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赤焰万里情(1981)

RedsUP:2022-07-04

《赤色分子》(英语:Reds)是一部发行于1981年的美国剧情片,由沃伦·比蒂执导,主演为沃伦·比蒂和黛安·基顿。除了比蒂和基顿,爱德华·赫尔曼、杰克·尼科尔森、保罗·索尔维诺、莫林·斯特普尔顿、吉恩·哈克曼等人也参加了该片的演出。

烽火赤焰万里情

评分:8 导演:沃伦·比蒂 编剧:沃伦·比蒂 / 特雷弗·格里菲思
主演:沃伦·比蒂 / 黛安·基顿 / 杰克·尼科尔森 / 爱德华·赫曼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吉恩·哈克曼
类型:剧情 / 爱情 / 传记 / 历史
片长:195分钟地区: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语言: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法语 / 芬兰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乱世情天(港) / 烽火赤焰万里情(台) / 赤色分子
上映:1981-12-03(美国)
IMDb:tt0082979

剧情

演员表

演员历史人物角色
Warren BeattyJohn Silas "Jack" Reed
Diane KeatonLouise Bryant
Edward HerrmannMax Eastman
Jerzy KosinskiGrigory Zinoviev
Jack NicholsonEugene O'Neill
Paul SorvinoLouis C. Fraina
Maureen StapletonEmma Goldman
Nicolas CosterPaul Trullinger
William DanielsJulius Gerber
M. Emmet WalshSpeaker - Liberal Club
Ian WolfeMr. Partlow
Bessie LoveMrs. Partlow
MacIntyre DixonCarl Walters
Pat StarrHelen Walters
Eleanor D. WilsonMargaret Green Reed (mother)
Max WrightFloyd Dell
George PlimptonHorace Whigham
Harry DitsonMaurice Becker
Leigh CurranIda Rauh
Kathryn GrodyCrystal Eastman
Dolph SweetBig Bill Haywood
Gene HackmanPete Van Wherry
Nancy DuiguidJane Heap
Dave KingAllan L. Benson
Roger SlomanVladimir Lenin
Stuart RichmanLeon Trotsky
Oleg KerenskyAlexander Kerensky
John J. HookerSenator Overman
Jan TriskaKarl Radek

奖项

  • 第54届奥斯卡奖12项提名3中
    •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Maureen Stapleton
    •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写下《震撼世界的十天》(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的共产主义记者约翰·里德之经历。此书为报告文学,记录了1917年俄国革命的过程。

简评

包含的要素很多,难怪被称作是“万花筒”。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里找到他想要的东西。一个理想主义者幻灭的故事,其中描绘的革命爱情纯且热烈,像杯滚烫的白开水。不是革命家的爱情,是革命的爱情,不是英雄,是一个普通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作为传记,也算是在大时代和小人物之间找到平衡了。起承转合略微有些生硬,有些地方太拖沓有些地方却转变得太快,但还是能给到五星的。印象很深的是同样是对着露易丝讲笑话,老男人能让她笑,内容却是轻蔑流俗的,而杰克投其所好讲出的笑话最终冷场,有时理解知心确实不能带来愉悦,一如露易丝杰克尤金之间的三角恋,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爱呢。尾声理想化的爱情终究下沉至生活本身,却仍不失其真,令我深受感动。有些台词高光且经典。

“那是在下午,好像是在秋天的时候,好像是十月,有人来告诉我杰克雷德死了,可以想象我当时的感受,我把他们全都忘了,他们是社会主义者吗?他们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你知道的,事情去了又来,我不知道外界怎么看他们,但他们是一对夫妇,人们总是提起路易斯拜伦和杰克雷德。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我都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孩子,可能没有,他和路易斯,有孩子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不会从事革命了。 ”

酣畅淋漓!前三分之一讲了男女主的爱情故事,包括争吵、出轨,沉闷。后三分之二,看似主要讲男女主见证和推动的革命进程,甚少对爱情着墨,但其实后段才是感情故事的升华。看似穿插在主线里漫不经心的几个镜头,带出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足见导演功力!另外,黛安的台词功底情绪收放太好,值得再拿一座小金人。反而是老杰克演得太程式化,让我出戏去了闪灵,不过长相确实像尤金本人。

在那样一个年代,我们曾经满怀激情地朗诵着文字。影片有意用伪纪录片的形式从多个角度让人物形象更加神秘,最感人的仍是结尾那些回答“他的话我已大概记不清了,大概是,有伟大事业在前方,值得为之生,值得为之死”。如果早一点成婚,有了孩子,他或许会成为美国一个幸福安逸的普通人。但那样他就不是约翰里德了,一代代人会随着时间而老去,但只要仍然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世界就依旧年轻

