,反派的焦点反而在医生和仆人身上。

黑白有声片,这片也赔了。影史经典电影赚钱得不多。对于氛围的营造、光影的使用,真是绝了,尤其是那段瘸腿人人影分离,还有人影跳舞,真是充满了诡异,看得人头皮发麻!题材上承诺斯费拉图,讲一个年轻人幻想自己被安葬在坟墓里了,最后第一视角从棺材里往外拍,这还是棺材盖上下分离,上面有玻璃小窗户的。刚开始一个老头留下一沓信,让他在其死后再打开。孤独异乡人对周遭的敏感胡思乱想。吸血鬼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孤独的异乡人形象吧?形式上跟同时期的黄金时代、诗人之血很像,透着诡异的劲儿。男主非常有贵族范儿,好像这是他唯一出演过的作品;女主好美啊,阿佳妮很像她,难怪后来赫尔佐格拍吸血鬼,会请阿佳妮去拍。这片和诺斯费拉图一样,都有一个本吸血鬼指导手册。最后掘墓,彻底清算吸血鬼影响。老头则被埋在磨坊的面粉里,让人不寒而栗。

只看技法是非常前卫的作品,拍摄角度、烟雾运用、光影运用、氛围营造等等都属于上乘之作,视觉体验极美,即便是拿到现在也毫不过时,但真的太闷了,故事零散,节奏缓慢,明明是有声片缺依旧脱离不开默片的拍摄手法,以至于看下来跟纯默片也差不了几句台词,跟《女巫布莱尔》似的,全片都在营造一种阴森恐怖噩梦将至的氛围,但并没有像《诺斯费拉图》或《德古拉》一样去塑造一个吸血鬼的典型形象,感觉特印象派,就是我给你一个恐怖的印象,你回忆起来可能记不住故事但记得吸血鬼很恐怖就行了。总之整体低于预期,也能理解为什么是德莱叶最失败的作品。

!默片风格的有声片,影片采用大量影子剪影效果,影子与人物的一虚一实,一方面在现实中作为影子的吸血鬼是加害人类的魔鬼,而在另一方面吸血鬼同时也是作为男主的内心的暗影与魔鬼梦魇的象征,实际存在的魔鬼(吸血鬼)与内心的魔鬼(梦魇),现实与梦幻的交错,最后由目视到自己在棺木中的自己,在移动中躺在棺木中的自己以及回荡着的教堂的钟声中走出梦幻与梦魇。德莱叶的这部恐怖片,不管从气氛营造,还是镜头语言,还是艺术成就居然都如此之高,佩服 佩服。

差点给德莱叶跪了...这真的是九十年前的电影吗。身影分离、倒放的挖土动作、看到棺材里的死去自己(原来伯格曼是从这学的)以及大段棺材内主观镜头都令人惊叹。大量快速的横移镜头与主观镜头加强了弥漫着的不安与诡异感,即使在今天看也不能划在闷片之列(虽然资料馆真的太热了不小心睡着了)。片头放的丹麦修复学者导读也还蛮有意思的,这部电影作为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的先驱,采用了先拍画面后期配音的方式,所以电影推迟了两年上映而且口型会很别扭/影片男主角是资助德莱叶拍摄的贵族,虽然这辈子只拍过这一部电影但他呆滞的演技和这部电影诡异的基调竟然蛮适配的(真的长得好像浓眉阿)

。①男主拯救被吸血鬼控制、被医生下毒的女主的故事,最后圆满成功。②该片使用各种技法渲染恐怖渗人的气氛:来源/来历不明的画外声音、死神和骷髅头和诡异的天使剪影、笼罩在黑暗中却看得清身体轮廓的人们、雾气弥漫的林中河流和河流中人的倒影、暗调摄影(其中对烛光的运用很巧妙)与遮罩、人与吸血鬼的影子(有些甚至自行运动)、一些破旧阴森的置景与建筑、男主梦中出窍看着棺材中的自己(让人想到《野草莓》)、棺材中的男主被人处理时的视点镜头和表情、电闪雷鸣中窗户上若隐若现的大脸。③整体上说,演员表演既缓慢又高度戏剧化,这是为了充分释放深邃情绪的力量。只是电影中大量激烈的配乐、快速的镜头运动、演员快速的语速在戏剧化的表演下都指向的是表层情感。甚至有些地方人物表演的节奏也过快了。

【C】光影使用、主观镜头、移动摄影依然有大师风范,在默片与有声片的中间地带(体验上是完全默片化的)寻找一种神秘性的极致(或者说隐蔽的危险性,艺术化的恐惧);但比起《圣女贞德蒙难记》里绝妙的大特写和空间建置引发的期待,真是大失所望。德莱叶在本片所展示的技法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更别提被削到极限的故事密度。

和预想中完全不同的剧情,德莱叶的第一部有声片,欧洲怪谈出现在银幕上,讲述了一位对神秘学痴迷的男子的奇妙历程,使用了大量书信字幕来解释故事背景和设定,导演层面各种对于视听手法的运用来营造一种诡谲、阴郁的氛围,大量利用影子阴影来营造恐怖氛围,但实际效果谈不上很恐怖……#CFA德莱叶作品精选

#德莱叶这部真的舍弃了他之前的电影语言吗?我不觉得舍弃一些形式就是舍弃风格,相反,德莱叶在本作里的一些改变进一步体现了他对蒙太奇的领悟。个人感觉,他这次想表现的主要是一个神秘诡异的环境,即一个主打视效的stage,因为这部本来是冲着商业片去的,但他非但没有刻画吸血鬼的形象,还整一堆突兀且无关的切出镜头始终破坏着让观众感到恐怖所必需的空间感,使得本片成为自己基于蒙太奇的又一部超现实神秘主义实验作品。

,让影片从一开始就将人带入环境;大量横移镜头让人因不知会看见什么而屏息凝神。有趣的点在于德莱叶打破阴阳两界的界限,似乎有着些冯梦龙等人编纂的古代志怪小说的感觉;两者对比可发现中西方对死亡的观念差异的来源:志怪小说中人们不惊诧于鬼的出现,而吸血鬼是人们所厌恶的、未知的事物。结尾两个镜头的拼贴让观众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和画面中来回穿梭,影像得以自由的表达。关于吸血鬼的书籍起到了默片中字幕卡的作用,给到老侍者的反应镜头更加深了书中内容的恐怖感。影子的运用到了极致:不仅仅再是现实世界的折射,而是能够讲述影子世界的故事,使得影子活了起来。德莱叶有条不紊的叙事节奏和不受拘束的故事太赞了。

赞助本片的是一个骨灰级影迷,有钱的伯爵,条件是当主角。在当时还没有恐怖片这个分类,甚至没有吸血鬼的概念,演员和观众都要先花时间了解什么是吸血鬼。现在被人们熟知的吸血鬼要么是青面獠牙的怪物,要么是散发迷人气息的美男子,而吸血鬼给人带来的恐惧和精神控制却与其他恐怖元素别无二致。表现手法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构图极具美感,吸血鬼本尊几乎没有镜头,所有恐怖都在受控者和受害者的表情中。棺材视角,朦胧氛围,灵魂出窍,影子捕捉,面部高光大特写,都是划时代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