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73(1974)

UP:2022-08-03

《香港73》(英语:Hong Kong 73),楚原导演,是邵氏电影公司经典粤语片,背景是香港1973年炒股票热潮时香港社会百态。通货膨胀、假股票、大闸蟹、排队轮廉租屋、轮公立医院服务,遇老千、香港10点半全港熄灯令、㓥死牛、无线电视游戏节目《过三关》。香港社会问题多,小市民心声,港产片处境剧,讽刺社会人性,亦有人人为我精神。

香港73

评分:7.7 导演:楚原 编剧:楚原
主演:岳华 / 井莉 / 凌云 / 何守信 / 谭炳文 / 李香琴
类型:喜剧
片长:95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影片别名:Hong Kong 73 / Heung gong chat sup sam
上映:1974-04-24
IMDb:tt0071618

香港73简介

根据曾被香港市民追捧的、反映他们真实处境的电视剧集《七十三》改编。
  1973年3月,香港恒生指数飙升近1800点,“辛苦做工不如痛快炒股”,全城市民为股票发狂,陈德录(陆仟)一家及与他们合挤在香港街73号的一大帮中下层邻居(谭炳文、程可为、井淼、欧阳莎菲、刘丹、李香琴等邵氏明星)亦不例外。
  陈德录本职是无线电器行职员,但他及同事上班时却从不为电器售出多少台而为股票升了多少点疯狂,他的老婆(李燕萍)及在大学念书的小儿子阿才(何守信)亦常将从街头、教授口中听闻的股票消息透露给他,不过他在保卫公司做工的大儿子阿福(岳华)及其做小学教员的老婆阿芳(井莉)较为冷静。然而股指终狂跌令众全港市民皆做“大闸蟹”。
  其时的社会疯狂、混乱事件不止此一桩:各行业利用分期付款形式将市民套牢;警察胡乱开罚单,市民遇事将他们找时,他们却左推右推不愿担负责任;市民无门路租到政府提供的廉价房,老千趁机将他们的辛苦钱骗光;教育界高层为了私利大发学生财,完全不管学生家长有无钱拿……这些,陈德录及他的邻居们都有切身体会。

简评

本片改編於香港同名處境劇,楚原延續了《七十二家房客》的群星璀璨的強大陣容,但不同於《七十二家房客》是翻拍王處一的滑稽劇,而更多是楚原的原創。前半段對社會民生問題,仍然有敏銳的觀察,只是不似以往那般悲情,而是以通俗的形式諷刺時弊(73年股災),為市井小民出了一口怨氣,也延續了《危樓春曉》的同舟共濟的獅子山下精神描寫,可惜大團圓結局在昇華主題的同時,亦變得通俗化了。

话说我看到了什么,这不就是74年香港版的《新旧上海》吗?这样的故事不就正发生在当代中国吗?资本面前,我为鱼肉人为刀俎,如不乖乖做韭菜,只能提前让人收割。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里,人性被物化的越来越严重,张嘴闭嘴谈钱,兄弟失和,夫妻算计,父子生隙,亲不亲,友不友,尤其是贫富差距拉大,底层人逼到无路可走,好好工作看不到希望,通过考试希望能够镀金,但镀金之后出路面对阶级的固化,出路仍旧迷茫,于是只能寄托于赌博、炒股,希望一朝翻身,结果终成韭菜,一败涂地。资本主义对人性的荼毒,着实可怕。楚原的叙事风格很有李翰祥的味道在,虽然有点古典,但也比张彻清汤寡水的电影好得多。

真好看,主旋律不要紧,故事讲好就行。其实是片段式但看下来感觉行云流水,群戏控制得当,生动的市井百态,笑料都很自然且好品。炒股赌博投资腐败住房升学就医节电最后来个暴雨塌房,各种焦头烂额之间贯穿温馨的旧式邻里关系。龙套大牌云集。(这时期的邵氏多拍点这种少拍点武侠该多好,唉……)