这片名感觉只起对了一半,多数篇幅都在讲述约翰里德政治思想的成长过程,而和路易斯拜伦的情感基本上就是那么几场争吵讨论和床戏,还有她千里迢迢到芬兰找丈夫,最后悲剧地见证了对方的死去,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感人?在叙事方面是真的乱七八糟,可能对于有历史基础的人来说会好一点,不过通篇都在政治去政治来的实在是让人烦闷,所谓的政治和革命难道就是高谈阔论,你争我吵?那不整得跟菜市场差不多?我觉得挺好的一个爱情故事被拍废了,看下乱世佳人的烽火和爱情就能感受到差距了。

在John Reed还没成为现代中国左派的meme之前,1981年奥斯卡电影烽火赤炎万里情便讲述了对于Reed的传记体电影,整体电影就像海明威和奥威尔在西班牙之后的慢性自杀一样,任何理想主义者在激情过后的第二天,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所有人不管是是不是现实主义者都会发现他们想要的和实际得到的都是那么骨感对于Jack来说,他最幸福的时光还是在和IWW与社会党对骂的时光里,以及与路易斯的爱情里。整体电影说实话更像一种用剧情片的史诗纪录片而不是带有情节的电影,台词上是无聊与无奈的共同体,除了在那少数激情的时刻,极度理性的个体对话,与丧失意义的群体台词。

特别长,坐得屁股疼,但好看,女主角第一次俄国之行中的成长非常到位,男主太讨喜了,爱情和革命剧情两个主题兼容得非常好,相辅相成,没有一方压倒另一方的问题,实在难能可贵。最喜欢上半部分结尾时jack的第一次俄国演讲以及俄国革命开启的montage sequence,简直泪目。革命的最初都起始于最纯粹最光荣的理想,然后无一不随着发展而扭曲变质,这是最令人绝望和心碎痛苦的现实。

斯托拉罗继《现代启示录》后,二进宫再斩奥斯卡最佳摄影。这次的奥斯卡可以说有点差强人意。对影像掌控制欲超强的斯托拉罗遭到了好莱坞公会剥夺最后五天工作机会。斯托拉罗在写了一封公开信强调摄影指导的关键地位后,工会做出让步,次年的奥斯卡更像是工会的道歉奖。究其摄影本身,他与十年前的《同流者》中相比,确实在贯彻“用光写作”这一创作理念,首先在场景戏剧性光比控制中都和现代电影摄影的理论接轨,几处强调情绪转变的戏都采用大光比体现,还能通过不同情境加入效果光,整体可谓雕琢灯光。但是色彩的体现却没有《现代启示录》丰富,单一的高色温光缺少了低色温光的调和,显得冷峻单调。可能是同期的影片中,也没有能与之并肩的吧。

题材不错,拍摄手法不行,画面衔接糟糕,前期冗长爱情。但两个人为了共同信仰和追求去异国他乡努力的人生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和珍贵!听着国际歌想起,为了反战而共举着火把游行的人们,多么灿烂,多么感动而震撼!纵使有争吵有分分合合,路易斯一个人跋山涉水雪地里不断跌倒又爬起来前行去芬兰找被关在监狱的杰克,杰克想为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争取国际共产主义得承认,但并未获得成功,最后病死。

许鞍华黄金时代中故事和人物访谈交叉的源头原来在这里。不过人物访谈是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深入诠释,而不像许鞍华直接把人物从故事中走出来自说自话。画面和背景声音如电报内容混合,给人公民凯恩剪辑相同的效果。当年Diane Keaton 的脸和Nicole Kidman 脸都很像。不过前者形象和气质在七十年代很配合迪伦这种知识分子电影。在展现二十年代知识分子时代的气质,这部电影又胜过迪伦的午夜巴黎。

在周六花了3个多小时看了这电影,差不多等于看了一部日剧了。这是一部没有高潮的电影。导演极力想把Jack刻画成一个“想扛下所有人类问题,以解救所有人类”的“现世耶稣”,但是电影里对爱情的着墨比环境多太多了。好像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心来源,只是现任总统的出尔反尔。最后很有意思的是,国际共产确实是另一个令人失望的寄托,他最后可能真是只有一死了,要不难以解放心中的郁结吧。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这个世界历史白痴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他们两个人的维基百科,还做了一个政治光谱测试。我发现Louise Bryant以及Emma Goldman居然还和我这个学期在学的suffrage movement有很大的关系,Louise在片中说美国妇女还没有选举权也在帮我回忆上课内容,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压根没往这方面想。其实这两个人的爱情远没有片中刻画的这么强烈,他们都在实践free love,刚看完教父的我也对这种失真的刻意强调爱情的片子暂时丧失了兴趣。不过很巧的是刚看完三部讲述资本主义水太深、导致一个男人和一个家族悲剧的电影,我就看了一部讲两个左翼理想主义人士在俄国受到的启发与幻灭,大概上天也想让我早日搞清楚自己的政治倾向吧。

获得奖项

  • 第27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27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Actress (Migliore Attrice Straniera) / Best Foreign Producer (Migliore Produttore Straniero)
  • 第39届金球奖
    第39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Motion Picture / 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1 / 最佳男配角1 / 最佳编剧
  • 第21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21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 第3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3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3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最佳男配角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
  • 第4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演员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摄影