你的笔名叫什么?非洲和尚!72家房客系列的处境喜剧,以一家人和他们街坊的松散故事,吐槽小市民生活里诸多不便。买个电器签了不管事的保修合同,抓了贼去报案大排其队反而丢了车灯受罚,公立医院看不上病只好花钱去私立,政府为省电关闭路灯导致走夜路被劫——一段段跟四格漫画似的,当然也有些戏剧化的生活百态,组团去澳门赌钱,先输后赢最后还是输;老老实实的上班族眼馋下海赚钱,以及买两栋楼收租就敢上市的股市畸态;没地儿租房找人假装家人申请公屋的拖油瓶部队。整个一吵吵闹闹、略显夸张的70年代浮世绘。楚原的置景功夫没怎么展示,只有摄影机在楼外几个窗口间移动的调度还算有趣(当然本身这个操作也很老套了)。TVB群星的阵容足够庞大,看着也不混乱。所有人在片尾的山洪爆发里互相帮助(甚至有小偷和那个13岁小天才),温暖而民粹

楚原导演抨击人生百态,各种社会事件,可以大到zf社会,小到个人家庭(股票、赌博、政策、教育、医院、办案效率、捉贼、十点半关灯、抢油米厕纸、抢家产、甚至自然灾害等),一系列简直太真实了。虽然人民活的这么艰难,可是七十三号楼邻里之间的温暖却贯彻全片,到最后大家都挤在一间屋子里好温暖有爱啊。/邵氏演员多到数不过来,有些片段也很搞笑。结局也用了以前粤语片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73”指的是一个年份,已不满足于《72家房客》中表现小市民的互相帮扶。赌博输到当表又赢到手软,回港等船的空档想再消遣两把却连表输掉,这般夸张起伏的情节正是一个年代的疯狂与变数难料,十点半全城停电引发诸多笑料和现在的某些环保政策何其相似。披露民生问题上比后来许冠文更加尖刻,差一点的就是人物刻画了。

台词驱动戏剧,登场人物多到记不住,也未分主配角,就是大群戏,时常听着背景都是呱噪的说话声。人物出场时,多是切特写喊话入境,然后向远处推拉镜头到中景。描绘73年香港股灾前后的社会,有些段子在李翰祥同期电影里也见过,赴澳赌博、课本年年换、就医排队难、治安混乱、警署不作为、金钱至上。同时也是因为涉及面很广,靠小事件堆叠,主线比较散。

本片展示了1973年的香港社会乱象及众生相,全民股疯,住房紧张,危楼,看病难,物价上涨,乱收费,官商勾连,官僚主义严重……以诙谐幽默的笔法,揭露了当时香港公用事业机构不作为,批评了政府职能部门官僚主义横行,慨叹民生之多坚、底层民众之苦。同时,片子对于知恩图报的流浪儿、盗亦有道的小偷,济困扶危的邻里等小人物,给予了表扬。片子没有绝对主角,小角色众多,角色姓名就用演员原姓名,这是编导刻意为之,一众明星前来捧场。我相信当时片子公映后,一定得到香港普通市民的欢迎,因为从中可以发现自己、家人或亲戚朋友同事的影子。说实话,片子自始至终一大群人吵吵闹闹、乱乱哄哄,观感不算佳,但作品的社会价值很高,为此打上四星。。

楚原导演抨击人生百态,各种社会事件,可以大到zf社会,小到个人家庭(股票、赌钱、政策、教育、考试、看病、办案效率、捉贼、十点半关灯、抢油米厕纸、抢家产、甚至自然灾害等),一系列简直太真实了。虽然人民活的这么艰难,可是七十三号楼邻里之间的温暖却贯彻全片,到最后大家都挤在一间屋子里好温暖有爱啊。/邵氏演员多到数不过来,有些片段也很搞笑。结局也用了以前粤语片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